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三」剧情巅峰|石之心中的艺术色彩

文为本人独自整理编写,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石之心」

我希望能重新牵起爱丽丝的手,并找回我的财富,我还想要把每天当做世界末日一样来过。

如同邂逅恶魔与杜撰契约的无数个人物一样,《石之心》主角欧吉尔德是一个土匪出生的豪族。在一次与爱丽丝的相遇后,两人坠入爱河并成功订婚,但因事业与官司的失败,欧吉尔德的经济情况急转而下。爱丽丝家族由此决定悔婚,并将爱丽丝改嫁至一位王子。

欧吉尔德与爱丽丝

绝望的欧吉尔德召唤出了镜子大师,以他的灵魂和弟弟的生命为代价,与镜子大师签订了契约。此后,欧吉尔德如愿恢复了财产,与爱丽丝结婚。

欧吉尔德的三个愿望

欧吉尔德拥有了一切,寻欢作乐。同时在房间里研究黑魔法,想要解除与恶魔的契约。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吉尔德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他拥有了一颗"石之心"。因为爱丽丝的离婚要求,他杀了爱丽丝的岳父。并召唤出异界的生物来看守爱丽丝。

欧吉尔德对爱丽丝的感情越来越淡。随后,欧吉尔德离家出走,并留下了一朵紫色的玫瑰和告别信。而爱丽丝则在孤寂中香消玉损,永远地困在了庄园中。

他不爱她,他只是记得要去爱她。

「Das kalte Herz」冷酷的心

我会用魔法拿走你那颗活的心,再放进一颗石头心,你就不会再有忧愁了,还会得到十万块金元。                                     ——荷兰鬼

《冷酷的心》是德国后期浪漫派作家威廉·豪夫创作于1827年的童话故事。

在施瓦本山脉的针叶林深处,烧炭工彼得·蒙克的命运转折始于两场超自然交易。这位整日与烟雾为伴的年轻人,先是向掌管玻璃产业的玻璃小精灵求得财富预言,后又与栖居桦树林的荷兰鬼达成致命契约——用自己温热的心脏置换冰冷的石之心,换取十万金元与冷酷的智慧。

拥有石之心的彼得彻底丧失人性,他放高利贷逼得穷人走投无路,纵恶犬撕咬乞丐,甚至将年迈母亲赶出家门,更在暴怒中失手打死善良的妻子——只因她施舍了面包给过路老人。当石之心让他陷入无尽空虚时,悔悟的彼得在玻璃小精灵帮助下,通过考验夺回原本鲜活的心脏,其妻奇迹般复活,母子也最终和解。

与巫师三中的欧吉尔德不同的是,彼得是一个没有文化水平烧炭工人。但他们都通过交易而拥有了"石之心"。在这样的条件下,就算二者曾经在性格或是认知上有所差异,但却同样麻木不仁,甚至对自己往昔的挚爱报以粗鲁的回应,令人不禁感叹。

《冷酷的心》漫画

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在《冷酷的心》的结局中,玻璃小人帮助了彼得与他的妻子重回美好的生活。但欧吉尔德与爱丽丝的结局却并没有那么好了...

当杰洛特选择带走玫瑰,选择帮助欧吉尔德摆脱诅咒,爱丽丝终于得到解脱,忘掉过去,陪伴的黑猫黑狗也完成了陪伴主人的使命离开,歌曲Birds中是这样说的: Everything is temporary,everything will slide,love will never die die die... 也许所有的这一切只是浮云、也许爱丽丝解脱了,但是他们的爱永远不会消逝,欧吉尔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感谢你,猎魔人,我将会寻找新的人生”。想必内心应该已经十分痛苦了。

                                                ——摘自互联网

「浮士德」| 恶魔与契约

一阵颤栗抓住我,眼泪接眼泪 

硬心肠化作一团温软的模糊 

我眼前有的,霎时消逝的远远, 

那消逝了的,重新矗立在眼前。                                    

                   ——《浮士德献词》(梁宗岱译)

《浮士德》的创作跨度长达64年,其作者歌德自1768年起稿,至1832年才完结,次年他便去世了。

作为欧洲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曾被郭沫若誉为"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这部诗体式的悲剧作品至今仍是关于恶魔与契约故事的最著名的创作。

故事始于一位深陷存在主义危机的老学者浮士德——他精通哲学、医学与神学,却在书斋的阴影中感到知识空洞如蝉蜕。当他在复活节钟声里企图饮毒自尽时,魔鬼梅菲斯特化身为黑衣贵族翩然而至,以一场惊世赌约撬开他封闭的灵魂:魔鬼将带他遍历人间百态,若浮士德在某个瞬间甘愿停滞于虚幻的满足,灵魂便永堕地狱。

《浮士德》剧照

这场交易如同打开旋转木马的暗匣,浮士德饮下魔药重返青春,在莱比锡的酒馆与市井之徒狂欢,在教堂钟楼与少女玛格丽特邂逅。爱情起初如四月樱花般纯粹,却在魔鬼的推波助澜中坠入深渊——玛格丽特因安眠药过量误杀母亲,其兄瓦伦廷为捍卫家族名誉与浮士德决斗身亡,最终她在溺毙私生子后被囚于地牢,发丝凌乱地蜷缩在干草堆上,指尖还攥着浮士德送她的珍珠项链。

魔鬼的蛊惑从未停歇,他引领浮士德踏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用炼金术变出黄金填补财政窟窿,在化装舞会上召唤古希腊美人海伦的幽灵,让浮士德沉溺于对古典美的虚妄追逐。直到暮年,这个被永恒饥渴驱使的灵魂,终于在围海造田的宏图中寻得片刻安宁:他站在即将完工的堤坝上,望着迁徙的民众高喊“为千万人开拓疆土”,却在说出致命咒语“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瞬间轰然倒地。正当梅菲斯特准备收割灵魂时,天使洒落的玫瑰化作火雨,将浮士德的灵魂托向天国——因其永不餍足的追寻本身,便是对抗虚无的神性之光。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魔鬼与契约中,《浮士德》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虽然在人物设定上,欧吉尔德与浮士德的人设并不重合,但通过浮士德人生道路中的"五个悲剧",我们能明白《浮士德》中的魔鬼墨菲斯托与镜子大师无不都秉承着这样一个道理:

恶魔会实现愿望,但不会给你想要的东西。

「波兰文化输出」

2015年10月13日,在《巫师三》发布的五个月后,CDPR推出了资料片《石之心》。如果说本体为了市场需求有所追求。《石之心》则是波兰蠢驴对于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不同于血与酒内关于杰洛特的剧情发展或是主线繁杂的政治斗争。《石之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故事单品,CDPR把所有的重心都聚焦在了场景表现,人物塑造和剧情上。石之心这才被称为是《巫师三》的剧情巅峰。

相比于《冷酷的心》,有一种说法是石之心的故事更多参考与来自波兰诗人Anatol Stern的小说《Pan Twardowski》

Pan Twardowski

这是波兰著名的民间传说,与《浮士德》相似,讲述了一个人与魔鬼交易的故事,但融入了独特的波兰文化元素和结局。

Pan Twardowski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的波兰贵族、巫师或炼金术士。他以聪明才智闻名,却因贪婪和傲慢与魔鬼签订契约,出卖灵魂以换取无尽的知识和魔力。然而,他凭借机智试图逃脱契约的惩罚,最终落得一个既非天堂也非地狱的永恒困境。

在游戏中杰洛特和欧吉尔德与镜子大师最后在月亮图案上会面这一设定,其实就是参考了这个波兰本土故事,在故事中Pan Twardowski与魔鬼签订契约,魔鬼只能在"罗马"取走他的灵魂。在故事最后,契约到期时,魔鬼在波兰一个同名小村庄Rzym(非意大利罗马)找到了他。

  Twardowski辩称此地并非契约所指的“罗马”,魔鬼因文字游戏被激怒,却无法直接违背契约。于是,魔鬼将他抛入空中,使其永远悬浮在天地之间。

  在《Pan Twardowski》的一种版本里,魔鬼将他送往月球,手持鲁特琴,与公鸡为伴。波兰民间认为月斑正是他的身影。"月球流放说"可能就是石之心结尾的灵感来源。

在游戏中欧吉尔德的服饰与武器参考了波兰十六世纪贵族施拉赤塔(szlachta)的装扮,其特点是蓄须剃发,以及腰间的佩刀。

施拉赤塔

施拉赤塔是联邦官方承认的世袭贵族阶层,是国家的基石。他们构成了人民,政府、神职、议员和国王(在当时的上层认为农民并不算“人”)。施拉赤塔的等级并不低于国王,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封建依赖。

古波兰的世界观下,农民总是与土地相绑定。施拉赤塔认为,他们的基因总是优于农民(尽管部分施拉赤塔也很贫穷),他们认为自己与农民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波兰贵族的不受制的权力提高加速了波兰的衰亡,在18世纪末的波兰成为了贵族权利竞争的游戏,使其沦落为了彻底的无政府状态。

结语

以上便是关于《巫师三》中的DLC「石之心」背后的艺术赏析,谈回游戏本身,石之心在剧情上的厚度以及游戏内场景的演绎在我看来都超过了本体,在上述介绍里我考虑过详细讲述故事情节但考虑到阅读疲劳还是简述了一下,所以这篇文章内容并不深刻,篇幅也不长,只是做了一些浅显的科普。但整理还是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要是对各位有帮助的话请点个免费的赞吧。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