選購NAS前的必讀乾貨丨2023年雙11各廠商特點解析與推薦清單

在上一次型號彙總推薦中說過,NAS廠商按照研發方向可以分爲傳統NAS和輕NAS,臨近2023年年底,這兩類產品的差異越來越大,對打算入手的用戶來說是好事兒,挑選產品不用再糾結,跟着需求對號入座即可。

市面上在售的NAS基本都用過一段時間,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各家主流成品NAS廠商的解析看法,也會針對各品牌爲推薦合適的型號,覺得有所幫助歡迎關注點贊收藏三連,有複雜問題諮詢請單獨聯繫。

⏹ NAS市場現狀

可能還有老玩家抱着輕NAS不太行的老觀念,用最簡單形象的話來概括這兩類NAS:

● 傳統NAS一般針對商用,屬於買系統送硬件系列,研發注重的是底層系統優化,核心目標是讓存儲傳輸更高效安全,同時也可以比較簡單的融入已搭建好的商用拓撲。

● 輕NAS則更適合普通家用,整體比較像軟件很多的高端盒子,硬件方案普遍比同價位傳統NAS要好不少,研發更多是基於存儲的各種進階功能,操作邏輯更類似手機App。

其他都好理解,傳統NAS的傳輸效率可能會有新手朋友沒有概念,感興趣可以看下近期寫的FIO部署教程,讀寫能力是可以量化的,感興趣請自行測試。

傳統NAS目前的代表是羣暉和威聯通,二線品牌還有華碩、萬由、鐵威馬、希捷和西數,這類NAS有各自生態圈,搭建存儲池做監控管理和數據庫都比較方便,比如很多企業選擇羣暉就是爲了NVR這套監控系統,入手前建議先上黑羣暉或者黑威聯通適應一段時間。

輕NAS目前的代表是極空間和綠聯,這兩家自己做的程序非常多並且足夠好用,單說硬件配置也是卷的不行,二三線品牌就比較多了,華爲海康這類大廠都有進場做產品,實際上體驗差距還是挺大的,簡單高效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優化。

就目前而言,選購NAS其實非常簡單:

● 如果是對存儲傳輸管理有性能要求的商用場景,就選傳統NAS,不管是內核還是工具鏈更新都比較安全穩定,並且有海量拓展硬件可選,幾乎不存在兼容性問題。

● 如果懶得學想到手即用,就選輕NAS,操作和使用邏輯基本都大量參考了手機App,在人手一臺手機的教育背景下用起來會比較舒服,幾乎無學習門檻。

● 比起傳統NAS,我更推薦個人用戶使用輕NAS,微信分享文件、影視削刮這些功能更適合大陸用戶習慣,並且同價位的硬件配置更高,玩家折騰起來更舒服一些。

● 不管是傳統NAS還是輕NAS,都建議優先考慮頭部品牌,因爲可以找到大量抄作業教程提升設備的使用率,遇到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

我自己的主力機是羣暉+極空間,羣暉上搭建了不少需要7*24小時運行的服務,極空間則是專門用於對外分享。

單獨說一下輕NAS廠商跑路這個假設,有玩家擔心建議內網穿透爲基礎的應用全用不了,起碼極空間和綠聯是不用擔心的,且不說可以刷黑羣暉,這兩家客戶端都支持IP直連+有網頁後臺,就算內網穿透業務關閉還可以用SD-WAN替代,大部分應用不會受到影響。

下面詳細說一下羣暉、威聯通、極空間和綠聯現在這四家頭部廠商的各自特點,同時也會分別推薦不同價位的型號推薦,主要針對個人用戶和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建議去羣暉和威聯通官網定製刀片機,硬件方案可客制調整,管理起來會更方便。

⏹ 傳統NAS丨羣暉

算上黑羣暉,羣暉應該是目前用戶最多的NAS廠商,DSM系統綜合體驗確實非常好,把他放在第一位沒啥毛病吧?

1️⃣產品特點

除了今年犯傻出了一批AMD高端型號得罪企業用戶,羣暉的中高端產品設計+系統邏輯都可以稱得上業界標杆:

● 在硬件方面,羣暉向來比較摳,巴不得J4125+千兆網口用到天荒地老,純買系統送硬件,當然機器造型設計還不錯,體質不大的同時也比較美觀。

● 在系統方面,羣暉的內核從緊跟上游改爲打磨更爲穩定的LTS版本,系統軟件則視情況而定更新,比較典型的就是從Linux5.13直接回滾到4.x版本。

● 在軟件方面,羣暉一直比較低調,比如輕NAS主打的AI圖片場景搜索功能其實DSM很早有了,並且現在羣暉一直在做去重,功能類似的軟件要麼合併要麼刪除。

● 在拓展方面,羣暉自家有拓展網卡、陣列櫃等海量配件,特別是ODM的企業級硬盤,性價比非常高,監控、UPS和顯卡這類第三方硬件兼容性也比較好。

如果是預算充足的中大型企業用戶,非常建議一步到位羣暉,不僅可以無縫接入主流VPS+網盤,搭配羣暉攝像頭還可以輕鬆實現人臉識別,生產力環境穩定纔是王道。

2️⃣型號推薦

羣暉的ARM架構低端型號一律不推薦,幾乎毫無優化,老用戶應該知道內核大更新後的新版系統會非常卡頓,外加上商用存儲剛需的陣列+擴容這倆硬需求,個人建議起碼得是四盤位的羣暉DS423+起步,有機櫃的企業還可以選擇FS、SA和XS系列刀片機。

推薦A:羣暉DS423+

設備介紹:

羣暉DS423+可以理解爲小改版本的DS918+,網口只有倆且沒有預留拓展槽位,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用都還不錯。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六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4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上一代J4125,四核四線程+2.7GHz最大主頻,不愧是羣暉。

● 板載核顯爲UHD600,包含12個EU,現在看稍顯寒磣,跑常規轉碼夠用就是了。

● 內存板載2G,另外有一個留空的DDR4協議SO-DIMM槽位。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1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2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只有兩個USB3.2Gen1的USB接口,其他沒有了。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硬盤籠有獨立的鎖孔。

推薦B:羣暉DS1621+

設備介紹:

銳龍本身沒啥問題,對數據存儲管理而言ECC內存是個非常不錯的利好,但DS923+和DS1522+是雙核型號,CPU物理核數量還是很重要的,建議選四核的DS1621+起步。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八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6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AMD V1500B,四核八線程+2.2GHz最大主頻,功耗僅有15W。

● 無板載核顯,只能CPU轉碼。

● 內存非板載,有兩個DDR4協議SO-DIMM槽位,支持ECC內存。

● 網絡接口包含四個1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4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三個USB3.2Gen1的USB接口,同時還有兩個eSATA接口。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硬盤籠有獨立的鎖孔。

● 背部預留了PCIe拓展槽位,協議爲PCIe3.0x8,可用於萬兆網卡或者獨立顯卡。

推薦C:羣暉Beedrive

設備介紹:這個小東西非常有趣,可以簡單理解爲帶NAS功能的移動固態硬盤,目前已經支持QuickConnect外網訪問,等Mac版本管理軟件出來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 傳統NAS丨威聯通

同樣作爲傳統NAS的頭部廠商,威聯通和羣暉設計方向大部分都是反着來,跟着需求走。

1️⃣產品特點

在沒有極空間和綠聯之前,威聯通是性價比殺手,單說系統和配套,現在依舊是:

● 在硬件方面,威聯通比較開放,平臺從瑞芯微到兆芯都有覆蓋,但臺產型號都比較貴,性價比高的是464C這些大陸產型號,玩家詬病比較多的只剩板載內存這點。

● 在系統方面,QTS系統一直是緊跟上游,有新LTS版本內核發佈必然在兩個月內跟進更新,並且有另外一套基於ZFS的QuTS Hero系統,存儲文件一致性更強。

● 在軟件方面,威聯通風格很印度,不求穩定只求數量,所以套件雖然覆蓋面極廣但使用體驗層次不齊,當然商用的核心功能如虛擬交換機這些都很好用,不要誤會。

● 在拓展方面,威聯通同樣覆蓋面很廣,小到萬兆網卡大到路由器這些你能想到的網絡存儲設備都有,可以輕鬆買齊全家桶,價格偏高就是了。

2️⃣型號推薦

和羣暉一樣,低端ARM架構型號不推薦,老老實實上X86架構型號,有機櫃的可以去定製刀片機。

推薦A:威聯通TS-264C 宇宙魔方

設備介紹:

就算扒掉QTS系統,單看硬件配置TS-264C的性價比也相當不錯,我自己留的測試機就是這款,純純的小鋼炮。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四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2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目前主流的N5095,四核四線程+2.9GHz最大主頻。

● 板載核顯爲Xe核顯,包含16個EU,足夠解碼原盤。

● 內存爲板載,有4G和8G可選,不支持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5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USB3.2Gen1接口*2+USB2.0接口*1,支持一鍵拷貝。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無獨立硬盤籠鎖孔。

推薦B:威聯通TS-464C 宇宙魔方

設備介紹:

可以簡單理解爲四盤位的TS-264C,其他配置基本無差。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四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4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目前主流的N5095,四核四線程+2.9GHz最大主頻。

● 板載核顯爲Xe核顯,包含16個EU,足夠解碼原盤。

● 內存爲板載,有4G和8G可選,不支持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5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USB3.2Gen1接口*2+USB2.0接口*1,支持一鍵拷貝。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無獨立硬盤籠鎖孔。

推薦C:威聯通TVS-h674

設備介紹:

威聯通使用QuTS Hero系統的商用型號都不便宜,但好處是現在威聯通高端型號在逐步從板載平臺改成可替換CPU的常規LGA平臺,硬件配置會更靈活一些。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八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6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支持12代Intel酷睿,可根據需求自行替換。

● 內存有兩個DDR4 SO-DIMM槽位(筆記本那種),可根據需求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5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兩個USB3.2Gen2的USB接口,支持一鍵拷貝。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硬盤籠有獨立的鎖孔。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 背部預留了兩個PCIe拓展槽位,協議爲PCIe3.0x8,可用於萬兆網卡或者獨立顯卡。

⏹ 輕NAS丨極空間

作爲近幾年爲數不多能站住腳的輕NAS廠商,現在用戶認可度已經比較高了,講道理綠聯真應該感謝極空間,要是比極空間先出也得捱上幾年罵。

1️⃣產品特點

早期極空間產品主打的是硬配置性價比和外形設計,現在優勢更多在於各種自己開發的實用小套件,價格也上去了一些:

● 在硬件方面,極空間以瑞芯微和Intel這倆平臺爲主,Z423已經用上了AMD 5825,配置給的非常暴躁,另外相比傻笨粗的傳統NAS在造型上更有美感,有一定的顏值加成。

● 在系統方面,ZOS自成一派,前端精簡的相當不錯,即使是新手靠點點點也能完成基礎配置,IDC背景的研發團隊對存儲+傳輸的優化也相當不錯。

● 在軟件方面,支持場景識別的極相冊、自帶削刮的極影視這些用戶非常認可的就不多介紹了,文件收集、閃電傳這些非常適合大陸用戶的功能非常多,誰用誰知道。

● 在拓展方面,極空間目前在走自研路線,近期的發佈了支持自家設備的定製UPS,陣列櫃也有在售,我估計交換機和路由器也在規劃中。

2️⃣型號推薦

極空間現在把老款都下架了,目前可選型號不多,入手價格會比老款要高一些,想體驗可以去極空間官網申請在線試用,免費的。

推薦A:極空間Z2 Pro

設備介紹:

個人認爲這是真正能日常穩定使用的千元級別NAS,沒有閹割掉Docker功能,除了極空間既有功能外還有一定的折騰空間,比極空間Q2C貴一點是值得的。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三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2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1。

● CPU爲目前主流的RK3568,四核四線程+2.0GHz最大主頻。

● 核顯爲G52架構,常規轉碼足夠。

● 內存爲4G板載,不可替換。

● 網絡接口一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爲一個USB3.2Gen1接口和一個USB2.0接口。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推薦B:極空間Z4Pro(性能版)

設備介紹:

如果只是常規使用,上極空間Z2 Pro就足夠了,性能版新上架的極空間Z4Pro有性能版和非性能版兩種,性能版的CPU爲八核八線程,對虛擬機使用而言這點非常重要。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六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4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Intel i3-N305,八核八線程+3.5GHz最大頻率。

● 核顯爲UHD600,包含32個EU,甚至可以虛擬機跑遊戲。

● 內存有兩個DDR5 SO-DIMM槽位(筆記本那種),原裝爲4800MHz頻率。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5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兩個USB3.2Gen2接口+一個USB2.0接口,還有一個eSATA接口。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推薦C:極空間Z423旗艦版

設備介紹:

純純的富哥快樂機,在沒有虛擬交換機、VPS接入這些功能支撐的前提下,個人感覺秀肌肉的成分多點,機能富裕太多,大家看個樂呵先。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八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6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4。

● CPU爲AMD 5825U,八核十六線程+4.5GHz最大頻率。

● 核顯爲Vega7,包含8個CU。

● 內存有兩個DDR4 SO-DIMM槽位(筆記本那種),可根據需求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包含一個萬兆電口+一個千兆電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兩個USB3.2Gen2的USB接口,支持一鍵拷貝。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支持HTPC模式。

● 災備有個單獨的UPS接口,只適用自家UPS。

⏹ 輕NAS丨綠聯

在所有NAS廠商中,綠聯的研發團隊是我溝通最多的,從DX4600發售到現在互懟了不知道多少次,完完全全是看着長大的孩子。

1️⃣產品特點

可能綠聯看到這段又要腹誹我了,但咱也得實話實說:

● 在硬件方面,綠聯的性能硬件選擇非常主流,現在在售款幾乎全是X86架構,本文提到的設備我都拆過機,綠聯的艙內設計和用料是最紮實的,同平臺配置的價格也是最低的。

● 在系統方面,UGOS在今年年中推翻重做過一次,相比老版OS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UI終於貼近現在流行的類手機邏輯,一個月更新一次的承諾一直在落實,點贊。

● 在軟件方面,研發團隊非常聽勸,我提的需求如IPv6管理和硬盤性能評估現在都加上了,但小毛病還是有,我和羣友遇到的問題反饋上去必然會改就是了,問題不大。

● 在拓展方面,很明顯比不過其他家,目前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支持綠聯自家無線網卡,還沒發揮出綠聯雜貨鋪這個巨大優勢,UPS是生產力NAS的必備,該出還是得出啊。

單獨說一句,綠聯的研發團隊是本文提到的廠商中人數最多的,有需求先找官方反饋,合理的話一般都能在1-2個月內實現,主打一個你敢說我就敢做。

2️⃣型號推薦

綠聯的型號選擇非常簡單,個人推薦綠聯DX4600,這款對比上述友商型號性價比最高,一千八百元不到就能入手,在價格優勢面前,所有小問題都不是問題。

推薦A:綠聯DX4600

設備介紹:

綠聯DX4600系列目前有三款在售,除了核心件以外,機箱散熱這些完全一致,幾乎純金屬的用料真的皮實,買來做個黑羣暉雙系統都不錯,機能也足夠折騰。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六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4和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2。

● CPU爲N5105,四核四線程+2.9GHz最大頻率,足夠常規玩家折騰。

● 板載核顯爲Xe核顯,包含24個EU,比N5095略強一些。

● 內存爲雙DDR4 SO-DIMM槽,支持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包含兩個2.5Gbps帶寬的網口,支持鏈路聚合匯聚成5G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USB3.2Gen1接口*2+USB2.0接口*1。

推薦B:綠聯DH2600

設備介紹:

一定要縮預算,或者對存儲空間需求不大,也可以考慮DH2600,除了盤位基本和DX4600一樣,也就是我現在拿來當測試機的型號,活動價正常不到一千四,性價比還是在的。

硬件參數:

● 採用DX4600同款處理器Intel N5105,四核四線程+2.9GHz最大頻率,足夠常規玩家折騰。

● 板載核顯爲Xe核顯,包含24個EU,比N5095略強一些。

● 內存爲雙DDR4 SO-DIMM槽,支持自行替換。

● 網絡接口只有一個2.5Gbps帶寬的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USB3.2Gen1接口*3,有一個是Type-C接口。

⏹ 其他廠商

除了上述四個頭部廠商產品以外,還有些針對特定場景的二線品牌型號也值得關注,這裏推薦三個比較具備代表性的型號。

推薦A:華爲家庭存儲AS6020

設備介紹:

非要拿正經NAS來對比這款純屬擡槓,作爲華爲生態圈產品,光是一碰傳就足夠讓華爲全家桶用戶下單,當他是功能多一點的手機雲盤一切都好理解了。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兩個硬盤位,包含3.5寸機械硬盤位*2。

● CPU爲HTD286處理器,除了知道是四核外沒查到其他信息。

● 內存爲4G。

● 網絡接口爲一個2.5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一個USB3.2Gen1。

推薦B:華碩穿雲箭

設備介紹:

純閃存的NAS其實羣暉很早就有了,只不過華碩是第一個做民用級純閃存型號的廠商,對比機械盤型號有着低噪低功耗的優點,當然搭建成本也比較高,華碩ADM系統幾乎全部圍繞Docker搭建,可玩性也相當不錯,感興趣的話真可以試試。

硬件參數:

● 有六盤位和十二盤位可選,僅支持PCIe3.0協議M.2固態硬盤位。

● CPU爲N5105,四核四線程+2.9GHz最大頻率,足夠常規玩家折騰。

● 板載核顯爲Xe核顯,包含24個EU,比N5095略強一些。

● 內存有兩個SO-DIMM槽位(筆記本那種),可根據需求自行替換。

● 六盤位網絡接口爲兩個2.5Gbps的電口,十二盤位網絡接口爲一個萬兆電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USB3.2Gen1接口*2+USB2.0接口*2。

● 安全接口預留了Kensington鎖孔。

● 視頻輸出接口爲HDMI2.0b和S/PDIF音頻接口,支持HTPC模式。

推薦C:海康Mage20

設備介紹:

如果入手NAS主要是爲了搭配監控使用,六百元不到的海康Mage20足夠了,App支持接管海康自家監控,內置迅雷和百度網盤,並且海康換皮的希捷酷鷹非常便宜+支持個人送保。

硬件參數:

● 原機共有兩個硬盤位,支持3.5寸機械硬盤位。

● CPU爲RTD1619B,四核四線程+1.7GHz最大頻率。

● 板載核顯爲G51架構,1080P水平。

● 內存爲板載4G,不可替換。

● 網絡接口爲單口1Gbps帶寬的電口網口。

● 存儲拓展接口有兩個USB3.2Gen1的USB接口。

⏹ 總結

本文到這裏就結束了,給一拉到底的朋友做個總結:

按照研發方向分類,目前NAS廠商可以分爲傳統NAS和輕NAS兩類,使用體驗差別非常大,簡單來說,商用選傳統NAS,家用選輕NAS,各家細節區別可以看上文介紹。

具體選擇跟着實際需求和預算走,NAS的本質是存儲管理,比起機能會閒置的高端型號,ARM架構的輕NAS也能滿足大部分用戶需求,預算可以挪到硬盤採購上。

品牌選擇比較簡單,用戶多必然是有非常突出的優點,傳統NAS優先羣暉和威聯通,輕NAS優先極空間和綠聯,特殊型號上面也放了三款,感興趣可以看下。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個人觀點,感謝觀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