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西方哲學史(十)

前言:上一期我們簡單瞭解了希臘三賢之首的蘇格拉底,這一期我們我們就來走進蘇格拉底最得意的弟子,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整個西方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柏拉圖的生平和思想。

柏拉圖(Plato,古希臘語:Πλάτων,羅馬化:Plátōn,前427年-前347年)

ps:柏拉圖的原名爲亞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 ,據說因爲這個名字太長而不方便再加上他從小身強體壯,所以人們給他起了柏拉圖(Plato,希臘語有身形健碩的意思,和中國的大壯,阿牛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外號(小名),後來柏拉圖本人也接受了這個名字。

柏拉圖

  • 生平及著作

柏拉圖出生於公元前42年,是一個雅典貴族家庭的後代,父親是雅典早期國王高德魯的後裔,母親是雅典著名政治家、 “七賢” 之一——梭倫的後代。他生活在古希臘城邦制的危機時代,經歷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0—公元前404年)和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他在20歲左右開始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哲學(20歲之前的柏拉圖是一個文藝少年,專注詩歌戲曲的創作),並深受其影響。他曾經參與過幾次政治活動,例如三下西西里島,但都以失敗告終,有一次還被敘拉古國王賣到了奴隸市場中,還好得一友人相助,最後他放棄了政治生涯,於公元前387年返還雅典,在古希臘時期雅典一位名叫"Akademos"(阿卡德摩斯)的英雄墓地旁邊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學校——柏拉圖學院(雅典學院),英語中“學院”一詞“Academy”即源於此,在這裏,柏拉圖開始專心於哲學研究和教育事業。

雅典學院

ps:柏拉圖學院的門口貼着“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的標語,因爲柏拉圖看來數學特別幾何學是理性思維的訓練,也是通向智慧之路的必經之途。

柏拉圖主要通過對話體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其中蘇格拉底通常是主要發言人。他共寫了三十六部對話篇和十三部書信,涉及到倫理學、政治學、美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心理學、數學等各個領域(有些被傳僞作)。這些著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是《理想國》,相信很多盒友或多或少的聽說過。他的其他著作還有《斐多篇》《美諾篇》《會飲篇》《巴門尼德篇》《智者篇》《蒂邁歐篇》《法律篇》等。

現存最古老的《理想國》抄本的封面(作於9世紀),藏於巴黎國家檔案館

    • 哲學思想

      1. 理念論(eidos,idea)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核心爲“理念論”,在他看來,存在着一個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其中包含着所有事物真實和永恆的本質或模型。這些理念不依賴於任何個別事物或人類觀念而存在,它們纔是知識和智慧的對象。感官世界只是理念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中不完美和多變的複製品或參與者 。感官(感覺)中的自然世界是多變、相對、不完美、不真實的,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是恆定、絕對、完美、真實的。理念是事物本質的模型或範例,是一切具體事物存在和知識的根據,是一種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存在,它們構成了萬物的本質和原則。因此,理念是我們認識和評價事物的標準。

      舉例來說,我們在感官世界中看到許多不同形狀和大小的三角形,但這些三角形都不是完美的,它們都有一些偏差或誤差,它們都是對三角形這一理念的摹仿,我們永遠也無法在感官世界中找到一個完美的三角形,但是我們卻可以在腦海中,通過理性來想象出一個完美無缺的三角形,這就是三角形的理念。三角形的理念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永遠存在於理性領域中,只有通過理性思想才能把握。

      類似地,我們在感官世界中看到許多美麗的事物,如花朵、手辦(笑)、佳人等,這些事物都不是絕對美麗的,但無論現實中的人怎樣美麗,都達不到我們腦海中或者說二次元中那樣完美無缺的美麗(二次元狂喜(#^.^#))。但我們卻能夠根據不完美的它們來感受到美,這也是因爲它們本身是對美這一理念的分有。美的理念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永遠存在於理性領域中,並指導着我們對美麗事物的欣賞和創造。ps:關於理念論,王德峯教授有非常通俗易懂的“錘子”解釋,有興趣的盒友們可以上b站搜索觀看。

      截圖有點糊,實在對不起王教授o(╥﹏╥)o

            2. 通種論(gene/genus)

            理念論這一概念看似完美,其實細想也有邏輯矛盾,比如大與小的矛盾,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中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大的事物是相對於比它更大的事物來說就是小的事物,小的事物相對於比它更小的事物而已又是大的事物,那麼這些事物本身是分有了“大”的理念還是“小”的理念了呢,按柏拉圖的前期思想,事物不可能即分有“大”的理念又分有“小”的理念的,因爲這樣它們就相互矛盾了。

            柏拉圖冥思苦想,終於給出了一個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通種論”。所謂的“種”,指的是更大的理念或者說範疇,柏拉圖認爲那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理念其實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大”與“小”,“運動”與“靜止”等等,它們其實都是可以被統一在“是者(being)”這一“種”之下的。按通俗的語音來說“是者”其實就是存在,存在的東西既可以是運動的也可以是靜止的,所以“運動”和“靜止”就被統一在“存在”這個種之下了。柏拉圖以此類推,得出理念世界的最高“種”是“善”,“善”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和太陽在感官世界的地位一樣:太陽使物質世界可見,而善使理性世界可知;太陽賦予物質世界生命,而善賦予理性世界真實。那究竟什麼是“善”呢?柏拉圖本人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他只說“善”是知識和真理的來源,所以我們不能用位於“善”之下的知識去詮釋“善”。但是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到,愛智慧、愛美就是在愛“善”,這個意義上講,柏拉圖要追求的就是我們今天被稱爲“真善美”的事物。

            從柏拉圖前期絕對對立與孤立的理念論到後期對立統一的通種論,在哲學意義上是從形而上學到辯證法的轉向,這個轉變也爲辯證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太陽

            3. 洞穴比喻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用來說明理念論的一個寓言。他用這個比喻來表達他對於真實和知識的看法,以及人類如何從感性世界到達理性世界的過程。

            柏拉圖設想了一個場景,有一羣囚徒從小就被鎖在一個黑暗的洞穴裏,他們只能看到洞穴牆壁上由火光投射出來的影子,而不能看到身後的火光和物體。他們以爲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而不知道有更高層次的存在。有一天,其中一個囚徒被解放了,他走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的陽光、自然和人類。他意識到自己之前所看到的只是虛幻的影像,而現在纔是真正的現實。他想回去告訴其他囚徒這個發現,但其他囚徒卻不相信他,甚至想要殺死他。(其實他這裏有爲蘇格拉底之死辯護的寓意)

            柏拉圖用這個比喻來說明理念論的三個要點:(1)感官世界是不可靠和多變的,它只能提供我們對事物的模糊和片面的認識;(2)理念世界是永恆和完美的,它纔是事物存在和知識的根源;(3)人類可以通過理性思維和教育來超越感官經驗,接近理念世界,並獲得智慧。

            柏拉圖用洞穴比喻來說明人類如何從感官世界到達理念世界,並強調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爲人類天生就有對真善美等理念的渴望和潛能,只需要通過合適的引導和訓練來喚醒和發展。他提出了一套分級和分科的教育體系,並將其應用於他設想中的理想國——一個由哲人王統治、按照正義原則分工合作、追求公共利益而非私慾、保持平衡與和諧、實現幸福與美好目標 。

            洞穴比喻

            4. 其他學說

            柏拉圖還提出了一種三元論的心靈觀和倫理觀。他認爲人有三種心靈部分:理性、勇氣和慾望。每種心靈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目標。理性應該統治其他兩者,使之協調和諧。這樣才能達到個人和社會的正義。

            柏拉圖認爲人類靈魂本來就屬於理性世界,但因爲墮落而陷入物質世界。人類靈魂有三個部分:理智、勇氣和慾望。其中只有理智能夠接觸到理念,並通過回想(或稱再現)來喚起對理念的記憶。因此,哲學就是靈魂對於真實之善美之所愛之所向往之所追求之所歸宿。

            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的政治理想,他先把國家分成四個階層:商人和勞動者、軍人和國家統治者。在此,國家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爲哲學家既愛智慧,又有智慧、可靠,並願意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統治理想國,實現公正和幸福。

            • 影響及評價

            柏拉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爲“永恆之師”。無論是基督教神學家還是新時代運動者,都可以從他那裏找到靈感和支持。在藝術領域,他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及浪漫主義運動中都有反映。在科學領域,他也推動了數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在教育領域,他建立了柏拉圖學院,吸引了許多頂尖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如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等。在哲學領域,柏拉圖的貢獻就更不用說了,借用懷特海的一句話“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註腳而已”。

            總之,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座巍然聳立的高峯,但就在這座高峯出現後不久,另一座高峯也將拔地而起那就是我們下期的主人公——亞里士多德。

            ps:關於柏拉圖,還有許多東西沒有講到,感興趣的盒友可以自己下來搜一搜相關視頻,看一看原著。另外,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介紹西方哲學史,如有疏漏,還請在評論區多多指正,Thanks♪(・ω・)ノ。

            #ai人工智能#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