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习惯了有电子游戏作为娱乐手段的现代人,总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他们认为古人平时的生活会很无聊,没有能“玩”的东西,但事实上,我们老祖宗在“玩”这事儿上的聪明才智,历来是超凡脱俗的,毕竟“玩”可是不论年代,不论男女都热衷的事儿,而且老祖宗们“玩”起来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室内桌游,户外运动,徒手的器械的,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包,多种多样,那你好奇我们的老祖宗到底都在“玩儿”什么吗?
由于广泛定义上来看,像是“琴棋书画”所包含的内容其实都都属于老祖宗“玩”的范畴内,如果全都要整理那未免过于庞杂,所以我们今天就把目光集中放在“玩具”和“游戏”上,所以就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去看看老祖宗们,都是玩什么来消磨时间的。
当然还是得开宗明义,这里整理的一些内容并不算绝对严谨,而且一些传说只是拿来作为乐趣的知识点,不用太较真,如果你一定觉得某些内容不正确,那一定是你对!
商周时期
陶制象形器
时光机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远古的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充斥着神话传说,文字史料只有考古发现的包含甲骨文、远古壁画在内的一些只鳞片甲,其余多是后世史书上的描绘,一些东西只能靠出土文物佐证,但这一时期的陶制象形器物,却是很多玩具的雏形,我们中国是陶瓷器大国,这个工艺追根都能追到商代后期,而随着技艺的提升,除开许多罐状的实用器物,工匠们开始烧造很多具备娱乐性质的物件,对于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有大量瓷鸟、陶俑、陶兽、陶马车等物件出土,其中有很多样式小巧的物件,被广泛认为是那时候为孩童制作的玩具,也是后期很多制式玩具的雏形,上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学者在淄博及其周边地区许多北齐时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陶制兽型器,足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玩具已经相当普遍了。
而这种铸造器物在后世一直都有发扬,不仅陶制的,后期还有金属灌注成型的,除开拟兽器皿,后期还有人形器物,像是四喜娃娃,就是这种技术的延伸。
同时改变了丧葬陪葬的习俗,陶俑的出现逐渐替代了活人祭祀,像是兵马俑的出现,就让秦始皇成为了古今第一号手办玩家,后世比较出名还有“唐三彩”等,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象征。
六博棋
“琴棋书画”作为古时候读书人必备的技能,其实都是娱乐方式的演化,其中的“棋”自不必说,就是如今阿尔法狗傲视群雄的围棋,但是作为“棋”这一说,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种游戏与之一时瑜亮,那就是“六博棋”,如果说围棋是上层社会人士间的娱乐,那六博棋就是底层人士的游戏,“博弈”一说,“博”是六博棋,“弈”就是围棋,《王者荣耀》弈星为啥是用围棋作为攻击方式,不就是讲究在这个“弈”上嘛。
说回六博棋,这个游戏从名字上你应该也能发现,最初是一种赌博的游戏,玩法上有点像如今的飞行棋,共有棋、局、箸三种构成,“局”是游戏的棋盘,四方形并有12条曲道,四角有圆点,中间位置被称为“水”,有两枚额外公共的棋子放置于“水”中,这两枚棋子被称为“鱼”;箸就类似骰子,由竹子制成,双方投掷决定棋子行进的步数,按照箸面数不同,细分为“箸、茕、琼”而棋多以象牙、玉石、兽骨或金属制成,形状是六面长方体,双方各有6枚,色分黑红或黑白两组,一枭五散,而因为各有6枚棋子互相争胜,这游戏才被称为六博。
同时根据箸的数量来分,六博还分为大博和小博,6箸为大博,2茕为小博,大博许多专家认为就是另一种被称为格五的游戏,但是一来棋盘分布略有不同,二来整体玩法不能确定,所以这种说法并未有定论。后世还有从六博演化而出的游戏,用5箸5棋,玩法类似飞行棋,被称为樗蒲。
玩法上,《古博经》上记载有:“其掷采以琼为之。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枭)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一牵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两鱼而不胜者,名曰被翻双鱼,彼家获六筹,为大胜也。”
说的是双方通过投掷箸而决定棋子走向,每当有棋子走到特定位置,就能竖起来,此时这枚棋子就叫做枭,能够去棋盘的“水”中牵鱼,每牵到一只“鱼”就能得两个筹码,如果能够牵两鱼回巢,就算获胜,但是如果你连续牵两鱼都并未被你带回自家巢穴,反而被对手中途打断带走,就被称为翻双鱼,对家会赢得6筹而获得胜利。
但由于在西汉时期全国各地的墓葬中都出土过类似的棋盘文物,所以可以肯定至少在西汉时期,六博棋还是流行全国的游戏。但是总体来说,六博棋的玩法目前都是从诸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墓、湖南马王堆墓等地的考古发现实物以及史料中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像是六博还有吃子的玩法,但这些都不能真正完整且真实的还原出六博,直到东汉时期,这游戏便渐渐失传了。
同时由于六博棋赌博的性质,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大部分不是那么光彩,像是汉景帝刘启在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因为在与当时觐见的吴王太子玩六博的过程中,因为玩不过人家恼羞成怒,借口吴王不恭敬直接抄起棋盘把对方给打死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一定要远离赌博,因为赌徒们的情绪一般都不是太稳定。
陀螺
虽然老祖宗没有玩过什么战斗陀螺,但是陀螺本身这东西,确是最早出现玩具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过木制的陀螺,山西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陶制的陀螺,这种玩法古时候被称为打猴,或是千千,宋朝苏汉臣的《婴戏图》中就画有两个儿童打陀螺的场景,不过陀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著的《东京景物略》中。
春秋战国
投壶
聊罢从上古时代,我们的时光机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并起,各种思想碰撞下让社会精神层面有了长足进步,同时彼时的社会生产力相比之前有了长足发展,人们在维持生存的生产发展之外,更有余力来追求娱乐生活,所以这一时期诞生的“玩意儿”相当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壶”,这是一个从那时候的“君子六艺”中的“射”中演化而出的游戏,《礼记·投壶》记载的“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说的就是这个游戏,而投壶在一开始的规矩还是很多,毕竟是记载在《礼记》中的游戏,讲究的是主人要在酒宴间会邀请宾客玩投壶,宾客首先要拒绝,主客之间如此客气三次后,游戏才能开始。而此后宾客之间,包括侍从在游戏中一举一动都有着明确的约束。
这游戏规则其实不难,就是主宾之间轮流用箭向一个长颈宽腹的“壶”中投掷,每人四支,第一支投中得10分,称为“有初”,随后的两支箭投中的话每支得5分,而最后第四支箭投中了的话得20分,这支被称为“有终”。如若第一支没中,后面三只全中,这种情况就叫做“散箭”,是能加1分的情况,而如果全部没中,则被称为“倚杆”,自然没有分数,而如果你是箭羽一头入壶的话,则被叫做“倒中”,同样没有分数。轮流投完之后,主持人开始算总分,然后宣告胜负,之后胜者给败者送酒,败者跪拜饮酒认罚。
投壶本是贵族间的游戏,而随着所谓的“礼崩乐坏”,这项娱乐活动就开始逐渐进入普通社会,秦汉以后废除射礼,这就更加成为了一般的娱乐项目,后世也开始进行改良,加强了娱乐性,比如汉代就有把木矢改为竹矢,并且壶中不再有红豆之类的填充物,这样箭矢的弹性就会增强,而只要能够抓到弹出的箭矢,就能反复投掷,《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有个叫郭舍人的擅长投壶,经常为汉武帝表演,凭借独门绝技“一矢百余反”,经常获赐金帛。
投壶作为从礼演化而来的游戏,此后在多个朝代很多的文本中都有记载,其中被称为明朝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中主角西门庆就擅长投壶,但是他投的地方就比较猎奇了,想知道具体,去看第27回,我也就能帮你们到这了。
直到民国时期,附庸风雅之辈搞尊孔复礼,像是孙传芳就在南京组织婚丧理事会,还要玩投壶,拉拢一些知名学者参加,鲁迅先生当年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就对章太炎参加投壶表达过不满,认为投壶作为尊孔复礼的象征与他们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理念相悖。
同时不仅是国内,投壶也一度流传到了亚洲的其他国家像是越南和朝鲜等国家,其中万事学中国的日本自然不会放过学习这玩意儿的机会,抄过去后还加以改良,之后还演化出了以扇代箭的投扇。
鲁班锁
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史料和史书记载的内容有限,许多流传至今的内容都是穿凿附会的民间传说,但是进今天我们聊得是啥?是“玩儿”啊,那些许的不严谨,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嘛,但我们还是会以史料为主,传说为辅,把重心放在“玩儿”的内容上。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传说中木匠行业的祖师爷,鲁国的公输班,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鲁班。而有几件流传至今的“玩意儿”传说是出自这位大工之手。
首当其冲的就是鲁班锁,木工技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榫卯结构更是驰名海内外,而鲁班锁就是一种巧妙的木匠玩具,造型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利用凹凸卡槽的木质结构拼凑而成,是传统的益智玩具。
鲁班锁的别名很多,像是憋闷子,六子联方,难人木等等,还有一个比较特殊,叫孔明锁,这就牵扯到了这玩意儿的另一个起源说,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但实际上,有这个物件明确文字记录的,是1965年《百科全书》的扉页。
所以说这东西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已经不可考。
风筝
另一件的传说中由鲁大师制作的玩物,就是风筝,别名“鹞”或者“鸢”,起初是木制,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但就像其他传说一样,风筝的起源同样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墨家墨翟,并且墨翟的优势在于《韩非子·外储说》中有文字记载:“费事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但《墨子》中则说公输班制作的“木鹊”比墨翟制作的“木鸢”要更加精巧,“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所以谁是专利拥有者目前还是一笔糊涂账,那就先且由他,风筝发明之后的用处很多,像是军事测量,传递信息等,甚至还有靠风筝做“滑翔翼”的记录,但更多的还是娱乐用,并且随着造纸技术的成熟,风筝也从一开始木制,逐渐发展成为了以竹篦为骨架,外面用纸做外壳的形制,唐朝时期,还多以木哨子拴在风筝之下,风吹声响,如筝鸣,因此才有了“风筝”这个名字。
当然如今,风筝的造型已经千奇百怪,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在那里,没有见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九连环
还有一件益智玩具情况和鲁班锁差不多,创造时期也是有战国时代和三国时代两种说法,那就是九连环,结构是每个圆环上连有直杆,多元圆环互相贯通结成串,需要将圆环解开算作胜利。战国时期惠施所著的《连环可解》可作为战国发起说的史料证据,但是南宋鲍彪认为他说的是《战国策》中提到的玉连环,指的是“两环相贯”,并不是后世说的九连环。后面这游戏一直流传,《红楼梦》中也有深闺小姐玩九连环的描写。
斗兽
而随着社会经济能力逐渐提升,人类血液中对于争斗的热衷,都喜欢看血流成河嘛,我们与外国一样,打春秋战国开始,我们就有了非常悠久的斗兽风俗,斗鸡、斗牛、赛马等等。
像是斗鸡最早是从百越地区的傣系民族的习俗,是利用性情凶猛的公鸡同性间必然会争斗的习性,来决出胜负的游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就是说季平子将芥末撒在它的鸡翅膀上(或云以胶漆其羽毛,使之类似铠甲),郈昭伯在他的鸡距扎上金属刀子。
而咱们斗牛和西班牙的那种人牛相斗不同,是两公牛抵角相争,唐时画家戴嵩就有《斗牛图》流传于世,但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十分有趣,说是马知节有一天把他珍藏的《斗牛图》拿出来在大厅中展览,结果家里一个佃农瞅见了却笑了起来,马知节就觉得这老农挺有意思,咋的还懂画啊?一问那老农就笑着给马老爷回话说,我可不懂画,但我可懂斗牛啊,这两个牛争斗的时候,尾巴都是夹在后腿之间的,壮小伙都拉不出来,老爷这画上牛尾巴都翘上天,肯定就是没看过斗牛嘛。这故事一是证明了《斗牛图》画有瑕疵,缺乏现场感受,二是在南宋期间,斗牛依然是民间热衷的娱乐方式,直到现在,这浙江、贵州等地还有斗牛的习俗。
最后要说的就是赛马了,打小我们学的《田忌赛马》中就能知道,不遵守游戏规则就能取胜啊不对,是赛马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贵族之间的娱乐方式,由于马在当时属于战略物资,并且价格昂贵,赛马也就是贵族之间正胜赌博的方式,但游牧民族中经常有骑马竞技的项目,这与民族的生活习性相关,像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就有赛马的习俗,而清朝时期,上海、天津、北京、汉口、青岛等地,陆续组建了12个赛马会,其中上海跑马厅和天津跑马会是当时比较大的赛马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这项目赌博性质浓厚被禁止了,后来有了一些非博彩性质的比赛,目前全运会和**会上都有速度赛马项目,以及常设的中国速度赛马公开赛。
摔跤
当然除了斗兽,人和人之间的搏击也是历史悠久的娱乐方式,中国古代的民风是非常尚武的,而摔跤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武术,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称呼,像是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等等,相传起源于蚩尤,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是蚩尤和他的72个兄弟都擅长角抵,但是这个就属于传说性质了。战国时代吕不韦撰写的《礼记月令》中提到过周天子将摔角作为军事徒手的近身格斗训练,《吕氏春秋》、《淮南子》里也有相关记载。
民间也常把摔跤作为闲暇时的娱乐方式,《水浒传》中浪子燕青、没面目焦挺都是摔跤好手,同时有趣的是,如今算是日本国术的相扑,起源其实也是中国摔跤,唐时摔跤就被称作相扑,传入日本后,以体型庞大化为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了力士相扑。另外说句题外话,日本另一个国术柔道,在他们的古籍中记载,是学习自明朝的“捕人数”,其实也是中国摔跤的一支。
蹴鞠
尽管提起永远在挨揍的中国男足大家伙都不胜唏嘘,但是有一说一,足球这种游戏起源确实是中国的蹴鞠,也被称为踏鞠,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起源地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位置大概在如今的山东淄博,《战国策·齐策》记载:“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证明当时齐国国富民强,民众可以进行大量的娱乐活动,其中就包括踏鞠。
随后蹴鞠一路发展,汉唐时期有了两队对抗的玩法,双方各有12人参加,像是汉成帝就比较热忠于蹴鞠,这时候的“鞠”多是实心的布球,到唐代,开始有在八片尖皮缝制的外壳内放入动物尿泡,以此形成的“充气球”,两边用双竹竿支起球门,玩法上更像是现代足球,还有一种在中间竖网的玩法,更像是排球,也很像在东南亚地球比较流行的“藤球”。
而到了宋代,竞技性的玩法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表演性的玩法,讲究以除手之外的部位碰球,而球不落地,谓之“白打”,有单人表演,还有团体表演,其中还组成了蹴鞠艺人团体,名叫“齐云社”,这时期全国蹴鞠风气正胜,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贫民百姓,都热衷此道,《水浒传》中的描写的高俅,正是以此获得赏识从而平步青云。
但到了明清时期,因为当权者觉得蹴鞠让人荒废应尽职务,便直接下令禁止了这项运动,自此蹴鞠在国内就逐渐没落了。
秦汉时期
离开了春秋战国,我们的时光机开到了秦汉,这一时期,冶铁、木工等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加强,老祖宗们在玩上,就又有了许多新花样。
击鞠
随着马术的进步,古人便将蹴鞠和马术结合形成的独特的马球玩法,尽管有一说法是马球是唐朝时由波斯传入大唐,但是我们早在汉魏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曹植的《名都篇》就有“击鞠”的记载,可见这项运动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出现,只不过唐朝比较盛行,很大概率是唐朝波斯的传入后和我们自己的击鞠互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双方各10人,骑马用木杆击球进门得分的成熟玩法。
唐玄宗、唐敬宗等大唐皇帝均很热衷此道,前两年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描写,而这项运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时期都很盛行,明代名画《宣宗行乐图》中就绘有明宣宗赏马球的场面。
射覆
现在商家轮盘抽奖的套路,其实老祖宗们早就开始玩了,汉代时期,就有一种名为射覆的游戏,将一些生活用的物件,像是扇子啊,手巾啊之类的东西放在瓮、瓯等器物之下,然后让人猜里面放的啥。
《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的记载,同时这还是一种酒令游戏,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 “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句,又有“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句。
而射覆其实还是一个考验当时卦师占卜能力的游戏,《三国志》中的《管辂传》就记载有三国时期占卜大家管辂昔时与平原刘太守玩射覆的情景,当时刘太守取二物藏于器具中,请管辂射覆。管辂看其器具之形,略加思考后便说:“内外方圆,五色成章,含宝守信,出则有率,此为印囊也。”他射完第一物,接着又说:“高岳岩岩,有鸟朱身,羽翼玄黄,鸣不失晨,此山鸡毛也。”器中之物,果如管辂所射。
清朝时期,还有一种白鸽票的游戏,玩法上还是射覆这一套,不过是赌钱的游戏,赌档庄家每日会从中国启蒙读本《千字文》前20句(每句4字,合共80个字)当中选出20个字作谜底,让参赌者下注猜谜底。若参赌者顺利猜出全部20字,则可获得数百倍于赌注的奖金,而奖金根据猜对的程度而定,若只猜对4个字以下则赌注全部归庄家。
十二子直棋
汉朝时期又有了一种棋类玩法,被称为十二子直棋,或叫盘三、牵道、八道行城等,是在一个三同心正方形的棋盘内,直斜线交叉相连,双方各有12子,轮流下子,通过“夹吃、跳吃、顶吃”等规则互相吃子,最后子多者胜。《轩辕剑7》中获得好评的小游戏逐鹿棋,其实就是演化自十二子直棋。
毽子
之前《乐队的夏天》野孩子乐队的一众老顽童没事儿就踢毽子,但你能想到这个游戏最早追根能追到汉代嘛?这游戏古称抛足戏,1913年山东济宁喻北屯城南张村的一个东汉墓中出土的23块石画上,就绘有8人表演踢毽子的情景。
唐宋元明清
时光机继续出发,载着我们游历唐宋元明清各朝,看看这时候老祖宗们又发明了什么来给自己解闷。
七巧板
七巧板现在较为广泛的说法,是起源自宋朝的燕几图,当时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为了宴会时方便宴客,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这样在宴会时就能根据宾客多寡调整,而后又添置了一个小几,这样随意拼接的方式,普遍被认为是七巧板的雏形,而后明朝的戈汕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拼在一起能形成一只展翅的蝴蝶,被称为蝶翅几,后世的七巧板普遍被认为是在这基础上设计,而真正定型,当时在明清时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牌九
推牌九作为我们传统的赌博游戏,据传说起源于宋代,脱胎自骰子的玩法,大致玩法是由两块不同的点数的骨牌组合比大小决定胜负,盛行与明清两朝,建国后因为基本都是赌博用途,所以被取缔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韦小宝就十分擅长推牌九,而《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扮演的至尊宝,名字来源就是牌九中最大的牌。
曲水流觞
古时候文人墨客喝酒相会,酒桌文化可不是现在这种服从文化,而是相当文雅,其中一种玩法就是曲水流觞,大家都熟悉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要员,在山阴地区,玩曲水流觞之后随性所做。
具体玩法就是引一条弯曲的小溪,众人沿溪而坐,酒觞顺流而下,停在谁前面,谁就得作诗,如果做不出来,就喝酒。正所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飞花令
还有一种类似的玩法,就是“飞花令”,之前央视的综艺《诗词大会》上,就玩过这个游戏,原本是一种酒令游戏,就是参与酒宴的人没人必须吟出带有特定字的诗句,如果讲不出来,就得喝酒。
叶子戏
叶子戏其实是一个复合概念,因为几个朝代间都有,基本都是指代棋牌游戏,但是玩法上却有不同,唐宋时期已经有这个说法,但是玩法上基本上已经散逸,欧阳修就曾记忆叙述过他年幼时藏有叶子,但是后来遗失了,并且在他那会这个游戏就已经失传了。
现在普遍说的叶子戏,大多是指明代的“叶子戏”,据明成化年间陆容《菽园杂记》记载,当时昆山流行一种牌戏,所用牌张共三十八叶,分别为一至九钱,一至九百,一至九万,二十至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及万万贯。一万贯或以上的牌张均绘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其中二十人的图像,例如尊万万贯是宋江,千万贯是武松等等。当时的人就称这种牌为“叶子”,而牌戏本身就称为“叶子戏”,现在多称为水浒牌。
后来文献记载的“马吊”牌,比这种叶子多出两张牌。清代掌故家徐珂指宋代已有马吊游戏,不过实际上,只有明、清两代,才留下马吊牌经,而且现存最早有关马吊牌的文献,是明代万历年间潘之恒所著的《叶子谱》及《续叶子谱》,成书时间比陆容的《菽园杂记》晚了近一世纪,所以陆容所描述的叶子,究竟是马吊牌的原型,还是与马吊牌同时代的近亲,并不清楚。
“叶子”到了晚明,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后世所谓的“马吊牌”,其二是一种牌式与马吊相近的“酒牌”。尽管后世马吊牌的尺寸与现今一般中国纸牌相若,但据《叶子谱》所载,叶子乃“古贝叶之遗制”,所以它起初也许有如直尺大小,比现今的纸牌长,而且是名副其实用叶子制,不过按天启年间黎遂球《运掌经》所载,“凡牌之用,有数适焉,大可一寸,高倍出之,厚仅盈指,纸轻小,便易挟以偕游”,可见晚明马吊牌已是纸制。
而现在我们玩的麻将,其实和叶子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之后再说。
掷羊骨
掷羊骨又叫掷羊拐,是一种用磨光滑的羊拐骨,涂上不同颜色,进行抛接的游戏,一般是抛起一个,然后迅速抓下地上摆放的其他羊骨后,再接住抛起的那块,考验的是孩子们的反射神经,后面还衍生出了抛接杏核、石子的玩法。据传这个玩法最早是元朝蒙古族传入北方的游戏。
麻将
谁能想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传统桌游麻将,其实被创造出来的时间,不过短短的一百来年?尽管有很多传说,有说是郑和创造的,太平军创造的,司马温公创造的等等,甚至最离谱的还有说是孔子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几乎都是民间说法,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证据,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清末的沈一帆创作的《绘图麻雀牌谱》中记载的:“麻雀之始,不过三十余年”,而他著书的时间大概是1914年,也就是说沈一帆认为麻将创造的时间在1880年左右,清末曾于南洋公学任教的许指严于《十叶野闻》亦说,在北京,麻将于光绪末叶,甲午战争结束,即1894年后才逐渐流行,至1900年大盛,与前述的几个年份相近。徐珂的《清稗类钞》同样指麻将于光绪、宣统年间才盛行,不过他说麻将由太平军发明,时间比起上述首则麻将牌具记录早了起码十年,但仍属十九世纪后半。由此种种,可推测麻将始于晚清,是相当近代的游戏。
麻将还有麻雀、马将等两种主要说法,前者是认为“麻将”起源于吴语,是“麻雀”的儿化音说法,而马将则是认为麻将的整体玩法衍生自之前提到的明清时代的“马吊牌”,也就是叶子戏。
整体玩法上大同小异,只是在结算方式上,各地有不同的牌型认证,但初期还是以赌博为主,鲁迅先生《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中说:“三鸟害人鸦雀鸽。”分别指的就是鸦片、麻雀牌、白鸽票。
近现代当然麻将当然还有赌博属性,但也成为了一种竞技项目,有相应的世界锦标赛,和世界大赛,同时电子竞技化程度已经相当完善,腾讯欢乐麻将就有体系非常完整的全民赛事。
近代
本次时光机的终点,我们停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尽管当时一穷二白的我们,并且还走了一段弯路,但是还是有不少游戏供我们玩耍。
拍画片
这游戏也叫拍洋画,或者拍洋片,现在的零零后可能已经没有这个游戏的记忆,80后小时候大多都玩过这个,当时不同的动画刚引进国内不久,有印刷厂商就把这些动画里的人物分别印在小长方体的纸片上,像是《变形金刚》、《圣斗士》等都是当年的抢手货,孩子们将这些剪裁好的洋画,成叠的放在地上,在通过扇、拍、吸等手法,改变其正反,达成一定数量后决定胜负。
摔三角
小时候的另一种游戏,就是用烟盒叠成的三角,互相摔打,胜负评判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将对方的三角打翻面,玩法很简单,后续小浣熊干脆面里出过一种旋风卡的塑料圆形薄片,本来是有小缺口可供互相拼接的,但是孩子们大多还是会延续摔三角的玩法。
沙包
沙包可能是小时候相当普遍的一种游戏,利用一个四方布口袋里面装上些许细沙或者红豆,分拨在一个场地内站好,两边的小朋友投掷沙包,中间的小朋友躲避,玩法上类似躲避球,还有一种玩法是跑四角,分拨跑一圈,期间要躲避两边沙包的袭击,但如果能够接住沙包,你就能增加一条命。
扎刀
小时候周围还经常有泥土地,当时的小孩有一种在土地上投掷小刀的玩法,先在土地上画一个四方格,然后对半分,两人轮流在地上投掷小刀,先在大方格的外面扎三刀,然后在对方的方格扎一刀,如果立住了,就沿着这个扎痕切分对方的方格,如果没有扎中,出圈了或者刀倒了,亦或是在划线时没有以直线画中痕迹,也会换对方,直到双方有一方的地盘不在能够承受一刀时,就算失败。
弹珠
一种由玻璃制成的直径1.5-5厘米的小球,色彩各异,小时候经常在土地上画圈,互相击打,直到将一方的弹珠打出圈就算胜利,还有一种是在场地中挖几个小洞,先将弹珠弹进小洞,就能在任意位置击打其他弹珠,如果能把打住打进其他小洞里,就算获胜。
尽管弹珠在商周时期的墓穴中就有发现,像是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中,除了那套无比珍贵的编钟外,还发现了一串单色玻璃珠串,但这种互相击打弹珠的玩法还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毕竟这东西在古代那可是稀罕物,都算是珠宝,谁能舍得打着玩呢?
跳皮筋
小时候小男孩热衷打弹珠,玩沙包,而小姑娘最爱的,当属跳皮筋儿了,由两人或多人拉着约三四米长的橡皮筋固定,选取动作,跳错步伐者则出局。游戏升级则是将皮筋的高度随着玩家的完成度逐渐向上提升。首先是脚底,然后继为脚踝、小腿中央、膝盖、胯下、腰间、胳肢窝、肩膀、耳顶和头顶的位置。过了头顶的高度后,还有最后两个阶段,分别为头顶的高度再加上单掌手指散开时,拇指与尾指间的距离及将手向上伸至最高时的位置。跳时还会配合童谣类似“马兰花啊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二五六,二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三五六……”等,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
至此,看过了老祖宗们在“玩儿”上的推陈出新,你还会觉得他们没有电子游戏玩就会很无聊嘛?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