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被称的上悲剧呢?是明明立下救国之功却惨遭无视吗?是当上皇帝后兢兢业业却被夺位草草退场吗?是妻儿早早离世自己也英年早逝吗?还是明明创下了一片太平盛世却还被冠以恶名吗?
这里面无论单拎出来一条就足以被称得上是悲剧了,但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却被这些悲剧贯彻了一生.......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明代帝王陵寝中只有一位皇帝没在里面,他就是朱祁钰。为什么呢?明明我们记忆中的朱祁钰是一个贤明之君,甚至可以说是拯救大明朝于水火之中的人物,可为什么偏偏他却进不来陵寝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悲惨帝王的一生吧!
我们前面提起过,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我们已经了解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故事,朱瞻基的另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代宗朱祁钰。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钰于京城出生。他的母亲是朱瞻基还是太子时的一名宫女——贤妃吴氏。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1月31日),明宣宗驾崩。他的长子朱祁镇即位。同年二月初九(3月8日),明英宗册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正统二年(1437年)四月初二(5月6日),年仅10岁的朱祁钰就举行了加冠礼。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中,生在帝王家的兄弟总是免不了要经历一场腥风血雨。但这对于“早期”的朱祁钰来说,这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他没有想要成为帝王的野心,至少“早期”是这样。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祁钰或许会作为一代藩王平稳的度过此生。但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明朝腹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命郕王朱祁钰留镇京师。人们并没有太把这次远征当回事,因为皇帝亲率50万大军出征,怎么想怎么不会输。但结果在王振和朱祁镇的双重表演下,八月十五日(9月1日)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次日夜里消息传至京师,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明朝的大部分兵力损失殆尽,数名驻国大臣陨落,皇帝还被俘虏,这让在京城的臣民们一片恐慌。面对如此危机局面,同年十七日(9月3日)早朝时,大明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展开了一场纷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率先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刀兵。(说白了还是有迷信的成分存在)南迁之议颇得一些大臣支持。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于谦认为:“”如今驻国之本皆在北京,万万不可南迁!“并同时提起了宋朝南迁的悲惨结局来震慑众人,痛骂此为亡国之举。
在于谦的请求下,朱祁钰下令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立马奔赴京师,京师上下才人心稍安。随即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
十八日(9月4日),明英宗生母孙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命郕王为监国,“暂总百官”商讨对策。紧接着二十二日(9月8日),孙太后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长子为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国政,以安定人心。
就这样,朱祁钰才正式走进了政治舞台。他为政期间,重用能臣,主张进行北京保卫战,一度将大明从阴间拉了回来。
我们都知道,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重用宦官,听信谗言,草率亲征,甚至被俘,这些都给朝廷之上的大臣一个很差的印象,但是他毕竟是帝王,臣子也不好说什么。可如今朱祁钰监国期间,大臣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他可是和朱祁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还有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他老爹朱瞻基的影子。如果这样的人不做皇帝,天理难容!
于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联名奏明皇太后,最终在九月初六日(9月22日)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同时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就这样,朱祁钰被众人推着做了皇帝,号明代宗。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我们前面提起朱祁钰成为皇帝之前我曾特意注明过,“早期”的朱祁钰并不想成为帝王。这个早期就很有意思了。
其实这也并不能全怪朱祁钰,因为他本就是一个小小的藩王,突然成为皇帝拥有这么大的权力,你受得了吗?就好比你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科员,一夜之间你被任命为省长一样。在权力的熏陶下,你很难不堕落。就算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也依然会迷失方向。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夜之间做了皇帝的朱祁钰呢?
但朱祁钰毕竟只是代理皇上,他很清楚,他心里当然不好受。突如其来的皇位,你肯放手吗?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其实你直接杀了瓦拉留学生多好)他想放,可是朱祁钰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朱祁镇。
朱祁钰不悦,说:“我本来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的。”这个时候,于谦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只得听从。便派使节出使瓦剌。随后又将迎接明英宗的旨意交予瓦剌使臣,命杨善接回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俘已经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抵达北京,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
总归来说,将上一任帝王迎回来,就不是朱祁钰心中所想,所以他也很想弄死朱祁镇,但是朱祁钰却怕会影响自己的声望,于是只好把他**起来。这一锁就是七年。明英宗回归之后,虽为太上皇,却被**在南宫。朱祁钰从内心来讲并不希望明英宗回朝,为防备明英宗与旧臣联系,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朱祁钰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或许,朱祁镇刚回来确实是没有了夺帝位的想法,但被你这么一搞,那可能就要开始搞事了)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为此贿赂朝臣,希望他们在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终于换来朝臣们的默认,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景泰三年五月初二(1452年5月20日),朱祁钰废侄子朱见深为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自己做稳了帝位,自己的儿子也成了太子,似乎一切都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就在朱祁钰立太子后的第二年,太子朱见济突然夭折,这件事,让朱祁钰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自此一蹶不振,不理朝政。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这对于朱祁镇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正式上演。
朱祁镇的亲信石亨亲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况,估计其行将不起,便与徐有贞秘密策划,准备迎请英宗复辟。之后,二人密禀孙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贞等人领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明英宗复登大位。到东华门,守卫大声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东华门随声而开。明英宗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五更时分,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朱祁钰升朝,忽然听到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复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匆匆整队入宫拜贺。
那么问题来了,主人公朱祁钰在何处?他此时依然病重到不能起床的地步,听到宫外喧哗声不止,于是便问左右:“是于谦来了吗?”
周围的人回答说:“不是,是太上皇来了。”
朱祁钰听罢,瞬间懂了一切,也不阻止,只是笑着说:“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复辟录》
正月二十一日(2月15日),明英宗下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次日,于谦等人被明英宗以谋逆罪名而蒙冤处死。之后,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到西内永安宫。
二月十九日(3月14日),朱祁钰薨逝,享年三十岁。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按亲王礼葬在西山。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帝王。
让我们回顾这位景泰帝朱祁钰的一生,早年不被重用,后期临危受命拯救大明朝于水火。最终却被冠以恶谥。实乃悲惨。至于这些恶谥是否为真,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记载了朱祁钰的功绩:
景泰八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朱祁钰死后的187年,朱由崧追加朱祁钰的庙号为“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至此,景泰帝朱祁钰的一生才算正式完结!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