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能被稱的上悲劇呢?是明明立下救國之功卻慘遭無視嗎?是當上皇帝后兢兢業業卻被奪位草草退場嗎?是妻兒早早離世自己也英年早逝嗎?還是明明創下了一片太平盛世卻還被冠以惡名嗎?
這裏面無論單拎出來一條就足以被稱得上是悲劇了,但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卻被這些悲劇貫徹了一生.......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
如果你翻看明代的歷史你就會發現,明代帝王陵寢中只有一位皇帝沒在裏面,他就是朱祁鈺。爲什麼呢?明明我們記憶中的朱祁鈺是一個賢明之君,甚至可以說是拯救大明朝於水火之中的人物,可爲什麼偏偏他卻進不來陵寢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位悲慘帝王的一生吧!
我們前面提起過,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我們已經瞭解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故事,朱瞻基的另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鈺於京城出生。他的母親是朱瞻基還是太子時的一名宮女——賢妃吳氏。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1月31日),明宣宗駕崩。他的長子朱祁鎮即位。同年二月初九(3月8日),明英宗冊封弟弟朱祁鈺爲郕王。正統二年(1437年)四月初二(5月6日),年僅10歲的朱祁鈺就舉行了加冠禮。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中,生在帝王家的兄弟總是免不了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但這對於“早期”的朱祁鈺來說,這似乎並不適用。因爲他沒有想要成爲帝王的野心,至少“早期”是這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朱祁鈺或許會作爲一代藩王平穩的度過此生。但是,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明朝腹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命郕王朱祁鈺留鎮京師。人們並沒有太把這次遠征當回事,因爲皇帝親率50萬大軍出征,怎麼想怎麼不會輸。但結果在王振和朱祁鎮的雙重表演下,八月十五日(9月1日)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次日夜裏消息傳至京師,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明朝的大部分兵力損失殆盡,數名駐國大臣隕落,皇帝還被俘虜,這讓在京城的臣民們一片恐慌。面對如此危機局面,同年十七日(9月3日)早朝時,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展開了一場紛爭。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率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說白了還是有迷信的成分存在)南遷之議頗得一些大臣支持。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于謙認爲:“”如今駐國之本皆在北京,萬萬不可南遷!“並同時提起了宋朝南遷的悲慘結局來震懾衆人,痛罵此爲亡國之舉。
在於謙的請求下,朱祁鈺下令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立馬奔赴京師,京師上下才人心稍安。隨即升任于謙爲兵部尚書。
十八日(9月4日),明英宗生母孫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命郕王爲監國,“暫總百官”商討對策。緊接着二十二日(9月8日),孫太后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長子爲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國政,以安定人心。
就這樣,朱祁鈺才正式走進了政治舞臺。他爲政期間,重用能臣,主張進行北京保衛戰,一度將大明從陰間拉了回來。
我們都知道,朱祁鎮不是個好皇帝,重用宦官,聽信讒言,草率親征,甚至被俘,這些都給朝廷之上的大臣一個很差的印象,但是他畢竟是帝王,臣子也不好說什麼。可如今朱祁鈺監國期間,大臣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兢兢業業,爲國爲民的好皇帝,他可是和朱祁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還有人從他身上看到了他老爹朱瞻基的影子。如果這樣的人不做皇帝,天理難容!
於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爲重,承繼大統。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爲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聯名奏明皇太后,最終在九月初六日(9月22日)擁立朱祁鈺爲帝,遙尊明英宗爲太上皇。 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就這樣,朱祁鈺被衆人推着做了皇帝,號明代宗。
朱祁鈺登基之後,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我們前面提起朱祁鈺成爲皇帝之前我曾特意註明過,“早期”的朱祁鈺並不想成爲帝王。這個早期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這也並不能全怪朱祁鈺,因爲他本就是一個小小的藩王,突然成爲皇帝擁有這麼大的權力,你受得了嗎?就好比你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科員,一夜之間你被任命爲省長一樣。在權力的薰陶下,你很難不墮落。就算是一個爲國爲民的好官,在糖衣炮彈的攻勢下,也依然會迷失方向。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夜之間做了皇帝的朱祁鈺呢?
但朱祁鈺畢竟只是代理皇上,他很清楚,他心裏當然不好受。突如其來的皇位,你肯放手嗎?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其實你直接殺了瓦拉留學生多好)他想放,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大臣建議朱祁鈺迎回朱祁鎮。
朱祁鈺不悅,說:“我本來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當初是你們逼着我當的。”這個時候,于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他回來。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只得聽從。便派使節出使瓦剌。隨後又將迎接明英宗的旨意交予瓦剌使臣,命楊善接回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俘已經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抵達北京,由安定門入城。之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總歸來說,將上一任帝王迎回來,就不是朱祁鈺心中所想,所以他也很想弄死朱祁鎮,但是朱祁鈺卻怕會影響自己的聲望,於是只好把他**起來。這一鎖就是七年。明英宗迴歸之後,雖爲太上皇,卻被**在南宮。朱祁鈺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爲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或許,朱祁鎮剛回來確實是沒有了奪帝位的想法,但被你這麼一搞,那可能就要開始搞事了)
隨着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成爲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爲此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終於換來朝臣們的默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景泰三年五月初二(1452年5月20日),朱祁鈺廢侄子朱見深爲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爲太子。
自己做穩了帝位,自己的兒子也成了太子,似乎一切都開始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但事實確實如此嗎?
就在朱祁鈺立太子後的第二年,太子朱見濟突然夭折,這件事,讓朱祁鈺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擊,自此一蹶不振,不理朝政。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這對於朱祁鎮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正式上演。
朱祁鎮的親信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祕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之後,二人密稟孫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着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佈:“太上皇復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那麼問題來了,主人公朱祁鈺在何處?他此時依然病重到不能起牀的地步,聽到宮外喧譁聲不止,於是便問左右:“是于謙來了嗎?”
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來了。”
朱祁鈺聽罷,瞬間懂了一切,也不阻止,只是笑着說:“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鼓鐘鳴,羣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復辟錄》
正月二十一日(2月15日),明英宗下詔,改“景泰八年”爲“天順元年”。次日,于謙等人被明英宗以謀逆罪名而蒙冤處死。之後,朱祁鎮廢朱祁鈺爲郕王,將其**到西內永安宮。
二月十九日(3月14日),朱祁鈺薨逝,享年三十歲。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爲“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爲惡。按親王禮葬在西山。朱祁鈺因此成爲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帝王。
讓我們回顧這位景泰帝朱祁鈺的一生,早年不被重用,後期臨危受命拯救大明朝於水火。最終卻被冠以惡諡。實乃悲慘。至於這些惡諡是否爲真,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記載了朱祁鈺的功績:
景泰八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朱祁鈺死後的187年,朱由崧追加朱祁鈺的廟號爲“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至此,景泰帝朱祁鈺的一生纔算正式完結!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