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傳導絕對是我見過溢價最嚴重的耳機種類之一,甚至可能沒有之一了。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骨傳導耳機,很明顯地被分爲了兩大陣營,第一種就是200左右的低價款,普遍集中在150-250的價格區間內;另一種就是以750元爲平均值的高價款,從500元到1000元不等,雖然分佈地比較散,但總體也可以劃分爲高價檔。
這時候尷尬的一點來了,如果你問我10塊的原道和森海塞爾大面包有什麼區別,我一定會拍桌而起跟你辯個三天三夜,不告訴你“以價論聲”是正確的決不善罷甘休。
但假如你又來問我:“cling,給我們講講150元和1500元的骨傳導耳機有什麼區別唄?”那我可真要犯難了。爲啥呢?骨傳導耳機無非就是在戶外運動時使用,基本上它的核心參數就能夠代表很多問題了:防水等級是幾就是幾,他要是5級防水,騙你說8級,最後泡水泡壞了,你絕對一告一個準。從這一點來說,骨傳導耳機的參數就是絕對直觀可信的。
結果我仔細一看,200的耳機續航8小時,自帶7級防水;1000的耳機續航也是8小時,防水甚至只有6級。這種倒反天罡的事,你又怎麼能讓我昧着良心說“以價論聲”呢?
在你罵我極端之前,請讓我們一起來仔細盤一盤2024年的骨傳導耳機。看看我口中的骨傳導耳機“200元和1000元沒區別”究竟是癡人說夢,還是確有其事?看看2024年,是誰還在讓骨傳導耳機高攀不起?
一、舉幾個實例,給你看看骨傳導耳機的溢價有多狠
- 有這麼一款骨傳導耳機,它的核心參數大概是這樣:
藍牙版本5.0,防塵防水等級ip55,無內存,續航6小時,售價598元。
看着這樣的參數和價格對比之後,我猜你一定會怒罵:竟然敢這麼欺負消費者?真當大家都是傻子,這個配置你敢買598?
但是當我告訴你,這款骨傳導耳機是由業界元祖級大佬韶音於2020年——也就是骨傳導元年——發售的概念級產品openmove,我相信質疑它的聲音應該會少一些吧?
在那個大家對骨傳導耳機的想象還是一片空白的年代,韶音就率先宣佈研發出了當時最先進的骨傳導技術專利和相應的一系列產品。激進一點來說,沒有openmove的大獲成功,或許就不會有整個骨傳導耳機行業的蓬勃發展了。這麼看來,作爲元年的零號機,openmove能在沒有任何前跡可循的情況下定出這個價格,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 看完了韶音,我們再來看一款骨傳導耳機。它的參數是這樣的:
藍牙版本5.3,防水等級ipx6,防塵等級未檢測,內存4G,續航8小時,售價439元。
當然了,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這款產品上市於不久以前的2023年11月29日,迄今爲止不到半年。
你是不是會產生一種錯覺:難道三年多過去了,骨傳導耳機的迭代只有這麼一丟丟?除了藍牙版本有顯著改善以外,其他性能最多隻能算是小修小補,甚至這多出來的4個G內存更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想讓你少存點歌,還是單純想告訴你“哦我是有內存功能的”?
要知道,在藍牙HIFI耳機的技術已經如此成熟的今天,2024年剛剛上市的漫步者stax spirit S5仍然能比三年前的上一代進步一個大臺階。
那可能你就要問一個問題了:骨傳導耳機作爲一個剛剛興起四年的市場,技術卻怎麼能發展得這麼慢呢?
這個問題我們稍後便知,但先現在我們來公佈這款耳機的真面目:南卡骨傳導耳機的主力款Runner cc4。
在滿配(帶內存等)的情況下,cc4的售價要439,直逼500元大關。這個價位再添一點錢,SONY、beats這種大廠良品也能帶回家了,而且戴上去還倍兒有面子,我們何必去花這個冤枉錢呢?
- 第三個例子,戴靈S800:
藍牙版本5.3,防水等級ipx8,內存32G,續航10個小時。
你猜它的售價多少呢?剛看到這些參數的時候我簡直是虎軀一震:這不是直接拉滿?這種配置不得來個1888?現實卻狠狠地抽了我一巴掌,這款耳機不分標配滿配,統一售價279元,甚至還不到openmove的一半。
而且並不是只有戴靈一款產品如此,同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傾聽者、竹林鳥、蘭士頓、唐麥……各個都是6、7級防水,續航時間長且自帶大內存,結果價錢竟然是一個比一個低。
剛剛那個問題的答案自然也水落石出了——不是骨傳導耳機技術迭代慢,其實目前新出的骨傳導耳機的性能,早就可以碾壓幾年前的同類型產品了,但是一些廠家通過各種營銷和噱頭,只在營銷上下功夫,不用心迭代自家的產品,最後價錢還定得虛高,纔給了人們一種骨傳導耳機毫無進步的錯覺。
不管是出於品牌效應還是其他理由, 頭部的幾款骨傳導耳機敢把價錢定在500甚至1000,但實際上性能表現卻和兩三百的骨傳導耳機相差無幾。那我們完全就可以說,高價的那些骨傳導耳機大部分是名不副實、溢價嚴重。
而事實也就是,不管你是否能接受,但目前骨傳導耳機的所謂的“兩級分化”,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溢價造成的結果,而絕非是性能上真的存在代差——白紙黑字的參數都寫着呢,“HIFI玄學”請自覺出門左轉。
二、購買骨傳導,何必吊死在最高最大的樹上?
我們在挑選一款骨傳導耳機,最核心的需求其實就是三個——運動表現、佩戴體驗和電池續航。音質也固然重要,但如果連前三個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的話,就也完全沒必要拿音質說事兒了。現在很多耳機廠家大搞一些營銷噱頭(以下是不點名批評):要麼就是請一些運動名將來拉高自己的逼格;要麼是故意誇大一些捕風捉影的技術,例如定向傳音等等;要麼就是用精美的H5頁面來招蜂引蝶,充滿了一種小資華而不實的怪異風情。
但其實單論性能來說,這些大廠產品卻往往會被中小品牌吊打,這難道不就是營銷噱頭作祟的結果嗎?
總體來看,骨傳導耳機在價格上“兩級分化”的趨勢就來源於此。越是高價耳機,這方面的運營投入就會越大,帶來的營銷效應也會越明顯,購買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最終用心做骨傳導技術的小廠被擠壓出局,所有用戶都吊死在了行業裏那顆最高最大的樹上,整個骨傳導耳機界開始“劣幣驅逐良幣”,市場行情也越來越差。
說這些並不是向大家賣慘或是唱高調。其實,評價一款骨傳導耳機的性能何必那麼複雜。圍繞着最初的三點核心需求,我們也很容易把測評內容進行解構:運動表現對應的就是耳機的防塵防水技術,佩戴體驗對應的就是耳機的用料與材質,電池續航對應的就是耳機的續航時間,這三項指標就直接決定了一款骨傳導耳機的核心性能。在挑選骨傳導耳機的時候,只需牢牢把握住這三點,其實市面上90%的、靠營銷博上位的溢價產品都已經被自動排除了。
剩下的那些“三項全能”的優秀產品,你完全可以再慢慢比對他們的不同——貴自然有貴的說法,便宜也有便宜的道理。但最起碼,溢出的那部分價格已經被甩幹了,我們至少也不用擔心出現被廠家抓着狂宰的情況出現。
介紹了幾個實例,又從骨傳導耳機的總體發展談了談,現在的你還會覺得我說骨傳導耳機“150元和1500元沒區別”是在發癲嗎?當然了,如果有不同想法,歡迎大家來理性討論。但是至少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骨傳導耳機的溢價現象是相當之嚴重的。我說“200元和100元沒區別”,也完全沒有在捧一踩一之後再給大家帶個貨。科普和討論本身就是希望能夠從廣大購買者的角度出發,爲大家找到一個切入點,從而儘可能地提高購買效率和使用體驗。
正所謂“人艱不拆”——大家都是艱苦打工人,又何必相互爲難呢?能幫助大家擦亮雙眼,挖掘出骨傳導耳機溢價的現象和源頭,本身就是一個令人非常滿足的事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