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211]別看我像德古拉,但是我只喫果子

彼斯奎氏鸚鵡:Psittrichas fulgidus

因其羽毛的樣子與吸血鬼經典服裝類似,又被人們稱爲德古拉鸚鵡。

又因爲它們的頭部很像禿鷲,所以也被稱禿鷹鸚鵡。

爲彼斯奎氏屬,是其屬的唯一成員。單一物種,無亞種。

雖然彼斯奎氏鸚鵡的外形看起來有點陰森可怕,還兇巴巴的,但其實它們主要以柔軟的果實爲食。

這種反差萌也挺有趣~

分佈:

分佈於新幾內亞島上的山區,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與巴布亞新幾內亞。

是新幾內亞山區和山地雨林的特有種。

該島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洋洲,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

彼斯奎氏鸚鵡主要分佈在海拔600~1200米的原生or次生山地雨林中,偶爾在平原區活動。

人們也曾在2000米和50米的高度,觀察到過它們的蹤跡。

因爲該地森林局部非常稀疏,也使該物種的分佈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它們的分佈密度很不均勻,即使在同一區域也會出現相當大的差異。

大致外貌:

是一種大型鸚鵡,總長度約爲46cm,重量爲 680~800g。

單從外表來看,它們並不像鸚鵡,更像是禿鷲。

它們有着長而尖的頭,臉部沒有羽毛,頸上有硬羽。是典型的攀禽,喙部呈鷹喙狀,強勁有力。

尾巴爲方形。有着深棕色的虹膜,黑灰色的腿。腳短,但是強勁有力,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體羽僅有黑色和紅色,黑色的胸部羽毛略帶有淺棕色邊緣。

性別二態性,但僅有微小的差異。

成年雄性眼睛後面會有一個紅色斑點,而成年雌性則沒有。

生活習性:

彼斯奎氏鸚鵡族羣數量少,通常成對或成羣出現,最多可達20只。

經常棲息在裸露的高樹頂部,或者一邊大叫一邊飛過樹冠上方。

不覓食時,它們可以長時間地保持某種姿勢,站在光禿禿的樹枝上俯瞰其餘的森林樹木。

下雨時它們比較喜歡停留在孤樹的頂上。

覓食方面:

彼斯奎氏鸚鵡是一種極其專業的食果動物,僅以極少數種類的無花果爲食。

偶爾也喫喫花和花蜜,或者芒果等軟果肉爲食。

它們裸露幾乎沒有羽毛的頭部,可能是一種適應的結果。

這樣進食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果肉粘到羽毛上,弄的自己髒兮兮。

繁殖:

人們對彼斯奎氏鸚鵡的繁殖習性知之甚少。

彼斯奎氏鸚鵡在每年的2月、4月和5月繁殖。通常它們會在一棵大的空心樹上築巢,一次產下兩枚蛋。

雌性孵化大約28~31天,幼鳥破殼而出,由父母雙方餵養長大。

也許是食物的關係,幼鳥常常會在一個月大時無徵兆的死亡,並不容易照顧。

彼斯奎氏鸚鵡人工繁殖效果十分不理想。因爲派斯奎特氏鸚鵡幼鳥所需的蛋白質比一般的鸚鵡要低,所以無法爲幼鳥提供合適的飼料是主因。

據信,它們的壽命可能爲20~40年。

飼養方面:

該種鳥類並不太適合人工飼養。

相比於其他的鸚鵡,它們可能會十分難以相處且具有攻擊性。

叫聲:

在飛行中,彼斯奎氏鸚鵡會發出類似“AAA-AAA-AAA-AARAAR... ”的尖刻刺耳的鳴叫聲。

它們的聲音有點像鳳頭鸚鵡,但明顯後者更安靜、更柔和一些。

它們體型大、叫聲大且尖銳。所以在人跡罕至的山區,很惹人注意。只有稍微觀察一下,還是比較容易發現其蹤跡的。

保護狀態:

野外的彼斯奎氏鸚鵡鸚鵡,是新幾內亞島上56種鸚鵡中最稀少、族羣情況最脆弱的兩種鸚鵡之一。

該物種已經被歸類爲了易危物種。

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以及《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它們面臨着很多危機,曾因爲過度獵取羽毛和被走私,導致其種羣數量在27年內迅速下降。

它的羽毛非常珍貴。

現如今,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仍然有人類狩獵它們來獵取羽毛,以用於儀式上的裝飾。

人類大肆進行森林砍伐、開發大型礦山以及城鎮,而導致的棲息地不斷喪失,也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可惡,德古拉伯爵堅持住啊!

典型的外狠內柔?不過感覺不好飼養,單純是因爲對飲食太苛刻了(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