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被爸爸媽媽囑咐着“一定要喫早餐。”
類似於“不喫早餐容易得胃炎,胃潰瘍,胃穿孔,”的言論也聽過不少,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歸根究底,不喫早飯所造成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都是“長時間飢餓”導致的,造成這一“謠言”大肆傳播的罪魁禍首是某資本主義國家的即食燕麥公司爲了宣傳噱頭而提出的。
晚餐至早餐這段時間是三餐中間隔最長的,時間久了你可不就感到飢餓嗎?
餓了不喫,就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
得出結論:早上起牀餓了就喫,不餓就等餓了再喫,早餐的“早”取決於自己。科學研究也沒有個準確建議,
只是說,“在最長時間睡眠後,醒來的2-3小時儘量要喫東西”。
爲什麼要儘量喫東西呢,因爲膽囊在晚上睡覺期間處於休息狀態,膽汁不斷儲存。(正常成人24小時膽汁分泌量可達800-1200ML!)喫東西時,腸黏膜受刺激,十二指腸分泌膽囊收縮素,促使膽囊收縮,膽汁排入腸道幫助消化。
膽汁雖然叫“膽汁”,實際由肝臟所製造,可以乳化脂肪,便於人體消化。
空腹時間過長,膽汁就會在膽囊內形成淤積。膽酸含量減少,膽汁過度濃縮,膽固醇呈飽和狀態而在膽囊沉積,結石便容易形成。
由此可見,不喫早餐並非膽結石的決定性因素,不管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只要是空腹過久、飲食不規律,都可能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
題外話
“16:8的間歇性斷食”在2019年,谷歌搜索飲食方式排行第一
即,8個小時的時段內進餐,而其餘16小時則禁食。在禁食期間只飲用水、無糖茶或黑咖啡,避免攝入任何熱量。
如果確實肥胖需要減肥,嘗試一下16:8輕斷食一般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要知道,肥胖、血脂異常及脂肪肝(肥胖人羣通常都伴隨後兩種情況)都是增加膽結石的風險因素。
如果通過間歇性斷食減重成功、血脂恢復正常,還減少了膽結石的風險。
有趣的是,Breakfast一詞雖譯爲早餐,但“break”意味“打斷,終止”,“fast”這裏可譯爲“禁食,齋戒。”
結合起來就是“終止禁食的一餐。”在14世紀以前,歐洲人認爲喫早餐是一種軟弱的行爲。
省流:飲食要規律,不要長時間捱餓,早餐餓了就喫,不餓就等餓了再喫。
參考:
成都日報採訪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的專家周靜報道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