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重要人物去世後,官方新聞發的訃告。有的人去世發的訃告中使用的是“享年xx歲”,也有人去世時候發佈的訃告寫的是“終年xx歲”。那“享年”、“終年”這兩個詞究竟有沒有區別,能不能隨意混用呢?
什麼是訃告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訃告。訃(fù)原指報喪、告喪,也指死者親屬向親友報告喪事用的文書的意思;告,是讓人知曉。訃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種喪葬應用文體,在古代完整的喪葬禮儀當中呢,有一個步驟就叫發訃告。
發訃告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在古代民間比較普遍使用的是口頭訃告,因爲老百姓住的地方大部分都比較近,口頭告知就可以了。並且因爲古代紙張比較貴,識字率比較低,使用書面訃告的一般都是書香世家或富貴人家。現代社會的訃告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發佈,還可以登報或者通過電臺、電視臺向社會發出,以便將訃告的內容廣泛的告知社會公衆。
享年、終年的區別
“享年”和“終年”這兩個詞呢,都是表達有人去世,但他們分別蘊含的情感又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導致二者適用的人羣不同。
“享年”是帶着感情色彩的,是含着對逝者的尊重、愛戴的一個敬詞,常常會用在對社會做出一些貢獻,或者發訃告的這個人很敬重的某位人去世的時候。如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時候,新華社發佈的訃告當中就寫的是“享年91歲”。袁隆平院士作爲雜交水稻之父,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水稻事業,只爲了讓更多人可以喫飽飯。無數人都很感激他、尊敬他,所以他的訃告中用的是享年。
另外,如果家裏老人和長輩去世了,兒孫們想到老人家一輩子爲家庭任勞任怨,操勞一生,爲家庭做出了很大貢獻,子孫們也會用“享年xx歲”這樣的表達方。還有單位職工去世,單位爲了表示對這位職工生前工作的認可和敬意,也可以用“享年”。
而“終年”則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只是表達某個人多少歲去世的基本意思,屬於一箇中性詞,只是陳述生命的狀態,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所以使用也更加寬泛,適用於各個年齡段的逝者。
如果在寫訃告的時候拿不準具體用哪個詞,可以根據發訃告者和死者的關係,以及對死者的感情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區分。如果還是把握不準,完全可以用“終年”,因爲它更中性,基本上不會出錯。
和“終年”的用法相近的還有“卒年”、“亡年”等。在一些陳述歷史的文章當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表述,“xxx卒年xx歲”,僅指生命終結的年齡,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只是陳述這個事實。
不同年齡段去世的叫法
除了感情色彩上的區別外,去世年齡和去世方式不同的逝者,也是有不同的叫法的。
壽終正寢的老人去世,一般大家會用“享年xx歲”,但是如果去世者年齡比較小,或者是因爲一些意外事故去世,那麼就更偏向用“終年”這個詞。例如,把“享年xx歲”用在小孩子夭折的時候就很不得體了,所以說享年更偏向年長去世者使用,這個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就像某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其實古人對於對每個年齡段去世都有一些特定的叫法,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未成年就去世一般稱爲夭折;18歲到50歲去世,可以籠統的稱爲英年早逝。
如果再細分的話,21-30歲去世的,可以叫“存年”。人們認爲這是一種很可惜的死亡,已經成年了,甚至可能已經成家了。有了自己的責任,卻沒有能夠繼續活下去,這叫存年。
31-40歲去世的叫“得年”,此時已人到中年,事業正蒸蒸日上,有了自己的兒女,但卻沒有能夠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果實。在古代,由於社會環境和醫療欠缺等因素,這個年齡段去世的人很多是因爲身體過勞、疾病、天災、戰亂等。
41-50歲去世的叫做“酉年”,這個年齡的人已經到了人生的黃金階段,有足夠的智慧、經驗,也有自己的一些積累和影響了,但是卻沒能夠繼續發揮自己的價值,讓人痛心。
51-60歲去世叫做“周壽”,還沒有到60就去世,常常讓人感到傷心、痛惜。
而60歲以後去世的,人們就往往會用“享年”或者用“壽年”來形容他們了,因爲他們的確就是到了晚年、老年,壽終正寢纔去世的。不過這也是因爲古人大多壽命不長的原因,天災人禍之下,能活到60歲的古人是比較少的。
生死有命。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我們都無法掌控,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擁抱生活,活在當下,好好享受生命當中的每一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