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真的懂顯示器嗎?從零開始的顯示器挑選攻略 第一篇

我們熟悉的黃衣刀客將在9月份開始新一次的發佈會,並且確認在這次發佈會上給我們帶來全新的40系顯卡。而與此同時,以太坊也宣佈將於9月初提前開始合併,本次以太坊合併更新以後,將徹底斷絕顯卡挖礦的可能性,似乎等等黨的曙光終於要來了。

現在小黃魚上已經真的可以3080買3080了,但是根據我本人6月份配電腦時,對於挖礦市場的估算。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報廢退出挖礦面向市場,和依舊在礦機上工作的礦卡大約有5000萬張,下至1050,上至3090ti幾乎全軍覆沒,連各大電商的官方旗艦店都在售賣着官翻得礦卡,整個顯卡市場的信任已經被完全地碾碎了。

但是這和我一個平民玩家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只想40系首發能出4080,這樣我就可以暢玩4K,無腦拉全高了。

前面絮絮叨叨了這麼多,其實本期內容和顯卡關係並不大。顯卡作爲我們遊戲畫面顯示中的一個重要部件,他只能處理畫面數據,但是沒有辦法把畫面輸出出來,總不可能真的把顯卡插嘴裏,用大腦顯示吧?

此時我們就要藉助我們的顯示器,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在購置硬件時,總是對顯卡尤爲上心,但是完全不重視顯示器,總覺得能亮就行。但是殊不知,顯示器對我們遊戲體驗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今天我就細緻入微地給大家講解一下,顯示器上標註的那些數據到底都是什麼意思,都有什麼樣的坑等着我們去跳。也希望大家在40系卡出來以後都能成功搶到自己心儀的顯卡。

(本攻略分多個部分,本篇爲第一篇,也是基礎篇,在本篇會介紹一些對日常遊戲觀影體驗影響巨大的項目,一些對日常影響較小的,專業性較強的會留在後面的篇幅來講)


屏幕尺寸

我們選擇一款顯示器,最爲直觀的數據應該就是他的大小尺寸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一款屏幕的大小呢?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的。

別打我,確實是這樣的,每個人使用屏幕習慣不同,適合的尺寸自然也就不同,一般是在使用過幾款不同尺寸的屏幕以後,就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尺寸了。但是有沒有一個大概的範圍給我們做選擇呢?那倒也是有的。

爲了方便計算,我們暫且把使用屏幕的習慣分成兩種。一種是放在桌面上使用的,屏幕距離眼睛的直線距離一般在40釐米左右,這種人我稱之爲沉浸派。還有一種是類似電視的使用方法,屏幕距離眼睛的直線距離一般在1米以上,這種人就是觀影派。

沉浸派,或者也可以通俗一點說懟臉派,一般追求的是遊戲的沉浸感,那我們就可以藉助數據進行計算了。在保證人眼可以產生立體視覺的情況下,平行視角最大爲120度,垂直視角爲60度,那就按我們前面說的,平均距離在40釐米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算出顯示屏的顯示部分理論最舒適的範圍應該是160釐米*46釐米,具體就像這樣。

但是這個比例已經接近31:9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比例只有21:9和16:9這兩種尺寸,然後我們固定短邊的長度不變,縮減長邊的長度,尺寸就變爲了107釐米*46釐米,或81釐米*46釐米。前者爲21:9下的45英寸,後者爲16:9下的36英寸。

觀影派也是相同的算法,只不過觀影派追求的是觀影一樣的體驗,所以他們要求的就是平行視角最大爲60度,垂直視角爲45度,距離爲一米,理論最舒適範圍是115釐米*41釐米,這一種我們固定長邊的長度不變,加長短邊的長度到達16:9,或者4:3的比例,選擇的尺寸就爲52英寸,或者56英寸。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只是從理論上計算出可能適合你的屏幕尺寸,至於你真的是否適合這種尺寸還得要看你個人的體驗,只能說是給出了一種參考。


分辨率

我們常說的什麼4K,1080P這種就是在說顯示器的分辨率。這裏我先說一下,多少K這是按顯示器的長邊計算的,比如我們所謂的4K像素就是3840*2160,長邊有接近4000個像素點,所以我們稱爲4K。而1080P,說的是1920*1080,是指他的短邊有1080個像素點,所以纔是1080P。

按標準說法來算,其實1920*1080完全可以被稱爲2K,而3840*2160也可以被稱爲2160P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所以不要在看到了2K以後就覺得畫面一定比1080P畫面好。4K剛好1080P的兩倍,而在中間的2K實際上指的是2560*1440,他的畫面單邊長度只比1080P多三分之一,總像素量也只增加了不到80%,算是一種對於性能的妥協,畢竟不是所有人的顯卡都能流暢跑4K畫質的。

顯卡:沒事就是冒煙而已,問題不大

在說完了分辨率與屏幕尺寸以後,其實我們就固定下來了一個隱含參數,那就是單位面積下的像素量,也被稱爲PPI。比如我們上面計算的沉浸派16:9的參數爲36英寸,如果選擇4K顯示器,那麼他的ppi就爲122,而觀影派16:9的參數就爲85。因爲在同樣像素總量的情況下,觀影派的顯示尺寸更大一些,所以PPI也就相應變小了。

平常我們經常說的細膩的畫面也就是在說一款顯示器的ppi比較高,如果你是懟臉的沉浸派,那就可以屏幕買小一點,保證ppi高一點。如果你是觀影派,那就可以放棄一部分ppi,買更大的屏幕。


接口外設

別懷疑,顯示器的接口還真的是應該放在這裏專門說說。現在顯示器一般都配備有HDMI,USB下行接口。其中HDMI是接顯示輸出設備的,核顯接主板上,有外置獨顯就插獨顯上。很多人顯卡買回來三年還是全新,HDMI從頭到尾都是插主板上的,主板戰士已經快和C盤戰士成爲齊名的梗了。

其他類型的顯示器上可能還會配備更多的接口,比如高端一點的顯示器還會配備DP接口,更高端一點的可能還會有USB-C的雷電上行接口。如果說HDMI是各種顯示器都配備了的通用接口,那麼DP就是更爲專業的顯示輸出接口,這種接口只會在中端以上的顯示器上出現,一般來說,使用DP接入會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同一款顯示器,有時候用DP接入就是會比HDMI的顯示效果好一點。

而雷電接口就更牛了,基本上只出現在高端或者是旗艦顯示器上,這種雷電接口即可以轉換成任意的接口,比如可以轉換成DP接口,轉換成HDMI接口,或者直接以USB-C接入都是可以的。如果是針對一些低端的顯示器,或者是面向老式機的顯示器,還會考慮保留比較古老的VGA接口。

其他的還有比如,屏幕是否支持壁掛,能否支持各種角度的調節,有沒有自帶的音響,這都算是我們買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畢竟你如果買回來一個只有HDMI輸入接口的顯示器,而你的顯示輸出只有DP,那最後樂子可就大了。


幀率

前面說的那些都是實打實的東西,不太好去作假,從這裏開始,各種商家的小心眼就冒出來了,比如我們現在要說的幀率。幀率也是近些年被提及最多的詞了,無論什麼屏幕都要說自己是什麼60幀,90幀,120幀的屏幕,連手機廠商也在近些年開始拉高手機屏幕的幀率。那麼幀率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選擇自己適合的幀率呢?

幀率,其實就是屏幕每秒鐘顯示畫面張數的上限。比如一款顯示器是60幀的,那他一秒鐘能顯示的畫面上限也就是60張。對於人眼來說能形成基本連貫畫面的幀率大概在30幀,比如絕大多數電影就是24幀的,但是因爲電影每一張畫面都包含了這1/24秒內的全部信息,但是遊戲畫面只是一個瞬間畫面,所以每秒鐘畫面輸出越多也就越流暢。

到達60幀以後,基本上就達到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順滑的畫面了。那麼人眼畢竟只是一個人體器官,他也是有上限的。那麼肉眼的上限在哪裏呢?這也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144Hz,絕大多數人只能對144Hz以下的畫面有明顯的感受,對於144Hz以上的畫面,很多人已經是感受不到區別了,所以現在設置顯示器,絕大多數都設計在144Hz附近。

那麼幀率對畫面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你的顯示輸出達到了100幀以上,但是顯示器最高只支持到60Hz那麼顯示器現在有兩種選擇,他強行顯示100張,但是這一百張並不是完整的畫面,而且上下互相割裂的畫面。或者是你開啓垂直同步,讓顯卡不一直工作,在一秒鐘內做完60張就休息一下,這樣顯示出來的畫面就是完整的畫面了。

那麼現在市面上那麼多所謂的高幀率顯示器,都能達到他們所說的那麼高的幀率嗎?我覺得不一定,比如有一部分黑心的廠商使用一塊1080P90Hz的面板,給他寫入1080P144Hz的數據。顯卡在讀取到數據時就會以爲這是一塊支持144的顯示器,所以最高一秒鐘會給顯示器輸出144張畫面,顯示器雖然這144張畫面都接收了,但是他也顯示不了這麼多啊,所以他就會選擇捨棄一部分畫面,最終顯示出來的還是一秒90張畫面。而這種顯示器捨棄畫面的現象就是跳幀,如果出現了跳幀現象,說明顯示器虛報了屏幕的幀數。

如果大家要檢測自己顯示器有沒有跳幀,我推薦大家去這個網站(UFOTEST)https://www.testufo.com/frameskipping。記得要使用支持高幀率的瀏覽器,比如谷歌,火狐之類的。這也是比較知名的顯示器測試網站,所有測試的過程你自己都能看得到,而不是像什麼大師一樣,完全就是黑箱檢測。

這一期只講解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概念,主要是給要照顧一些確實不知道的萌新,從下一期開始就要稍微介紹一些更容易被商家埋坑的項目了,比如色域色準,響應時間色深之類的。那麼,我是浮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多更有趣的內容。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