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在本屬於iPhone8 / Plus 的發佈會上,蘋果意外地公開了「One More Things」——iPhone X。這款 iPhone 十週年里程碑式的作品,既是承上,也是啓下。
iPhone X 延續了前幾代 iPhone 的「精緻感」,圓潤的玻璃背板,配合新加入的手術級不鏽鋼,握在手裏像是一塊玉石一般,細膩水潤。而說到「啓下」,自 iPhone X 以來,往後的 iPhone 幾乎沒有跳脫整體設計框架,令人有些唏噓。
儘管如此,iPhone 誕生 16 年間,我們也看到了蘋果在設計上做出的努力,又或者說,嘗試將各種脫離市場主流的材料應用到一臺智能手機上,甚至還引領了一股又一股的模仿浪潮。
今年,蘋果在iPhone 15 Pro系列上帶來了「鈦金屬」材料,並以此作爲其宣傳的核心重點,不過這項變化帶來的新鮮感已遠不及當年,有人認爲,這是蘋果「黔驢技窮」的象徵。
不得不說,看過了蘋果在 iPhone 的材料運用上設計的經典,難免對「鈦金屬」感到失望。
塑料,iPhone 的起點
2007 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初代 iPhone,作爲一款沒有實體鍵盤,不支持手寫筆的智能手機,飽受市場爭議。
初代 iPhone 採用了拼接造型方案,機身背部由鋁製金屬 + 塑料組合而成,金屬背板與邊框做了銜接過渡,視覺效果極強。在這代 iPhone 上,蘋果沒有跟隨市場主流,選擇純塑料作爲機身材料,而是採用了不那麼流行的鋁製金屬,儘管這讓 iPhone 擁有明顯的金屬質感,但製造成本、工藝要求都相對較高。
iPhone 的繼任機型 iPhone 3G、iPhone 3GS 均改用一體化塑料機身,應用塑料材質使這兩代 iPhone 的一體感更強,握持也不再有割裂感,同時,亮面拋光處理後的塑料背板,對其質感也沒有太多影響。
這個時期的 iPhone,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用戶認識 iPhone、習慣 iPhone,從而愛上 iPhone,相比起在材料上的重大突破,設計師Jonathan Ive 更傾向於將塑料這種低成本、易製造的材料好好打磨。
值得一提的是,Jonathan Ive 曾打造了蘋果第一款採用糖果配色、塑料外殼的 iMac,對於如何將塑料打造得更有質感,他顯然已經有了答案。
蘋果最後一次嘗試在 iPhone 上使用塑料,是 2013 年推出的 iPhone 5C。在 Jonathan Ive 的創作手記裏,詳細介紹了「一塊塑料的神奇之旅」,整塊成型的聚碳酸酯,經填充鋼材加固,最後附上透明清漆硬塗層,使塑料機身的 iPhone 5C 擁有水果硬糖般的奇妙之感。
由於塑料材質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大衆對其廉價形象已經有了嚴重的固化,這導致蘋果多年後在 iPhone 5C 上嘗試「復刻」iPhone 3G 上的塑料一體化機身失敗,從此往後,蘋果也不再將塑料作爲 iPhone 的主要材料。
鋁合金,相伴 iPhone 十餘年的老夥伴
2012 年,蘋果在美國舊金山市芳草地藝術中心發佈全新 iPhone 5。
在 iPhone 5 上,蘋果爲其帶來了「Unibody 一體化設計」,即通過數控 CNC 將一整塊鋁合金板材壓鑄成型,使其結構更加穩固,抗衝擊力度高。另外,爲了使 iPhone 5 擁有更深邃的黑色,蘋果利用陽極氧化工藝,將彩色粉末通過特定工藝附着在鋁合金表面。
得益於陽極氧化工藝的應用,蘋果也嘗試在 iPhone 上「搞顏色」,例如 iPhone 5S 的金色、iPhone 6S的玫瑰金等。
雖說「Unibody 一體化設計」有很多優點,例如輕薄、製造成本低、結構穩固等,但金屬機身也會導致信號分散,影響通話、網絡質量。蘋果在 iPhone 上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機身上開兩條注塑天線帶,減少對信號的電磁屏蔽。
iPhone 6系列、iPhone 6S 系列,兩條醜陋的天線條十分影響視覺觀感,遭到不少用戶吐槽。於是,蘋果在 iPhone 7 系列上研發了全新「亮黑」配色,利用拋光工藝,將鋁合金打造出亮面質感,同時也很好地將天線條隱藏,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或許是看到市場的熱情反饋,蘋果也不再執着於視覺上的一體化設計,自 iPhone 8 系列開始,徹底轉向玻璃背板。
當然了,鋁合金依然應用在 iPhone 8 系列往後的所有基礎款 iPhone 機型上,畢竟其輕薄、價廉的優勢,對蘋果公司來說還是最具性價比的方案。
金屬 + 玻璃,蘋果牌「三明治」人人愛
提到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iPhone,那麼或許會是蘋果在 2007 年推出的初代 iPhone,但假如說對市場影響最深遠的,那麼毫無疑問是 iPhone 4。
iPhone 4 採用了雙面鋁硅酸鹽玻璃,中框則是定製合金鍛造而成的高精緻不鏽鋼帶組成,這種前後玻璃 + 金屬中框的方案,也被人們稱爲「三明治」結構。這樣的設計始於 iPhone 4,但在 iPhone 5 至 iPhone 7 系列機型中斷層,直至 iPhone 8 系列才正式迴歸。
2017 年發佈的三款 iPhone,均採用了「三明治」結構設計,只是 iPhone 8 系列爲玻璃 + 鋁合金,而 iPhone X 爲玻璃 + 手術級不鏽鋼。不鏽鋼中框首次亮相在 iPhone X 上,儘管它比起鋁合金更容易劃傷,也更容易沾染指紋,但這種鏡面質感的新材料,仍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知名維修網站 iFixit 認爲,金屬中框 + 前後雙面玻璃的設計方案,使 iPhone 8 系列的損壞風險較前代機型暴增兩倍,而 iPhone X 的不鏽鋼邊框也更容易留下劃痕。
誠然,相比起彆扭的金屬一體化機身和不那麼高級的塑料,當前的「三明治」結構方案已經是最均衡的選擇,在選定這個發展方向後,蘋果傾向於「加強」而非「改善」。譬如說,iPhone 12 系列換上了直角邊框,增加跌落緩衝面積,同時採用了強度更高的背板玻璃,預防意外事件。
目前,「三明治」結構已經成爲智能手機市場的主流,金屬 + 玻璃的設計也成爲消費者公認的「高端形象」,而這大多數功勞都要歸於 iPhone 4 的巨大影響力。
摸着石頭過河,iPhone 已找到最優解?
iPhone 之父 Steve Jobs 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主導設計的初代 iPhone,毫不吝嗇地展現了他對高效、智能、精緻多媒體設備的想象。受到他的影響,蘋果的設計團隊在「完善」iPhone 的設計時,還殘存了很多時代的影子。
「鈦金屬」是今年iPhone 15Pro 系列的核心營銷口號,得益於新材料的應用,本代 iPhone 成功「瘦身」、「減重」,變得更輕盈且小巧。但從商業角度來思考這項變化,蘋果實則是在穩定中找到跳脫於舊時代的一條道路。
iPhone 4 時期就爲「三明治」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市場基礎,而塑料也在 iPhone 5C 面世時被證實不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種情況下,蘋果的設計團隊幾乎沒有什麼選擇的空間。金屬與玻璃,是當前,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iPhone 最穩定、最具性價比的材料選擇。
於是,我們看到蘋果選擇將「鈦金屬」當作材料上的更新迭代,這是設計團隊受制於商業化決策的無奈之舉。鈦合金在市場中不常見,主要是製造成本貴,但對比鋁金屬並無明顯優勢,但蘋果最擅長的就是通過「鈔能力」不斷優化產業鏈,使製造成本被壓縮到極致。這樣一來,「鈦金屬」既能夠是某種形式上的創新,又能爲營銷帶來發揮空間,成本也不會明顯被抬高,這方案非常蘋果。
在市場普遍將目光放在 iPhone 15 Pro 系列的「鈦金屬」上時,蘋果其實也在悄悄對玻璃做了新的嘗試。今年發佈的 iPhone 15、iPhone 15 Plus,首次嘗試了「融色玻璃」,這是一種直接將色彩粒子附着於玻璃上的工藝,這讓這代基礎版 iPhone 變得十分清新、自然。
可以預見,至少在 iPhone 誕生 20 週年之前,蘋果都會持續基於金屬、玻璃兩種材料不斷優化 iPhone 的整體設計,直至有更加廉價、穩定,且營銷噱頭十足的新材料問世。
寫在最後
回頭看,過去 18 代 iPhone 中經歷了多次外殼材料的變換,塑料、玻璃、鋁合金、不鏽鋼,到如今的「鈦金屬」。這些設計,孰優孰劣,或許很難給出答案。
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看,iPhone 15 Pro 系列將「鈦金屬」當作最核心的營銷重點,並不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衆所周知,鈦合金中框讓這代 iPhone 失去了堅固耐用的屬性。
但對比自身,iPhone 更輕巧了,手感也更好了,給至少從 iPhone X 時期過來的資深用戶一個明確的更新迭代的「藉口」,這一切都如此順理成章。
從長遠來看,蘋果必然會繼續在新材料的研發上耕耘,例如 Apple Watch 曾使用過的定製合金,曾一度被市場堅定地認爲這會是 iPhone 未來的發展趨勢。面對整個智能手機市場方方面面的「內卷」,蘋果能不能在一向發揮穩定的外觀設計上有破局之勢,還要看其設計團隊何時選擇走出當前的舒適區。
來源:IT之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