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說陶喆的《望春風》是最棒的老歌新編?

前言

許久不見,我是WeyArk。

上一次見面應該是雲南老農方大同的《我不是農人》,距離現在也過去一個月了。

這一段時間我其實也沒摸魚啦,我也有在持續的把自己想寫的東西寫個梗概,然後放庫裏喫灰。這次發的這篇就是諸多存貨之一,只是我寫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擱着沒動了。

之所以把這篇文章重新拉出來,是因爲兩件事。

一件是大家都知道的,陶喆老師拿了24年的B站百大。今年的百大充滿了各種黑料up(陶喆某種程度上也算,畢竟有宇宙第一記者會),但至少陶喆我還是覺得是值得的,或者說百大需要陶喆來提高含金量。

而且儘管我們今年沒等到他承諾的新專輯,儘管今年陶喆只發了半首歌,但還是個值得慶祝的事,不是嗎?(而且有傳聞說今年4月1日會發新專輯,雖然日期不咋樣但這次確實帶點真)

第二件事,就是你怎麼知道我淘到了第九屆金曲獎最佳流行唱片(提名)、1993-2005臺灣百佳專輯、讓陶喆一舉獲得第九屆金曲獎最佳製作人和最佳新人、陶喆於1997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David Tao陶喆》(俗稱藍專)?還是俠客唱片發行的臺版首版?

衆所周知,藍專在引入大陸的時候迫於審覈的壓力刪去了《王八蛋》這首歌曲(不過現在好像解封了,QQ音樂可以聽得到),所以一般購買陶喆的專輯都會推薦購買沒被刪減過的臺版。

哦謝,我的心在亂飛

OK anyway,這次我們要聊的,就是藍專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也是陶喆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改編自臺灣地區同名的著名民歌,也是藍專的主打曲的《望春風》。

從經典民歌到R&B金曲

《望春風》原曲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原曲作者鄧雨賢曾前往日本留學,主攻作曲。1932年進入唱片公司供曲,發行的大部分歌曲的市場包括了臺灣當地、閩南地區以及日本。1937年日本開始在臺灣地區開展所謂的“皇民化運動”,意圖抹殺本土文化、日化當地人民,鄧雨賢的所有作品均被禁止演唱,他遂退出唱片公司,以教書爲生。1944年,鄧雨賢病逝,享年37歲。

《望春風》的詞作者李臨秋,和鄧雨賢同時代出生,是一個戲院的普通職員。1832年,臺灣地區上映了大陸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由金雞百花電影節評選的“中國百年曆史上最出色的100位電影演員”中的阮玲玉主演。這部電影第一次使用了閩南語歌曲作爲電影的宣傳曲,迅速火遍了臺灣地區。李臨秋受此影響,開始爲劇院內上映的電影宣傳曲寫詞。

《桃花泣血記》不僅爲電影打開了臺灣市場,還成功帶動了臺灣地區流行音樂的發展。鄧雨賢當時所屬的古倫美亞唱片看到了閩南語流行歌曲的市場空間,便委託鄧雨賢創作歌曲,李臨秋填詞,二人完成了《望春風》這首歌曲。

《望春風》在臺灣迅速獲得了成功,甚至引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注意,它們委託日本詩人重新填寫了日語歌詞,改編爲日語版,並用這個版本在臺灣地區招募軍人蔘加太平洋戰爭。

儘管有了這麼一段歷史,《望春風》依然還是成爲了最能代表臺灣地區的歌曲。無數歌手都翻唱過,包括了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歌手鄧麗君。2000年的《歌謠百年臺灣》活動中望春風依然以斷檔的優勢成爲了老歌榜第一。

而這就是陶喆要改編的歌。

那是1997年,彼時的陶喆已經作爲製作人入行了4年,隸屬於俠客唱片(金點唱片重組+改名後的公司)。這四年裏他爲同公司的藝人陶晶瑩、孫耀威和鄭中基等人制作了歌曲和專輯。這一年的陶喆做了個他此生最重要的決定——從幕後走到臺前,作爲歌手出道。他自己包辦了製作和編曲,帶來了他的第一張專輯《David Tao陶喆》。在專輯上市前,爲了宣傳自己的專輯,他跟着他爸爸陶大偉跑遍了各個電視節目,一遍又一遍地在節目裏演唱專輯的主打曲《望春風》。

1997年12月,專輯上市,獲得了大成功,陶喆獲獎無數,被冠上了“R&B教父”的美名。而《望春風》這首臺灣地區的經典民歌,也多了個“由陶喆改編的R&B金曲”這個title。

“自由戀愛”在兩個時代的表現

如第一部分所言,《望春風》原曲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而1997年,陶喆在原曲的基礎上邀請了他經常合作的作詞人娃娃姐寫入了新的歌詞。

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想到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未問伊驚壞勢

心內彈琵琶

(P.S,QQ音樂的歌詞和專輯的歌詞本的詞有些區別,所以改了點點,也歡迎會講閩南話的喝油講解)

據原詞作者李臨秋的回憶,《望春風》的歌詞靈感源於元代經典雜劇《西廂記》。歌詞的主題是關於少女對自由戀愛的渴望,和《西廂記》的劇情也完美契合。

歌詞描述了一名獨守空房的少女,在夜晚回憶自己的心上人的場景。30年代的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仍然支配着婚姻戀愛的關係,李臨秋寫下了《望春風》,也是爲了表達對自由戀愛的讚揚。

1997年,陶喆讓娃娃姐新寫入了一段歌詞,不僅繼承了原版歌詞的思想,還基於50年以來社會思想的變化爲原來“自由戀愛”的內涵注入了新的時代印記。

誰說女人心難猜

欠個人來愛

花開當折直須摘

青春最可愛

自己買花自己戴

愛恨多自在

只爲人生不重來

何不放開懷

在原版的思想基礎上,陶喆和娃娃姐還加入了“大膽去愛”的新的內涵。在原來的枷鎖已不復存在,新時代的女性更該放手去愛自己愛的人,“自己買花自己戴”。人生在世就一次機會,既然“只爲人生不重來”,那麼又“何不放開懷”呢?

(雖然但是,陶喆屬於是放開過頭了,各位不要學這個)

爲何說《望春風》是最棒的老歌新編?

歌詞部分已經講過了,陶喆沒有直接套用原版的歌詞,而是在原曲的基礎寫了新的歌詞,加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從這一點就可謂是誠意滿滿了。而在編曲上,陶喆大膽的創新也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陶喆的前三張專輯,基本都放入了一首自己重新編曲的老歌,包括了《夜來香》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一首都是改編歌曲的典範之作,那爲何這裏會說《望春風》是最棒的那個呢?

首先是改編的難度。越是經典的作品,改編起來就越困難。首先要把握好創新和繼承的平衡,不能改的太過,以免破壞了原版的內核;如果改少了,犧牲了自己的特色,最後的結果也只會是平庸之作。相較於《夜來香》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望春風》作爲一種方言、一個地區的代表作品,改編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但不得不說,陶喆改編的《望春風》確實是一個完美的答卷。

首先,陶喆在原版的宮調五聲民歌的基礎上,大膽選用了阿卡貝拉作爲伴奏的主要部分。這一點就足夠表現陶喆作爲製作人的才華。選用新穎的伴奏配器還不夠,陶喆還讓阿卡貝拉完美地融入了歌曲中,讓整首歌在聽覺上呈現出了輕鬆簡單而又足夠真誠的效果,讓聽衆感到愉悅。

其次,在演出上陶喆用一大串絲滑的轉音,來充分展現R&B歌曲的魅力,同時也爲這首歌打上了鮮明的個人的印記。當“花開當折直須摘”後的轉音出來的那一刻,那份舒暢的感覺是相當難得的。

Jay翹(周杰倫)曾經評價《望春風》爲“中國風和R&B結合的最好的一首歌曲”。當說到R&B+國風時,一般會想到陶喆的《Susan說》、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花田錯》,但沒有哪首歌曲能像《望春風》這樣,做到簡單卻不平凡。這也是我最喜歡《望春風》的原因。

寫在最後

今年4月,陶喆在Soul Power II的廈門場與觀衆一起合唱了這首閩南語經典。

當觀衆一起合唱的那一刻,陶喆還是沒忍住,留下了淚水,但又趕快擦乾,繼續笑着唱歌。

大概是爲了維護自己“眼淚?我不會流的”的形象,他的B站賬號沒把這一場的錄像發出來,而是發了另外一場。但這場還是有人錄了下來並傳上了B站

回想一下,今年的陶喆已經是55歲的小老頭了。正如歌詞裏唱的那樣,不知此時的他是否回憶起27年前的自己,想到那句“青春最可愛”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