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10月,在DIY攢機領域絕對屬於一個特殊的時期,RTX 40系顯卡和十三代酷睿處理器這兩個重磅炸彈,前後相隔不到10天挨着發佈,這對於DIY玩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尤其今年的顯卡和CPU,相比上一代有着非常可觀的性能提升,硬核自然也按捺不住騷動的心,年前必須安排一次高端向裝機作業。
本次裝機思路就是用一款空間充裕的ATX機箱,往裏面塞儘可能高端的硬件,裝機用途主要還是用來玩大型3A遊戲+一小部分內容創作的需求, 裝機配件型號如下,可自行對號入座,以下配件羅列的是京東雙12優惠價格,並非最優入手途徑,僅供大家參考。
CPU:Intel Core i7-13700K中文盒裝 3399元
主板:華碩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D4吹雪 2799元
散熱器:華碩ROG STRIX吹雪360 ARGB 1599元
顯卡:電競叛客RTX 4090 X3W 14999元
內存:朗科絕影DDR4 4266 長鑫A-die 8GBX2 739元
固態硬盤:Nextorage 電競遊戲G系列 1TB 699元
電源:華碩ROG THOR II雷神二代1000W 2699元
機箱:華碩TUF GAMING GT502彈藥庫白色 999元
機箱風扇:華碩TUF GAMING TF120白色 3只裝 369元
僅供參考總價:28301元
整機完成圖,就是最近比較火熱的“海景房”裝機,各方面基本達到心裏的預期,下面聽硬核慢慢道來,本文比較詳盡,內容分爲全配件解析、整機和點亮展示、CPU顯卡性能測試、內存GEAR 1最佳頻率和性能測試、固態硬盤性能測試五個主要部分,可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部分跳轉閱讀。
全配件解析
CPU選擇的是Core i7-13700K,都這配置了爲什麼不選i9-13900K,主要是比較受不了i9那恐怖如斯的發熱量,買這種帶K處理器甭管日常是否超頻使用,對於老DIY玩家到手肯定就是超一超,i9怎麼也得搞個480冷排,主要機箱也不想弄太大,一點點大正合適,自然遊戲性能和i9相差不大的i7就是最佳選擇。
i7-13700K使用較好的360水冷還是能壓制的,於是敲定ROG STRIX 吹雪360 ARGB這款,吹雪360在包裝上採用了“雪舞戰姬”的漫畫風格爲主題,實際上裏面的產品和白龍 II 360是沒什麼區別的,倒是玩家可以用包裝裏的吹雪版貼紙進行DIY。
吹雪360水冷整體外觀採用純白色全覆蓋,也正好符合本次裝機的基調,它採用第七代Asetek冷頭主流高端方案,散熱性能基本屬於第一梯隊,這個方案能提供六年售後質保還是比較穩妥的。
水冷頭屬於偏平的圓柱狀設計,表面採用了一個鏡面式的ROG LOGO,有一半還是像素化風格設計,不止如此外殼上有一些線條經過鏤空設計,亮機後會比較特別,水冷頭預裝INTEL扣具和預塗一層硅脂。
其冷排風扇是三枚ROG 120MM ARGB定製版,散熱性能非常暴力,它的最高轉速可達到2500 RPM±10%,所以CPU滿載噪聲肯定高一些,不過對於遊戲爲主、小型內容創作爲輔的需求來說,CPU滿載的機會並不多。
水冷的LGA 1700配件和線材,扣具明顯還是比較熟悉的第七代Asetek方案,它的設計安裝步驟並不繁瑣,各類供電線材也是白色的,分別提供一分三供電線、5V3Pin的ARGB集線和冷頭USB數據線。
如果CPU是13600K,硬核可能會搭配性價比更高的Z690,13700K就還是搭配Z790吧,這次也是奔着純白主題去的,所以選擇華碩這款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D4吹雪,包裝正面還是使用雪舞戰姬的二次元形象來設計,和吹雪360包裝上的樣式略爲不同。
Z790 D4吹雪和上一代Z690在外觀設計上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佈局是差不多一致的,都是採用了大面積覆蓋的金屬馬甲,並且表面有各種文字LOGO、拉絲、像素風格處理,個人覺得這次Z790 D4吹雪的外觀設計,是整個華碩Z790產品線中最亮眼的,也難怪是主打款。
好感之處來源是I/O裝甲上這個半透明+半鏡面的ROG LOGO,支持AURA SYNC神光同步,而且兩種材質區域並不是同一高度而是嵌套式的,以至於亮機以後不止有質感,而且是有一定立體感。主板供電採用16+1相整合型MOSFET,每相最大70A規格,用來帶13700K自然是很輕鬆的。
Z790 D4吹雪擁有四根DDR4內存插槽,最高支持超頻至DDR4 5333MHz,基本上是DDR4末期的頂級水平,選擇DDR4也正因爲主要此平臺還是玩遊戲用途,對於發燒級玩家來說,過兩年再換更成熟的DDR5平臺也不遲。
主板擁有四組M.2插槽,每一組均最高支持PCIe 4.0X4速率,其中有一組還兼容SATA模式,第一組是帶雙面導熱設計,每組插槽均帶免螺絲便捷式卡扣,四組M.2插槽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擴展空間過於充裕,重度內容創作者也肯定夠用。
第一根帶金屬加固的擴展槽最高支持PCIe 5.0X16速率,擁有顯卡快拆按鈕設計,對於高端顯卡來說尤其人性化。下方是兩根PCIe 4.0X16長度的插槽,實際最高支持X4速率(可擴展M.2固態硬盤使用),中間的是PCIe 3.0X1短槽,一般比較少用得上。
Z790 D4吹雪I/O面板信息量也很大,能想到的基本都給你了,提供了USB 3.2 GEN 2X2 Type-C和USB3.2 GEN 2 Type-C,8組USB Type A接口(最高擁有USB 3.2 GEN 2)、HDMI和DP視頻輸出、Wi-Fi 6E無線網絡、2.5Gb有線網絡、帶S/PDIF音頻接口、BIOS FlashBack和清除BIOS按鈕(需要拔掉電源線)。
既然選擇了高端D4平臺,毫無疑問DDR4內存必須得匹配高頻了,三星B-die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稱霸D4高頻,其實到D4末期階段,國產長鑫A-die也崛起了(主板BIOS支持也更完善),支持國產於是選擇了朗科這款最新推出的絕影系列DDR4 4266 8GBX2,這可是終於破4000MHz不容易。
使用說明以外,內存採用塑封形式固定,出廠表面有一層透明膜覆蓋,這肯定是爲了避免安裝時沾染指紋設計的,小擦布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意義不大,畢竟裝上去基本就不會拆了。
絕影DDR4 4266表面採用了電鍍銀工藝金屬馬甲,中間是一個絲印的絕影LOGO,除此之外還做了一些立體化和棱角處理,電鍍銀工藝好處就是可以間接反射機箱內的其他光源,缺點當然就是容易沾染指紋。
另一面標註了絕影DDR4 4266的內存時序參數,支持XMP 2.0,有兩檔XMP設置,第一檔是4266 19-26-26-46 1.35V,第二檔則是4266 18-22-22-42 1.35V,二檔明顯可以提高內存兼容性,值得一提是長鑫A-die可真不喫電壓,只要1.35V就能達到這麼高頻率。
頂部就是霧面式的導光層,整個區域高度不一,能營造出一定立體感,內置8顆燈珠,支持四大主板廠商燈效同步軟件。
Nextorage這個品牌聽起來就是新面孔,其實它是源於索尼,專注打造儲存產品,在PS5主機正式支持安裝M.2固態擴展的時候,Nextorage就推出過一款型號爲NEM-PA的PS5專用固態硬盤,另一款就是目前手上G系列,兩者差別之處只是G系列並沒有配備散熱馬甲,包裝採用了黑白相間的形式,正面信息簡潔,非常低調。
背面則是關於固態一些產品相關介紹,信息標明在國內有明確的代理商,還可以具體的生產日期,這款產品是附帶標準五年售後質保。
Nextorage G系列固態本體,標準2280長度M.2接口,手上這款是1TB容量的,除此之外還有2TB和4TB,正面貼有一張黑色銘牌貼紙,標註了型號、額定電壓等信息,加裝散熱片的時候不需要撕下來,因爲貼紙很薄不會對導熱效果造成影響。
1TB版本背面有空焊位置,這明顯是2TB和4TB版本公用的PCB,值得一提的是,產品序列號和二維碼信息採用另外的貼紙放在了背面,這是生怕用戶把正面的銘牌貼紙撕破從而影響保修,非常細節。
正面貼紙粘度不高,用鑷子慢慢就可以完整撕下來
FLASH ID信息檢測如上
Nextorage G系列的主控是自家打標的,只要通過FLASH ID就能查到是羣聯PS5018-E18,採用了最新的臺積電 12nm工藝,8通道設計,是目前比較常見的PCIe 4.0頂級主控,緩存顆粒爲海力士H5AN8G6NDJRXNC,採用DDR4 3200頻率,1TB版本就提供1GB容量緩存,閃存顆粒則是176層3D TLC美光B47R,型號爲IA7BG94AYA,單顆容量256GB,四顆組成1TB容量。
顯卡自然就是RTX 4090,擁有目前最爲頂級的遊戲和生產力性能,買它等待虛幻5遊戲爆發就對了。這次RTX 4090非公各大廠商都是按照600W功耗標準去定製的,基本上買哪一款都不會踩雷,這款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品牌是隸屬於映衆,屬於比較少見走性價比路線的白色顯卡。
雖說主打性價比,RTX4090 X3W外觀設計一點都不丐,整體採用純白配色,導流罩上帶一抹藍和部分拉絲效果撞色處理,方方正正的輪廓和簡潔的白色也相稱,正面是三枚9葉圓環軸流風扇,顯卡整體長度達到337mm三槽厚度,這種規格且算是比較迷你的非公RTX 4090了。
側面區域設計要素比較簡潔,電競叛客RGB LOGO燈,可自動輪換色彩,右側還是比較熟悉的GEFORCE RTX,值得一提的是,側面靠左位置的設計並不是什麼通風柵欄,而是隱形顯卡金屬支架設計,可以支撐顯卡重量,再也不需要第三方支架,顯卡也不會顯歪。
標配一根3*8Pin to 12VHPWR的轉接線,並不是四個接口,這款顯卡默認只有450W功耗,所以當然就夠用。
背面就是一塊全覆蓋的金屬背板,同樣元素也不多,有接近一半的面積是經過鏤空處理的風道,顯卡PCB也只有散熱器一半左右長,加上本身大面積鰭片羣、內置9根6mm熱管以及VC腔均熱板底座的結構,散熱性能自然優秀,GPU核心之處也有額外支架加固。
視頻輸出就是常見的3*DP 1.4a+HDMI 2.1組合輸出,三槽厚度妥妥的,導流罩部分和擋板有延申加固設計。
13700K+RTX 4090的組合,電源自然得1000W規格以上,一顆好的電源能成爲傳家寶,這款華碩ROG雷神二代1000W就是如此定位的,80PLUS白金模組認證,高品質日系電容加持,擁有10年售後質保,至少可以撐過三代頂級配置換代。
ROG雷神二代1000W正面設計也是亮眼,裝配斜紋式鋁合金拉絲處理,風扇就是由此進風的,不過這種設計裝機時還得多加註意,塞電源時很容易會刮花表面。
側面擁有市面上稀有少見的OLED實時功耗顯示屏,裝在那些裸露電源銘牌設計的機箱裏面逼格拉滿,除此之外ROG LOGO和倒角設計還支持AURA SYNC神光同步,尤其是倒角設計把整體精緻感拉滿。
除了電源開關,此處還有0dB模式開關,電源低於50%負載風扇就會停轉,下方貼心地設計了玩家國度的金屬銘牌。
具有明確分區設計的全模組接口,CPU和顯卡處於同一個區域,線材配備2*CPU 4+4Pin、1*PCIe 12Pin(PCIe 5.0)、4*PCIe 6+2Pin X2和2*PCIe 6+2Pin X1、3*SATA一分四、2*Peripheral一分三以及1*ARGB同步線,個人主要是看中它屬於PCIe 5.0電源設計,顯卡可以實現一線通。
模組線方面,其中CPU和PCIe部分線材是更好定製化材質,不過這根單獨配備PCIe 12Pin並不是,應該也能定製,只是目前來說風險還是太大。
機箱選擇華碩這款TUF GAMING GT502彈藥庫,屬於最近比較火熱的海景房類型,海景房機箱並不是什麼新奇設計,更多是因爲把從前的雙倉結構優化之後,整體包括設計部分更受玩家青睞。第一眼最讓人矚目的是雙面鋼化玻璃,這種前部和側部均配備的設計,可以讓硬件在多個角度賞析時也能做到一覽無遺。
雙倉結構的特點之一,一定是可支持安裝大量風扇,故選擇了華碩這套TUF GAMING TF120 ARGB風扇三連包,白色款對應白色GT502彈藥庫。
三枚TF120 ARGB風扇,採用雙層LED陣列設計,最終呈現的效果顏色過渡自然,最大轉速可以達到1900RPM±10%,能提供不錯的風量,除此之外三連包還配備燈效控制盒,支持四組ARGB接口擴展和多種模式控制。
這種機箱裝機以後,加上各種配件還是挺重的,而且本身GT502彈藥庫輪廓比較方形,因此機箱配備兩個可稱重30KG的編織提手,採用魔術貼形式設計,搬動起來更輕鬆(也可當健身器材)。
前面板的鋼化玻璃也可拆卸,I/O接口除了常見的音頻、USB Type A、USB Type C(10Gbps)和開關重啓鍵以外,還擁有燈效調節按鍵(與AURA SYNC之間可相互切換)。
兩側版通過機箱背部小按鈕釋放,由於底部卡扣的設計,按下後只會留出一條縫隙,拆卸還是挺方便和人性化的。
左側是機箱安裝主板、顯卡和CPU散熱區域,右側區域則是對應電源和硬盤,典型的分區隔絕散熱設計,比較創新的是右側區域也可以安裝CPU散熱器冷排,這種方案散熱器只要照顧CPU就好,不需要受主板周邊其他元件影響散熱效果。
機箱內部一覽,頂部、側邊(或者可安裝三個硬盤)和右邊均可以安裝360冷排,也就意味着這些區域也可以按照風扇,加上尾部和底部的風扇位置支持,這款機箱想做到散熱良好的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機箱背面移除側邊後,可以看到下方有一個專門獨立設計的3.5英寸硬盤位,而且側邊有一個風扇可以對着它吹,上方這個支架是多功能的,除了實現360冷排安裝以外,也能額外擴展硬盤,機箱理線空間充足,但缺點是沒有導槽設計,電源有專門位置固定,不過銘牌在這種結構中自然是不能直接展示了。
整機和點亮展示
裝機過程比較簡單和流暢,畢竟GT502彈藥庫屬於大型ATX機箱,整機效果還是不錯吧
有幾方面說明一下,由於尾部安裝了排風風扇,爲了避免發生衝突,水冷管位置只能選擇安裝到另一邊,硬核這邊只有三枚TF120風扇,有條件下建議在顯卡下方,也可以裝滿風扇,對於整機散熱來說更好,所以這次裝機剩下兩枚TF120是安裝到側邊靠上區域。
至於右邊的多功能支架是安裝了兩個2.5英寸SSD,擴展性實屬拉滿,如果你只有M.2固態硬盤,這裏也可以安裝風扇,機箱一套強大又合符邏輯的風道就這樣形成。
亮機效果,默認就是類似彩虹的ARGB效果,有點殺馬特哈哈,顯卡不能同步燈光,只是發光區域很小,不太影響觀感。
前面也能賞析內部硬件,妥妥的海景房,機箱TUF GAMING LOGO同樣支持ARGB效果
內部ARGB效果,風扇拉滿就是亮度足啊,晚上掛機也不需要擔心,機箱I/O有燈效控制按鍵
吹雪360冷頭ARGB效果,ROG信仰拉滿
絕影DDR4 4266內存ARGB效果,從某個角度可以看到鍍銀馬甲面,是可以反射側面風扇的燈光效果的
你以爲這款GT502彈藥庫機箱沒有展示機箱銘牌設計嗎?其實在機箱尾部區域,透過散熱孔就能看到, ROG雷神二代1000W的實時功耗屏幕顯示功能還是不會白白浪費掉,想知道功耗的時候瞄一眼就好,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高調了。
CPU顯卡性能測試
把主板BIOS刷至最新版本,開啓XMP檔後就可以進入系統測試了,13700K的CPU-Z規格如圖,單核跑分865,多核跑分12639,完美超越上一代i9-12900K,玩遊戲爲主i7個人認爲已經是天花板。
CINBENCH R23渲染項目跑分,單核得分2097 pts,多核得分30985 pts,i7-13700K對於一些預算有限、對生產力性能有要求的遊戲玩家也友好,當然如果你主要是搞生產力性能的話,這個價位更建議選擇Ryzen 9 7950X。
GPU-Z規格一覽,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標稱Boost頻率達到2580MHz,比公版設計要高一些,但是其默認功耗默認爲450W,最高也只是450W不能解鎖,同時測試會開啓Resizable BAR技術爲顯卡提升一些性能。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項目,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顯卡分數爲24834
3DMark Time Spy項目,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顯卡分數爲36142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項目,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顯卡分數爲19051
3DMark SPEED WAY光追結合光柵化項目,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顯卡分數爲9878
NVIDIA DLSS測試項目(4K分辨率+DLSS 3),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使用DLSS 3,提升可以達到恐怖如斯的208%幅度
3DMARK理論跑分來說,RTX4090 X3W雖然是主打性價比,但是其性能一點不都低,基本和FE公版處於同一條水平線上,相比一些超頂級風冷非公也只有區區2%性能差距,性價比直接拉滿,而RTX 40系可觀的性能提升,一部分功勞可歸功於補幀技術,本質上它還是屬於DLSS 2,只不過是增強版的DLSS 2而已。
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在Blender中的Monster、Junkshop和Classroom三項採樣成績分別是6424、2959和3007
i7-13700K CPU運算模式,在Blender中的Monster、Junkshop和Classroom三項採樣成績分別是222、130和104
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在V-RAY CUDA渲染項目得分爲3860
AX電競叛客RTX4090 X3W在V-RAY RTX渲染項目得分爲4711
拿RTX 4090去主攻生產力也是很爽的,會比次旗艦RTX 4080更爲合適,比遊戲玩家更適合擁有RTX 4090,因爲它相比上一代旗艦RTX 3090 Ti有些項目甚至達到了100%提升(當然可能拼不過雙路RTX 3090 Ti),即便RTX 4090定價比較高,但是用它能做賺錢的項目,請問誰又會拒絕呢?
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基準測試,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跑分爲1191,相比DDR5平臺確實分數會低一些,16GB容量比較雞肋,不過對於硬核這種輕度視頻剪輯(最高也就4K,碼率也不高,素材也不多)來說已經是足夠了。
AIDA64 FPU單烤測試,吹雪360壓制13700K默頻還是妥妥的,P核心和E核心全程穩定在5.3GHz和4.2GHz,CPU Package溫度最高僅爲82℃,此時CPU功耗已經來到257W,CPU表顯核心電壓位1.225V。
手上這顆13700K的SP分只有79,最終CPU超頻結果一般,P核心可固定5.6GHz,E核心則是4.5GHz,核心電壓1.28V,CPU Package溫度升至95℃,CPU功耗達到恐怖如斯的311W,總得來說這套裝機方案還是能壓制住的。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建議可以開啓Z790 D4吹雪BIOS中的AI優化功能,主板會根據你的CPU體質和散熱器智能超頻,這顆U設定P核心輕負載情況達到5.7GHz,重負載則是5.5GHz,比自己手動超頻方便多了。
13700K+Z790 D4吹雪使用AI優化後,在《騎馬與砍殺2》2K預設非常高畫質下,P核心能達到5.6GHz(默認XMP檔是5.3GHz),需要注意的是,這款遊戲由於AI單位數量多比較喫CPU資源,其佔用率達到了68%,所以沒達到5.7GHz是正常的。
13700K+Z790 D4吹雪使用AI優化後, AIDA64 FPU單烤測試,P核心能穩定5.5GHz,此時CPU溫度和CPU功耗也不低,一般這種重載情況只針對生產力用戶,能手動超頻最好,畢竟性能釋放可以更好。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使命召喚:戰區2.0》4K手動最高畫質+DLSS質量,平均幀數爲157fps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賽博朋克2077》4K手動最高畫質+最高光追+DLSS質量,平均幀數爲71fps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F1 2022》4K手動最高畫質+最高光追+DLSS 3質量(開啓補幀),平均幀數爲172fps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極限競速:地平線5》4K手動最高畫質+最高光追+DLSS質量,平均幀數爲132fps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漫威蜘蛛俠重製版》4K手動最高畫質+最高光追+DLSS 3質量(開啓補幀),平均幀數爲155fps
13700K+RTX4090+DDR4 4266 8GBX2,《木衛四協議》4K預設超高畫質+最高光追+FSR 2.1質量,平均幀數爲80fps
這套頂級配置,自然是奔着4K遊戲目的去,基本市面上所有3A大作都能無腦拉滿畫質暢玩,大部分均能超過100fps,只有小部分要求苛刻或者優化問題才處於60fps水平,16GB DDR4內存目前來說還是非常夠用的,選擇高頻D4只要是因爲兼顧一些電競遊戲幀率足夠高,主打3A單機也可以選擇DDR5。
內存GEAR 1最佳頻率和性能測試
AIDA64緩存和內存Benchmark,開啓XMP內存默認會運行在Gear 2模式中,讀取速度爲65867MB/s,寫入速度爲61482MB/s,複製速度爲60854MB/s,延遲爲68.5ns,因爲是高頻D4的關係其實延遲已經拉下來了,不想折騰的遊戲玩家,其實這樣使用也沒有太大問題。
當然,朗科絕影DDR4 4266這套內存,採用的可是長鑫A-die顆粒,當然存在優化潛力空間,經過一番調試之後,最終設置內存參數爲DDR4 4100 Gear 1(這顆13700K的IMC體質就到這裏了),調整第一時序爲17-19-19-39,tRFC 450,能通過接近兩個小時@anta777配置的TestMem5烤機測試。
DDR4 4100 Gear 1模式下的Benchmark,讀取速度爲65809MB/s,寫入速度爲610636MB/s,複製速度爲62400MB/s,延遲爲51.9ns,比較明顯的提升是寫入性能和內存延遲,由此是延遲從68.5ns大幅度降至51.9ns,看着就非常不錯。
優化前後7-ZIP基準測試對比,DDR4 4100 Gear 1相比DDR4 4266 Gear 2,主要提升在解壓縮方面,在日常對於文件的處理最常見就是解壓縮了,當然效果不會太明顯。
實際效果明顯還是《絕地求生》這類高幀率電競遊戲,在1080P分辨率三超高畫質下,DDR4 4266 Gear 2平均幀率爲366fps,1% LOW幀率爲207fps,而DDR4 4100 Gear 1平均幀率爲406fps,1% LOW幀率爲238fps,提升達到了可觀的10%,對於1080P@360Hz顯示器用戶來說無疑是福音,幀數會更穩定,D4這方面的優勢只要還是針對高幀率電競玩家。
固態硬盤性能測試
使用CrystalDiskInfo檢測一下SSD信息,這款Nextorage G系列型號爲NE1N1TB,支持NVME 1.4協議、S.M.A.R.T和TRIM等功能,已經成功運行在PCIe 4.0x4接口,在散熱片加持下待機溫度僅爲26℃。
CrystalDiskMark峯值性能Q8TI測試,NE1N1TB的連續讀取速度爲7025.37 MB/s,連續寫入速度爲5702.17 MB/s,基本和官方標稱相符,使用AMD平臺就可以完全跑滿,而4K隨機讀寫爲IOPS分別是869K和1433K,遠遠超過官方標稱數據,其中4K隨機寫入速度表現突出,都快接近1500K了。
ATTO Disk Benchmarks QD1性能測試,設置文件大小爲4GB,最高峯值的讀寫可以達到4500 MB/s以上,而對於0.5KB的這種小文件,NE1N1TB也能保持44MB/s左右的讀寫性能,整體來看符合羣聯PS5018-E18這款主控的性能表現。
3DMark存儲基準測試,這個項目是用來模擬SSD對於加載、安裝、錄製等多種遊戲場景的表現,涉及《戰地風雲5》、《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和《守望先鋒》三款遊戲,NE1N1TB最終得分爲3632,平均傳輸帶寬爲629.33 MB/s,平均存儲時間50us,就是旗艦級GEN4固態的水平。
使用AIDA64進行SLC Cache全盤寫入測試,在模擬SLC Cache的時候,初期寫入速度可以達到4600 MB/s左右,中間會有一段間歇飆升至5600 MB/s左右,最後一段比初期高一些達到4800 MB/s以上,空盤時能提供大概420GB的SLC緩存空間,耗盡以後調教依然不錯,並不會斷崖式直接掉速,而是基本呈波浪式,緩外平均速度爲2945.7 MB/s。
最後來個簡單的溫度測試,運行CrystalDiskMark Q8TI項目一輪來驗證下穩定性,在搭載主板散熱馬甲情況下,NE1N1TB的最高溫度僅爲45℃(環境室溫18℃),非常涼快。
總結
這次高端裝機體驗下來,GT502彈藥庫整體設計很滿意,在外觀、細節功能和空間方面表現都不錯,尤其是它擁有很強大的散熱性能,實測下來確實也是如此,i7-13700K+Z790 D4吹雪+RTX 4090+DDR4 4266這套組合,主打的就是面向高品質遊戲體驗,除了售價以外真的無可挑剔了,這套平臺估計用兩三年新一代旗艦DIY玩物纔會更新換代,以上乘的宅家娛樂需求出發,真的太合適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