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中穴(水溝穴)——急救醒神,刺激呼吸中樞
咱們最熟悉的“人中穴”,正經名字叫 “水溝穴” ,爲啥?因爲它位於鼻子和嘴巴之間的凹槽,形狀像條水溝。老輩人說“掐人中能救命”,確實有科學依據——這裏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掐一下能刺激腦幹的呼吸中樞,讓人從昏迷、暈厥中醒過來。但注意! 掐錯位置等於白掐 :正確位置是人中溝的上1/3處(大概鼻子下方2毫米的位置),用力掐到有痠痛感纔行,輕輕按沒啥用。
二、虎口穴(合谷穴)——止痛要穴,孕婦需避開!
手背上的“虎口”,也就是 合谷穴 ,堪稱人體“萬能止痛開關”。牙疼、頭痛、痛經時按一按,能快速緩解疼痛,原理是它連接着面部神經,刺激後能阻斷疼痛信號傳遞。但記住:
按左手虎口治右邊痛,按右手治左邊痛 ,比如右邊牙疼按左手,左邊頭痛按右手,試過的人都說“神了”!
不過這裏有個“禁忌紅線”: 孕婦千萬別按合谷穴 !因爲它能刺激子宮收縮,古代甚至被用作“催產穴”,孕期按揉可能引發流產風險。同理,如果你打算要孩子,做肩頸按摩時也要提醒技師避開這個穴位,別不小心踩了雷。
三、湧泉穴(腳心)——止嗝助眠,補腎養生
腳底的 湧泉穴 ,被稱爲“腎經第一穴”,位置在腳掌前1/3凹陷處,也就是蜷腳時腳心的窩窩。古人說“百病從腳起,養生先養腳”,按湧泉穴能補腎、安神、降血壓,但你知道嗎?它還有個“反常識”用法: 治打嗝比喝水更有效 !打嗝時用手指用力按壓湧泉穴,或者拿牙籤(別太使勁)輕刺皮膚,幾秒鐘就能止住
原理是通過刺激足底神經,干擾膈神經的異常興奮。
更絕的是,湧泉穴還是“天然安眠藥”。睡前用40℃溫水泡腳10分鐘,然後用掌心搓湧泉穴100下,直到腳底發熱,能讓大腦放鬆,失眠黨親測“沾枕頭就着”。記住:搓的時候要“男左女右”——男士先搓左腳,女士先搓右腳,老祖宗的講究,寧可信其有~
四、百會穴(頭頂)——提神醒腦,輔助防脫髮
頭頂正中央的 百會穴 ,名字意思是“百脈匯聚”,中醫說它是人體陽氣最足的地方。很多人知道頭暈、低血壓時按百會能緩解,但你知道嗎?它還有個“反向操作”: 治脫髮! 每天用手指梳頭時,重點叩擊百會穴周圍,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刺激毛囊再生,堅持3個月,發縫真的會變窄(親測有效,禿頭星人快記筆記)。
另外,百會穴還有個“社死冷知識”:古代科舉考試前,考生會在百會貼一片生薑,說是能“開智醒腦”,其實是生薑的辛辣刺激頭皮,讓人保持清醒,和現代人抹風油精一個道理。不過現在別學,萬一過敏就虧大了!
本文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