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這句話的人,在偷偷壓抑自己的慾望

題外話   文章很長  置頂省流

可先cy收藏後看  以防刷走 


前陣子和兩三好友聚會,聊到一些近況。


一個好友最近放棄了心心念念一年的晉升機會,喝着酒一邊說一邊嘆氣。


一問原因,他說:算了,折騰着不容易,現在平平淡淡也挺好的。


過得平淡不是壞事,但那天喝紅了臉皺着眉頭的他,似乎還不甘心。


這樣的話你也許也很耳熟:


順其自然、平平淡淡纔是真、滿足當下.......


比較精闢的,例如: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放下對慾望的追逐你纔會獲得幸福。


這些話傳得太久,很多人會深信不疑,慢慢變成了 “真理”。

但,這是真的嗎?


最近,我 14 歲的侄子小飛遇到了一件事。


他在偶然看了一場足球賽之後,迷上了足球,懇求了媽媽給他報了足球訓練班。


但訓練纔沒幾次,每到週末他又不願意去了。


反而經常一個人去操場踢球,有時踢到很晚。


明明很喜歡,卻不願意去參加專業訓練。


直到有一天,他向媽媽透露不願意去的原因。


原來,每一次訓練時,隊友都會取笑他 “技術太爛”,他覺得很挫敗。


媽媽立馬安撫他:咱不和他們比,他們都練了多少年了,你纔去了多久。


小飛沒吱聲,媽媽繼續安慰:


你學習比他們好呀,咱和他們比文化課,別拿自己弱項和他們比。


小飛還是沉默,媽媽開始勸到:


要不咱別練了吧,反正又不參加比賽,整天還那麼累,還耽誤複習。


聽到這,小飛默默回到了自己房間。


媽媽有些開心,她以爲兒子一定聽進去了,心裏變得好受。


可實際上,小飛卻很是鬱悶。


媽媽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你考不好也沒關係;


別去管別人,和自己比就好;


別難過了,媽媽只要你快樂……


這些話就像溫和的慢性麻醉劑,一點點侵入大腦,讓你進入一種虛幻的滿足,產生一種 “被理解了” 的溫暖感。

 


有時候我們還讓它和 “自我接納” 扯上關係:


  • 你要接納自己不夠好;


  • 接納別人的指責,那只是他的問題;


  • 接納自己不如別人......


自我接納本是件好事,只是這樣的話聽多了,總會讓人更加沮喪。


這是爲什麼?


真相是:


這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這可能只是在逃避和壓抑自己的慾望。


媽媽的安慰看上去很正常,很多家長都在用,那小飛爲什麼更加鬱悶?


因爲媽媽所有安慰都在做一件事:壓制小飛的慾望。


不和他們比踢球、不去練球、和他們比文化課、安慰自己他們練了很多年...... 那又怎樣?


無法改變技不如人、被取笑的事實呀。


小飛選擇獨自練球,說明了他是有慾望的。


他的慾望很簡單:提升技術、擺脫被取笑的恥辱。


但媽媽這種盲目的安慰,不但沒有激發他去滿足慾望,還拉他遠離了真實的內心渴求,能不鬱悶嗎?


自我接納,不等於逃避慾望。


逃避慾望,無法帶來真正的豁達。


在日本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玉子就是一個典型的 “無慾無求” 少女。


大學畢業後的她在家蝸居了好幾個月,和離異的爸爸一起生活,遲遲沒有去找工作。


每天在家裏除了睡懶覺、看漫畫、看電視罵社會環境太糟糕、等爸爸給自己做飯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做。


一開始爸爸還會催她找工作,在她一再敷衍之後,爸爸索性不再給她施壓了。


但儘管日子過得懶懶散散、無憂無慮,玉子卻從沒有過一次真正的笑容。


她內心深處有想要獨立的慾望,但卻常被各種恐懼所打敗:


偷偷寫了求職信,卻因擔心投出去後沒人回應,索性把它扔到垃圾桶裏;


她喜歡雜誌,悄悄拍了好看的藝術照,後來怕評價不好,讓人把照片從櫥窗上卸下;


爸爸有次不小心看到她的求職信,給她買了一塊貴重的手錶作爲鼓勵,她卻抓狂地拒絕這份禮物,害怕辜負爸爸的期待......


 人越是逃避慾望,就活得越疲憊。

當遇到走入職場獨立生活的同學時,她只能低着頭,敷衍幾句後逃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自卑;


當和別人聊起爸爸時,她抱怨爸爸沒能逼她離開家,沒催她活得更像樣......


就像放棄了晉升的朋友一樣,她身上有種隱隱的自我嫌棄和自我貶低。


這樣的平淡生活,他們都過得不太幸福。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 “懶”;


但事實上,逃避慾望的動力,並不是一個 “懶” 字可以概括。


逃避慾望無法讓人快樂,那爲什麼我們還是一再去做呢?


事實是:


在人類潛意識中,逃避慾望是很有用的。


首先,逃避慾望讓人有安全感。


接納和滿足慾望,意味着改變現狀,意味着喪失,意味着要離開熟悉的環境,意味着要面對一切未知的恐懼。


從整個人類進化史來看,我們的祖先一開始並不願用兩條腿走路,頭重腳輕容易跌倒,還給脊椎造成很大的壓力。


但天氣不管這些。


天氣變冷之後,果樹變得矮小,人沒法在樹上自由跳躍,又要保證不被餓死,有想活下去的慾望,於是不得不站起來才能夠得着。


只有冒着跌倒的風險,才能學會了直立行走,這個過程用了幾百萬年。


今天小孩學走路,大人也只需在幾米外張開懷抱,而不是緊緊抱着孩子不放手。


滿足慾望,意味着冒險,意味着喪失安全感。

我們看到很多人重複的抱怨:


  • 天天埋怨工作就不辭職;


  • 天天抱怨過夠了就不離婚;


  • 天天咋呼沒錢就不去行動;


  • 天天嚷嚷胖就是不減肥.....


本質上,是無法面對改變之後的未知結果。


逃避慾望的第二個好處是:忠誠。


實現慾望需要改變,改變意味着和別人 “不一樣”,意味着 “背叛”。


一類是現實關係的背叛,就是你的同學同事朋友家人等小團體。


人之所以活在小團體是因爲抱團取暖,你會發現人的朋友圈很相似,不管是文化背景職業愛好還是性格特點,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因爲我們是一樣的,我們是 “同類”。


還有一類是過去的內心。


這往往來自你的經歷、養育環境以及養育者的關係,比如父母早年是軟弱的、貧窮的、隱忍的,就會內化成爲你的某個標準。


對過去忠誠的力量常常被我們低估了。


長期的貧困會讓我們有 “不值得擁有好東西” 的感受;


父母的軟弱會將『不自信』傳遞給我們,這些都是多年經歷形成的內心認知。


萬一自己成功了,變得太好了,反而會有內疚和懲罰的感受,相當於背叛了過去的熟悉的模式。


所以,爲了尋求熟悉的安全感和忠誠感,逃避慾望成了我們潛意識下的自發選擇。


但這一切,都只是潛意識的謊言罷了。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爲,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卑的體驗,因爲在小時候周圍的人大多數都比我們強。


但同時,我們也有一種內在的動力,驅使着我們不斷去成長,這個過程叫補償和超越。


實現慾望,是個良性的內在動力。


健康的自我接納,也包括對慾望的接納。


關鍵是,要先挑選出你內心真實的慾望。


  • 是你真的想變成有錢人享受生活,還是父親讓你光宗耀祖?


  • 是你真的爲孩子好,還是怕孩子讓你沒面子?


  • 是你真的對伴侶沒了情感,還是怕離婚後被人指指點點?


  • 是你真的不想爭取,還是害怕失敗帶來的丟臉?


所有的這些慾望,是自己的,還是別人施加給你的?


這需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斷去探索。

例如,電影《心靈捕手》


數學天才威爾連續兩次在深夜悄悄破解世界級難題,卻一直因爲童年的不愉快經歷,不敢去愛,不敢去承認自己喜歡數學。


他一直在諮詢師面前說自己喜歡現在的工作——在學校當清潔工,併爲此深感榮幸。


一般人我們可能說說:挺好的啊。


但他的諮詢師不,而是反問他:


你到哪裏都可以打工,爲什麼選中全世界一流的學府呢?


爲什麼要坐 40 分鐘的火車,來高校做清潔工呢?


爲什麼要深夜偷偷解算全世界只有 2 個人懂的方程式呢?


看出來了嗎?威爾潛意識中,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但是他一直不願意面對。


諮詢師洞察到了這一點。


在這部電影裏面,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他和好兄弟查克一起在工地做水泥工。


查克知道他對數學有着天賦和熱愛,也知道他重視朝夕相處的友誼,害怕去高校工作的未知變化,因此一直在逃避。


查克嚴肅地對他說:


我最幸福的 10 秒是經過你家門口,我按車喇叭,你沒有出來,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那樣說明你終於去追求屬於你的新生活了。


如果你 20 年後還跟我在這裏搬磚,我第一個殺了你,我說真的。


諮詢師的揭穿,好友的支持,慢慢地威爾終於開始直視自己內心的渴求,離開了家,去加州尋找心愛的女友,開始新的生活。


真正的滿足並不是慾望的實現,而是你重視慾望、滿足慾望的過程。


羨慕別人家的豪車大房子一點都不丟人,也不要用 “那還不是照樣吵架” 來催眠自己,扼殺自己一腔慾望的熱血。


而如果這個慾望是外界施加給你,在滿足慾望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阻礙不斷出現在你內心。


這些阻礙會一遍遍和你驗證,一遍遍拷問着你: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通過這個過程,你會越來越接近自己內心的答案。


事實上,整個人類都是如此,要不然都知道死亡終究來臨,爲何還要在乎名利與親密,爲何還要深情地活着?


就算是你的努力沒有換來豪車和大房子,但事實是至少你有了一輛中檔車和小高層,過去的茅草屋是回不去了。


不要壓制自己的慾望,那可能是你生命爲數不多的亮光。


火把就在手中,你可以選擇扔掉,也可以選擇照亮人生。


既然看到這了,跪求諸位義父電電 支持一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