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根源:心理學家發現“黑暗人格因子”

三種人類最惡劣的天性交匯點——精神病、 narcissism(自戀)和 Machiavellianism(權謀主義),心理學家將其稱爲“黑暗三合會”。但事實更深、更黑暗。除了這些,還有利己主義、施虐狂、惡意等等。在這些外在的最壞傾向背後,研究人員表示,存在一個核心的、共同的“人類黑暗因子”。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德國和丹麥的心理學家描繪了這一驅動我們所有黑暗衝動的力量,並給它取了個名字——D因子,亦即新發現的“黑暗人格因子”。

D因子的理論框架來源於“g因子”,這是英國心理學家Charles Spearman在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構想。他發現,那些在某種認知測試中表現良好的人,往往也能在其他類型的智力測試中取得好成績。

換句話說,存在一個“通用智力因子”可以被測量。但結果顯示,科學家發現的並不止這些。

“同樣地,人類人格的黑暗方面也有一個共同的基準,這意味着,類似智力一樣,我們可以說它們都是同一傾向的表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心理學家Ingo Zettler在2018年9月解釋道。

在一系列涉及2500多名參與者的四項獨立研究中,Zettler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問題來測量參與者的九種黑暗人格特徵,包括利己主義、權謀主義、道德脫離、 narcissism、自我權利感、精神病、施虐狂、自利心和惡意。

爲了做到這一點,參與者需要對一些“黑暗”陳述表達不同意見,如:“我知道我很特別,因爲每個人都這麼說我”,“我會說任何話來得到我想要的”,“如果不在某些地方鑽空子,就很難獲得成功”,“傷害別人讓我感到興奮”等等。

收集完所有答案後,研究人員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雖然這些黑暗特質各自獨立,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疊的,因爲它們都源於一個核心的黑暗因子D,而這個因子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不同的方式。

Zettler表示:“在某個人身上,D因子可能主要表現爲自戀、精神病或其他某種黑暗特徵,或者是這些特徵的組合。”

“但通過我們對這些黑暗人格特徵的共同基準的描繪,我們可以簡單地確認一個人是否具有高D因子。因爲D因子表明一個人有多大可能從事與這些黑暗特徵相關的行爲。”

這一發現的確頗具挑戰性,但你不必僅僅聽研究人員的話:你可以親自做一個D因子測試。

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在線平臺,你可以通過填寫問卷來測量自己的D因子得分。

那麼爲什麼人們會想知道呢?除了出於個人好奇,想知道自己有多“黑暗”,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可能在未來引領心理學和治療學的新發現,推動我們對人類惡意行爲的理解。

Zettler說道:“我們在極端暴力、破壞規則、撒謊、欺騙等行爲中都能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在企業或公共部門。”

“在這種情況下,瞭解一個人的D因子,可能成爲有用的工具,比如用來評估一個人是否有再次犯罪或從事更有害行爲的可能性。”

黑暗人格因子與大五人格特質的關係

大五人格特質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包括開放性(Openness)、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這些特質描述了人類行爲的寬泛維度,而黑暗人格因子則通常與其中的某些特質呈現負相關。

  • 宜人性(Agreeableness):宜人性高的個體通常更加信任他人、同情心強、樂於助人。而黑暗人格因子往往與宜人性低相關,表現爲冷漠、缺乏同情心、利己主義。

  • 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責任心體現了一種自律、有組織、可靠的特徵。黑暗人格的個體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高責任心,如工作中的驅動力,但他們通常在道德和人際關係方面缺乏責任感。

  • 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情緒穩定性低的個體傾向於經歷更多的負面情緒,而黑暗人格因子在某些情況下與高神經質有關,尤其是當個體的陰暗特質受到威脅或挑戰時。

黑暗人格因子與情緒智力的關係

情緒智力是指個體識別、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理論上,情緒智力高的人應該更善於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然而,黑暗人格特質的人可能也具有高情緒智力,但他們使用這種能力來操縱和傷害他人,而非建立正面的社會聯繫。

黑暗人格因子與社會化的關係

社會化是指個體學習和內化社會規範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至關重要。

在心理學的廣闊研究領域中,黑暗人格因子(Dark Factor of Personality,簡稱D因子)逐漸成爲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它涉及一系列帶有負面色彩的人格特徵,如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精神病態等,這些特質在個體中的高度集中表現會對社會關係和集體福祉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討D因子與其他常見人格特質的聯繫,以及它們如何在個人行爲和社會互動中相互作用。

D因子與人際關係的微妙平衡

人際互動中,高D因子個體的行爲模式往往與利己、操控和缺乏同情心等特徵相關。這種人格傾向不僅會影響個體建立和維護正向關係的能力,還可能導致他人對其產生不信任和排斥的態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D因子表現都直接導致消極後果。在某些社會環境下,這些特質可能被視作某種程度的“適應性”策略,比如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

大五人格理論視角下的D因子

在大五人格特質(即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的框架下,D因子與其中的幾個維度存在顯著關聯。例如,D因子往往與低宜人性相關,因爲宜人性高的個體通常更爲合作、友好,而高D因子個體則可能表現出敵對和操縱的行爲。同時,D因子與低責任心相關,因爲責任心體現了個體的自我控制和遵循規範的傾向,而高D因子個體可能在追求個人利益時無視這些社會規範。

D因子與情緒智力的雙刃劍效應

情緒智力是指個體理解和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緒的能力,通常被認爲是正向的人際互動能力。然而,高D因子個體可能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力,但他們使用這種能力的方式往往是爲了操縱他人,滿足自身的私慾,而非爲了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D因子與職業成就的複雜關係

在職業場景中,雖然一些D因子特質如自戀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可能幫助個體獲得短期的成功,但長期來看,這些特質可能破壞團隊合作和組織忠誠度,引發衝突和動盪。成功的職業生涯建立在能力、人際關係和信譽之上,而高D因子個體在後兩者上可能會遇到障礙。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