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191]寶可夢,精靈還是小怪物?

低地斑紋馬島蝟: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它們是一種小型食蟲哺乳動物,自然棲息地位於馬達加斯加北部,和東部的熱帶低地雨林中。

很多都棲息在馬達加斯加島,拉努馬法納國家公園中,這裏也聚集了很多奇怪的生物,例如指猴和狐猴。

該種生物長相非常奇特,就像鼩鼱和刺蝟的結合體,黃色黑色相間的長刺身體,看上去很像來自異界的小精靈or小怪物。

雖然它們名字裏有蝟,長的也很像刺蝟,但是馬島蝟和刺蝟並不屬於同一物種。

外貌:

低地斑紋馬島蝟是一種小型生物,平均體長爲140mm,但據記錄,成年後最長可達172mm。該物種的體重範圍爲125~280g。壽命通常在2.6歲左右。

它們有40顆很小的牙齒、長長的吻部、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長滿刺的身體,以及近乎完全退化的尾巴。

全身毛色以黑色爲主,布有四條貫穿身體的黃色縱行條紋,軟軟的腹部則是栗色的軟毛。

背部遍佈着可脫落的刺,該物種的刺在頭部和頸部區域更長且更多。具有很發達的上臂肌肉,便於挖掘。

ps:低地斑紋馬島蝟無毒,不管是刺還是別的地方都無毒。它們不是魔法師,只有單純的物理攻擊而已。也就是代表着可以喫(咳咳)。

習性:

和其他的馬島蝟不同,低地斑紋馬島蝟是晝夜活動的動物,在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躍。

而且是唯一羣體生活的馬島蝟,是善於交際的物種。經常聚集成一個小羣體,最多可達20只。它們嗅覺很好,可以單獨覓食,也可以成羣覓食。

低地斑紋馬島蝟的築巢地點一般會靠近水邊,長約1.5m,深約15cm。會用樹葉把巢穴入口隱藏起來,且常在附近有固定排泄點。

在一個羣體中,會有專門的成員負責挖掘洞穴,並將洞穴相互連通,形成一個複雜的洞穴系統。

經常在地面上溜達,偶爾也會在淺水區撲騰着覓食或者在地下挖洞。它們在尋找食物時,可潛入水下長達10~15秒。

低地斑紋馬島蝟有時會炫耀它們剛剛捉到的鵪鶉(或者其他獵物),來試圖嚇跑捕食者。

當徹底被天敵盯上時,該種動物會發出“嘎吱嘎吱”和“撲通撲通”的聲音虛張聲勢,而它們背上與脖子周邊的尖刺也會豎起,同時變得堅硬,隨時準備猛烈的仰頭,然後將刺向對手。當捕食者中招喫痛的時候,它們就會抓住機會迅速逃跑。

在當地的冬季(南半球的5~10月),它們會將體溫降低到與當前環境相同來保存熱量,以維持自己的日常活動。然而,如果當天氣實在變得太冷,低地斑紋馬島蝟通常會進行一段時間的冬眠。

此外,人們也發現低地條紋低地斑紋馬島蝟具有很強的耐熱性,這取決於其棲息地環境以及當地溫度等因素。

飲食:

大多數馬島蝟都有一個長長的鼻子,可以在地面上四處尋找食物,它們喜歡喫水果。

低地斑紋馬島蝟的飲食主要是各種各樣的蠕蟲,最喜歡喫蚯蚓,有時也捕食其他無脊椎動物。

(雖然低地斑紋馬島蝟確實喫蚯蚓,但泥土有可能會腐蝕它們的牙齒,從而導致牙齒損壞)。

我們偶爾可以看到,它們在用前爪不停的拍打土壤,這種行爲可以增加泥土下蚯蚓的活動率,以便於它們覓食。

天敵很多,有蟒蛇、果子狸、環尾獴還有家養的狗等等。但是低地斑紋馬島蝟的警惕性很強,奇特的顏色在灌木叢或者森林中也很難被捕食者們注意到。

繁殖:

繁殖期大約在10月~12月期間,也可能在其他時間進行,孕期持續約58天,雌性通常會產下5~8只幼崽。

該物種的雌性在25天大時就達到了性成熟,是唯一一種在它們出生的同一季節,就能開始繁殖的馬島蝟。

雖然低地斑紋馬島蝟相對來說比較溫和,但是在交配季節,雄性也會相互競爭,它們會爲了吸引雌性的注意而進行戰鬥(咬、拿爪子撓和撞頭),雌性通常沒什麼攻擊性。

當幼崽出生時,雌性會幫助幼崽們清理鼻子,以便它們能夠順利呼吸。雌性負責清潔巢穴和照顧幼崽。如果孩子們離開巢穴太遠,母親們會把它們帶回巢穴。

低地斑紋馬島蝟寶寶剛出生時並沒有刺,但在出生後的頭24小時內,就會開始發育。

小拓展:

Hemicentetes屬有兩個種,H. semispinosus低地斑紋馬島蝟和H. nigriceps高地斑紋馬島蝟,兩者都只在馬達加斯加的棲息地中被發現。

高地斑紋馬島蝟的體重範圍約爲80~150g,比體重在125~280g之間的低地斑紋馬島蝟略小。

人們在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低地斑紋馬島蝟( H. semispinosus) ,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地部分的潮溼森林和高原稀樹草原邊界棲息地中,發現了高地斑紋馬島蝟(Marshall和Eisenberg於1996年紀錄)。

最初,人們認爲高地與低地的分佈範圍各自不同,沒有重疊。但在2000年,研究人員發現它們有部分個體共存於同一個的棲息地。隨後確定了這兩種都是獨立的物種,並非誰是誰的亞種。

該物種與棲息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地部分的高地斑紋馬島蝟密切相關。

低地斑紋馬島蝟(H. semispinosus)身體上覆蓋着黑色和黃色的刺毛,有四個顯眼的黃色縱向條紋。其中一條黃色條紋位於腦袋中間,另外三條則位於身體上。

高地斑紋馬島蝟( H. nigriceps)有黑白相間的毛,有的略微顯棕色,並有類似於低地斑紋馬島蝟的條紋圖案,但腦袋中間並沒有條紋。

這種皮毛顏色可能是模仿了另一種馬島蝟:Tenrec ecaudatus的幼崽。因爲該物種的父母極其護崽。

這兩個物種的奇怪條紋圖案,可能都是自然進化而形成的僞裝。它們也都有着用可拆卸刺作爲武器的防禦習慣。

低地斑紋馬島蝟在圈養條件下可以存活長達30個月,而高地斑紋馬島蝟則能活3年多(這兩個物種在野外的壽命還是未知的)。

兩個物種都會進入休眠狀態,與在野外相比,人工飼養進入休眠階段的可能性更高。

高地斑紋馬島蝟主要於夜間活動,而低地斑紋馬島蝟則是全天活動。

高地斑紋馬島蝟比低地斑紋馬島蝟挖的洞穴要淺。但它們都會用葉子塞滿自己的洞穴,來便於調節體溫以及躲避捕食者。

特殊的交流方式:

這些生物最有趣的地方可能是它們的交流方式了。低地斑紋馬島們不僅僅靠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來交流,它們也使用鳴聲:stridulation。

低地斑紋馬島蝟是唯一一種會鳴聲的哺乳動物:

指的是動物會摩擦身體的特定部分,以發出聲音,這種情況在昆蟲和蛇中比較常見。

它們會震動中背部特定區域的7~16個特化刺(不同於普通的刺和毛髮,這些毛的排列和數量在生長過程中也不會改變),尖端相互摩擦以發出低沉的"嘎吱"或者"砰砰"的高頻聲音,激動時尤爲強烈(有時強光也會引起該種反應)。

所以,不要看見它們就着急忙慌想去摸摸看,當有人觸摸低地斑紋馬島蝟時,這種動物可會毫不留情把你刺成“刺蝟”。

例如,當幼崽與母親走丟時,它將摩擦脊柱以發出特定的聲音,來讓母親聞聲找到自己。

除了發聲,該種動物還通過類似於“彈舌”的方式進行交流,以聯合趕走入侵者。人們推測它們也有可能會使用回聲來進行定位,但這種假設尚未得到證實。

互相摸摸鼻子是馬島蝟與馬島蝟之間很常見的互動方式。

與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許多動物一樣,低地斑紋馬島蝟主要受到因人類持續砍伐森林,而導致其自然棲息地喪失的威脅。此外,該物種也被一些當地人獵殺然後成爲食物。

已被當地人提議作爲“小型牲畜”飼養,來供人們食用。因此高地條紋斑紋馬島蝟和低地條紋斑紋馬島蝟,都有可能被當做“具有異國情調”的特色野味美食。

根據ICUN的資料,低地斑紋馬島蝟在其整個棲息範圍內,種族數量很多且分佈廣泛(但沒有詳細的資料統計過總體數量)。

目前,該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CUN中被列爲:無危級別(LC),即最不用擔心的一列。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不論是外貌還是習性,都很像是活脫脫的寶可夢哈哈哈哈。看來遊戲取材於現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希望小傢伙們也可以一直活的快快樂樂。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