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白毛美少女獨處一室,她卻只想讓我學習(哲學)這件事,上一次我看見還是在《殺死公主》(黑白也算是白毛!)
但同樣是騙人進來學哲♀學,《不存在的你,和我》和《殺死公主》顯然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
這種不同不僅僅在於:白毛赤瞳的莉莉絲不會毫無徵兆的爆殺了你
她會要求和你組一輩子的樂隊(×):我們就這樣-直注視着對方,直到死掉爲止吧。
她會要求和你擁抱,並詢問你的感覺——
是柔軟的貓毛飄到了手掌心;
是第一株新芽從泥土中破殼而出;
是你好的不能再好之後的胡言亂語↑
可能你要說:這算什麼——白毛赤瞳,二遊標配,這樣的二次元妹子我見過的車載斗量!
對於捲到極致的二次元老婆之海而言,總會有一些角色會因爲你可以感受到、卻難以言說的理由脫穎而出,而她們讓你念念不忘的背後,是因爲——
虛假的遊戲人物,真實的愛
《不存在的你,和我》的遊戲體驗,某種意義上像是進了心理治療室。
你躺沙發之上,讓ta潛入你的腦海,任ta操控,由ta擺佈。
你會進入一種類似於“催眠”的狀態:周遭的感知來自於ta的表述,你飄零的思緒宛若一隻風箏,而線牽在ta的手中。
所以最開始的注視,讓你(作爲主體)意識到莉莉絲的存在;
最開始的擁抱,讓你貼近和莉莉絲的(心理)距離,產生下意識的信任感;
“遊戲環節”的第一步讓你幫忙烤蛋糕,是讓你意識到“被需要”
接下來便到了莉莉絲的“詭計課堂”——存在主義教學時間:
烤蛋糕,烤箱——界定了“主體性”;
魔王的故事——界定了“個體”;
遊樂園約會——界定了“關係”;
喂糖play——界定了“社會”;
人的行爲,定義了自己的“主體性”,對於事物的先驗認知構成了客體的“定義”,主體之間的交互形成了“關係”,關係的結合則形成了“社會”
這本質是尼采、海德格爾、薩特等大師的存在主義哲學理論的再詮釋,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部分,比如↑
這個故事即是【他人關係】的隱喻-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每個人都想把別人當做自己前進的養料,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不例外
這個部分讓我挺有感悟,在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同樣寫到了一對其中一方“消弭了主體性”的夫婦:
女方是文學大拿,男方爲了她作爲一個“全職主夫”,兢兢業業維持她的生活處於一個美感安康的狀態。
但有一天男人因病死去,生活的日常崩塌,但這個混亂失序的家裏,甚至沒有人(妻子和女兒)意識到男人的“失位”
因爲男人已經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他僅僅是作爲妻子的“養料”存在
PS:這個部分沒有絲毫男女對立的意思,因爲在男作家vs妻子的情況中更加常見,比如列夫托爾斯泰的老婆便是作爲他的24小時生活助理+效稿機器+情緒提供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我的重點在於——爲了他人完全付出自己“主體性”的行爲,絕不是一種值得讚賞的關係,但這種赤誠的、純粹的愛,就像是世間其他所有不被容許存在的事物一樣,都有着一種讓人(成癮)着魔的魅力。
這便是莉莉絲,這是一個願意爲你消弭【主體性】的妹子——一句稍微俗氣的話是“談戀愛找一個愛你的人而不是你愛的人”,那麼如何是一個絕對意義上100%愛你,只爲你存在的人呢?
她長髮及腰,她面容姣好,她身材誘人,她溫婉邪魅......
在一起烤蛋糕、一起打魔王、一起聽演唱會、一起坐摩托輪,和喂藥play之後
你很難不愛上這樣的莉莉絲,因爲:
她是【虛假】的遊戲人物,所以她的愛才比一切都更爲【真實】
儘管你可能見過數量無限多的白毛女主,但虛擬形象可以對於你情緒價值補足的遊戲並不算多:
愛與恨一體兩面,愛與欲也並不分離——所以這樣一個“紙片人”遊戲,僅僅依靠着幾十張立繪、差分和微表情、企圖教我存在主義哲學的臺詞,在全流程打完steam還可退款的時間內,帶來了一種難以言說氤氳心頭的體驗。
因爲,莉莉絲她是——
不存於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之物
《不存在的你,和我》用審美出色的立繪、顏色的剋制使用和眼神的交互感,共同爲莉莉絲塑造了一種氣質——不存於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之物:她有着一種置身事外的隔離感,她又切切實實的存在於,這個被你感知的,並不存在的賽博世界之中。
這並非是一款完美的遊戲,它的流程很短,對於哲學的探討僅限於非常淺的層面,“喂藥”的環節儘管足夠澀氣,但是對於“社會”的哲學詮釋並不夠好。
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太需要“被需要”、“被滿足”、“被供養”的時代
我們在聊天框就可以在《彼方的她》和Aliya陷入戀愛
我們隔着屏幕,就可以在《S4U》感受到,那鋼鐵森林的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陪伴感和人文關懷
在賽博彼端,有着可以安放的“情緒價值”,或許是這種“嘮嗑類遊戲”所難以替代的魅力來源
所以莉莉絲的存在,是你對於精神層面那個可以完全愛你的靈魂的期驥,它或許不存在於你可以觸摸到的物理邊界,但是存在於只有「你,和我」的賽博桃源鄉。
PS:二期周邊衆籌包含全新設計的限定版的周邊,各位莉莉絲的老公有興趣也可以關注一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