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藍色科技春晚」如約而至,Intel正式發佈了第14代桌面級酷睿處理器。與前代一樣首發的有六款K/KF 結尾的新處理器,最高擁有24核心32線程最大睿頻可達6GHz 的i9 14900K。作爲14代桌面級酷睿處理器旗艦出廠睿頻可高達6.0GHz,爲遊戲玩家以及專業用戶提供了巔峯性能。此外i7 14700K 核心數量也進一步增加,擁有20核28線程設計,相比前代i7 13700K 多了4個能效核心,多核性能表現會有更多的提升。而玩家心中首選的i5 14600K 的最大睿頻也提升到了5.3GHz,此外,英特爾Extreme Tuning Utility新增了AI Assist功能,爲特定的未鎖頻臺式機處理器帶來AI引導的一鍵超頻功能。
六顆處理器詳細參數可以參考下方圖表,目前六顆處理器均已開啓預售。計劃升級的小夥伴可以考慮參與預售了。
Intel i9 14900K 開箱:
提前拿到的是今年intel 第14代桌面酷睿旗艦型號i9 14900K ,測試包裝與正式版包裝會有所不同,產品包裝正面開窗可以看到內部處理器型號。
因爲工藝製程並沒有變化,今年的14代桌面酷睿處理器依舊採用LGA1700 規格設計,所以依舊兼容600/700系列芯片組主板。外觀方面與前代並無變化,這裏就不過多贅述,直接看評測部分吧。
性能測試:
測試平臺:CPU:intel i9 14900K
主板:華碩 ROG Z790 DARK HERO 主板
顯卡: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80 OC 火神
內存: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16GB x2
SSD:希捷酷玩540 1TB PCIe 5.0 SSD
電源:華碩 ROG Strix 雷鷹AURA系列金牌 750W ATX 3.0電源
散熱:華碩 ROG 龍神 III 白色
機箱:安鈦克 Performance1 FT 初星 白色
系統:Windows 11 22H2 專業版
測試時主板bios 未做任何設置,僅開啓內存 XMP 模式。測試時室溫25℃±,後續不做另外說明。
i9 14900K 基礎性能測試:
首先是CPU-Z軟件驗明正身,通過CPU-Z可以看到i9 14900K處理器的具體信息。i9 14900K/KF,核心規模:24C32T(8P+16E),三級緩存:36MB,性能核基礎頻率:3.2 GHz,最高睿頻:6.0 GHz,TDP:125w; 相比前代i9 13900K 它的最高睿頻提升到6.0GHz,最高睿頻提升了0.2GHz 。也成爲在i9 13900KS 之後第二顆最高睿頻達到了6.0GHz 處理器。這款i9 14900K 還自帶了UHD Graphics 770 核顯。內存方面依舊是支持D5/D4 內存,對於玩家支持還是十分友好的。
i9 14900K的CPU-Z多核得分17410.2、單核976.6;
Cinebench R23、Cinebench 2024的測試方面,14900K的R23測試CPU多核分爲 40743pts,單核 2344 pts;2024測試CPU多核分爲 2372 pts,單核 140 pts。
通過對比測試可以看出相比前代i9 13900K 多核性能提升大約5%左右,單核性能提升在8~10%。
其他專業軟件CPU 性能測試,GeekBench 5 單核性能 2339分,多核性能 27124 分;GeekBench 6 單核性能 3136分,多核性能 22042 分;
3D Mark 性能測試:
通過3D Mark測試增加了 CPU專用測試工具CPU Profile,CPU Profile測試跟其它遊戲性能測試項目裏面的CPU性能略微不同,其實目前跟一衆CPU性能測試軟件比較類似,也是偏考察CPU渲染性能,可以顯示處理器不同線程的性能分數。測試結果跟上面的基準性能基本一樣,14代i9依舊毋庸置疑。
intel i9 14900K的3D Mark測試CPU Profile最大線程分數17548 ;Profile1線程分數1300,Time Spy CPU得分24449,Time Spy Extreme CPU得分13965,Fire Strike 物理分數 58322 。
i9 14900K 生產力軟件測試表現:
i9 14900K的 PCMARK10測試成績爲10390,其中常規基本功能12755,生產力11674,數位內容創作20442。
Procyon Office 辦公軟件得分 9505,Word 得分 10778,Excel 得分 10644,PowerPoint 得分 9240,Outlook 得分 6840 。
Procyon 軟件Pr 視頻編輯導出分數 10216;PugeBench 視頻處理方面 PugeBench Pr 測試得分1327。
Ps和Lr 測試總分11068,其中批量處理分數9820,圖像修飾分數 12475;PugeBench 圖片處理方面 PugeBench PS 測試得分1608。
另外也做了V-Ray軟件的處理器性能測試,可以看到i9 14900K 得分27756,相比前代旗艦也有5%左右的提升。
7 Zip 壓縮得分 193.760 GIPS,解壓縮 226.144 GIPS,總分 209.952 GIPS 。
RTX 4080 的1080P 遊戲表現:
經常看測評的應該明白爲什麼我都已經用RTX 4080 顯卡了,卻還要做1080P 遊戲測試。但是估計一般小白用戶可能還不太清楚,這裏也和大家解釋一下。可以說目前選擇40系的4080/4090顯卡,日常玩4K 高畫質遊戲時實現高刷新率都是很EASY的。這個時候顯卡性能對於1080P 分辨率下的影響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而在1080P 分辨率下主要影響遊戲幀數的纔是處理器性能,所以這裏即便測試的是RTX 4080顯卡,但是給大家的參考依舊是1080P 分辨率下最高畫質的對比數據,支持DLSS 的遊戲都開啓了DLSS 功能來降低顯卡影響。對比了上一代i9 13900K 的遊戲平均幀數,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的測試數據。整體來講遊戲表現方面14900K 已經不虧是一款旗艦,本事頻率的提升自然會有遊戲幀數上有所表現。所以整體幀數變化基本也與之前基礎性能測試提升數據類似。
AIDA64 FPU 單烤測試:
通過測試可以看出新一代桌面酷睿處理器的功耗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一代i9處理器功耗也達到了300W ,而這次測試的i9 14900K 處理器的功耗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最高甚至可達400W 。這樣就對散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裏測試選擇搭配了華碩 ROG 龍神III 代360mm一體式水冷,可以看到龍神 III 代可以做到在AIDA64 FPU 單烤測試在14900K 烤機功率達到360W 上下,把CPU溫度控制在103℃,CPU Package 溫度 109℃,14900K 最大睿頻5.5GHz。
稍作設置華碩 ROG 龍神III 代可以把14900K 的CPU 溫度就被控制在83℃,CPU Package 溫度 94℃,14900K 最大睿頻5.7 GHz,功耗控制在330W 上下。這樣可以看到龍神 III 代的性能還是不錯的。另外也發現14900K 日常在330W 功耗下基本可以讓其實現全性能核5.7GHz。
此外繼續把功耗降到300W 上下後,看到14900K 處理器頻率降到5.5GHz 左右。CPU 溫度就被控制在78℃,CPU Package 溫度 89℃。通過測試可以看到龍神 III 代的性能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而且可以做好散熱與風扇噪音的平衡。推薦考慮嘗試i9 14900K/KF 的小夥伴在散熱方面要多花些心思,選擇一款性能如同龍神 III 代的一體式水冷來幫助其做好性能釋放。
可能看上面的截圖會感覺有點混亂,這裏做了一個數據彙總圖標給大家參考。可以看到這顆i9 14900K 的烤雞滿載功耗都達到了300W 以上,在這樣的功耗下給到龍神 III代的壓力還是不小的。建議有能力的玩家還是手動嘗試調節看看,因爲通過我的測試也可以看到在調整後的14700K 處理器功耗在330W 時處理器溫度都有明顯的下降,14900K 的最高睿頻也保持在了5.7GHz。
DDR5 內存讀寫測試:
intel 14代桌面酷睿處理器的imc 是否有提升呢?這裏也通過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的AIDA 64 軟件內存測試跟大家分享一下,可以看到在默認開啓XMP 功能之後在6800MHz 下的讀寫表現,時序CL32還是非常亮眼的。
這次華碩Z790 DARKHERO 主板也加入了DIMM Flex 功能,可以主動監控內存溫度,提供了三檔的tRFC以及tREFi 值調節。這樣就可以在內存低溫的時候實現內存性能的最大化,而在高溫的情況下幫助內存運行穩定不報錯的功能。這個功能我理解就類似於XMP 會有三種模式,會跟進內存溫度的不同來調整不同的內存時序策略,類似CPU 的睿頻吧。
另外也嘗試手動超頻嘗試,因爲時間有限所以內存時序沒有過多嘗試。最終在48-50-50-132 時序下讓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內存超頻至7800MHz ,通過AIDA 64 內存測試可以看到其讀寫提升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時序也略有優化。
PCIe 5.0 SSD讀寫測試:
存儲方面升級後的華碩Z790 DARKHERO終於給補上了在HERO上所沒有的板載PCIe 5.0 M.2 SSD插槽,這裏也準備了希捷酷玩 540 PCIe 5.0 SSD 來做主板的PCIe 5.0 SSD 讀寫測試。通過CrytalDiskinfo 軟件可以看到希捷酷玩 540 PCIe 5.0 SSD 1TB的版本基本信息,PCIe 5.0 × 4 NVMe 2.0標準的傳輸模式,容量爲1000.2 GB ,運行溫度爲39℃。之前擔心PCIe 5.0 SSD的發熱問題,可以看到在搭配了利民的HR-10 Pro SSD 散熱器後PCIe 5.0 SSD 的溫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在實際測試時,可以看到希捷酷玩 540 SSD 的讀寫表現還是很優秀的,實際讀寫也與官方宣稱的數據一致。更重要的是測試時觀察到希捷酷玩 540 SSD 的運行溫度也並不高,而且在測試之後溫度也很快降了下來。
3D Mark中硬盤存儲測試得分5590,這個成績對比PCIe 4.0 SSD幾乎有翻倍的表現,平均遊戲帶寬也達到了953.89MB/s,平均存取時間32 μs(微秒)。
intel BE200 WiFi 7無線網卡:
作爲深度無線發燒友,我對更新的WiFi 7 無線網卡尤其感興趣。通過軟件可以查看到華碩 ROG Z790 DARK HERO 主板搭配的無線網卡型號是intel BE200 WiFi 7無線網卡,通過搜索可以查看到 BE200 Wi-Fi 7 網卡採用 2*2 天線設計,支持 2.4GHz、5GHz 和 6GHz,最高網速可達 5Gbps。作爲對比,英特爾當前的 AX210 Wi-Fi 6E 無線網卡速度可達 2.4Gbps,AX411 可達 3Gbps。
不過目前國內似乎還沒有什麼可選的WiFi 7無線路由器,所以還沒辦法進行WiFi 7無線網卡的性能測試,這裏僅搭配WiFi 6 無線路由器通過截圖給大家展示一下。
測試硬件展示:
華碩 ROG Z790 DARK HERO 主板相比之前的Z790 HERO 設計上有一定延續,但是可以說變化還是不小的。搭載了20+1 供電模組(90A),配置雙8Pin高強度供電接口。滿足新一代酷睿 i9 旗艦處理器需求。
一體設計的I/O 盔甲上還擁有 Polymo 動態燈效,內置熱管的超大一體式 I/O+VRM 散熱裝甲,搭配高品質導熱墊,可快速降溫,獲得更好性能。I/O 盔甲上的裝飾屏幕,支持 Polymo 動態燈效顯示,默認播放ROG 霓虹式燈光效果。
ROG MAXIMUS Z790 DARKHERO 主板提供四個最高支持192GB DDR5 8000MHz 的內存插槽,在主板右上角標配了Q-LED 的Debug 故障偵錯燈、獨立開機鍵、重啓鍵方便裸機平臺測試。
前置 USB Type-C 接口,不僅可提供 20Gbps 高速傳輸,還支持 QuickCharge 4+ 或 USB Power Delivery 3.0 快充技術(需要通過一側PCIe 8Pin 供電)。通過 USBWattage Watcher 功能,幫助玩家實時查看設備的充電功率,並檢查設備的快速充電狀態。此外主板依舊配置了顯卡快拆按鈕,可以方便實現顯卡快拆。
主板下方覆蓋了大面積的散熱裝機,ROG 敗家之眼Logo 也採用了全新設計。兩個PCIe 5.0 x16 擴展插槽均覆蓋了金屬保護罩。
一體式I/O 接口設計必須是標配,從上至下一次可以看到BIOS FLASHBACK 按鍵、CMOS 按鍵、HDMI 2.1接口、四個藍色USB 3.2 Gen1 5Gbps 接口、兩個雷電4 Type-C 接口(40Gbps)、五個紅色的USB 3.2 Gen2 10Gbps USB-A 接口、2.5G 有線網口、全新的Wi-Fi 7 易拆卸天線接口、光纖以及音頻接口。
散熱方面爲了保證散熱效果,測試的散熱器爲華碩 ROG 頂級的龍神 III 白色版本,這也是華碩ROG 系列旗下定位最高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了,採用Asetek 八代水泵設計,黑色版本還有提供貓頭鷹風扇的定製版本可選。而白色的版本則是搭配了磁吸設計的ARGB 風扇版本。白色版本就連包裝都不同於華碩經典的黑紅設計,全白的包裝看上去有些小清新的感覺。
外觀方面相比之前的龍神 II 代似乎沒有很多變化,依舊是3.5 英寸LCD 屏幕。但是細節方面新的LCD 屏幕磁吸上蓋換成了質感更好的鋁合金材質表面外殼設計,屏幕內容也可以根據需求自定義顯示。相比之前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可以上傳更大容量的動圖或者圖片,32MB 的存儲空間給自定義顯示留下了更多可能。而且ARGB 版本自帶的磁吸風扇在使用體驗上更進一步。
新的磁吸風扇連接使用方便,只需要通過一根磁吸線材就可以實現風扇供電以及ARGB 燈光連接。
磁吸接口細節,磁力強度還是不錯的。
冷頭細節,鋁合金質感的外殼進一步提升了質感。尺寸爲89*91*101mm,緊湊的ITX 機箱需要注意安裝尺寸。冷頭一週都採用鏤空的進氣格柵設計,可以方便冷頭內風扇排出熱風。
此外在冷頭內部還增加了一顆風扇來幫助散熱,內置第八代 Asetek 水泵採用三相電機,提供更高的流量和更低噪音,強化散熱性能,搭配更大尺寸底座,爲新一代 Intel 處理器提供更高的散熱效率。
厚實的純銅散熱底座預塗導熱硅脂,方形的塗裝也更貼合散熱器的方形外觀。
出廠冷排在出廠時兩面均覆蓋有塑料保護蓋以防磕傷,這個細節相當不錯.
冷排做工質感不錯,內部採用了12條水道設計。鰭片間距適中,水頭冷管接口都做了加固設計。
既然都採用了白色的機箱以及白色的龍神 III 代,那麼內存還是請出我的老熟人來自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16GB x2了。分量十足的散熱盔甲設計,我之前上手的就是白色版本,此外還有黑色和銀色兩個配色可選。
採用特挑的ADIE 顆粒。默認時序32-45-45-108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之前測試也可以看到搭配14代的i9 也可以實現超頻到7800MHz 的表現,後續有時間也會在內存表現上繼續摸索一下。
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5 內存採用10 層PCB 板設計,具有更強的電氣性能,可以爲內存超頻提供更強的電壓、電流支持。而且冰刃系列內存還搭載了溫度傳感器,支持實時監控運行溫度,從而達到提升超頻穩定性的目的。
而且對於不擅長超頻的玩家,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還支持intel XMP 3.0 一鍵啓用預設超頻設置,大大降低玩家超頻難度。從頂部看上去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霧化導光燈條,支持多家燈光同步滿足RGB 玩家氛圍燈光設置需要。
搭配的顯卡是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80 16GB Vulcan OC 火神,RTX 4080 基於臺積電TSMC 4N 工藝設計, 9728 個 CUDA 核心, 可提供 49 Shader-TFLOPS 傳統光柵渲染能力, 304 個第四 代 Tensor Cores 爲 AI 處理和 DLSS 提供 780Tensor-TFLOPS 性能, 76 個第三代 RT Cores 具有113 RT-TFLOPS 的性能爲下一代光線追蹤技術提供動力。不錯的遊戲性能與專業Ai 生產力表現也是我選擇它的理由,這次測試的七彩虹 iGame 火神顏值也是非常出衆,而且還自帶一個LCD 屏幕也是十分有趣。
這款火神附件也是非常豐富,除了4*8Pin 轉 12VHPWR 線材之外還提供顯卡支架、螺絲刀以及額外的LCD 屏幕與智屏USB 磁吸底座。
七彩虹 iGame RTX 4080 火神尺寸還是非常粗壯的,但是並不妨礙其高顏值的設計細節。顯卡正面是三把雙滾珠軸承風扇。
作爲旗艦顯卡顯卡背板在這個時代並不會缺席,在顯卡尾部空出來的大面積散熱區域配合風扇也可以更好的將顯卡熱量帶走。
顯卡厚度也達到了3.5槽設計,顯卡側肩可以選擇磁吸RGB 信仰等或者磁吸LCD 屏幕。七彩虹在自帶LCD 屏幕這款一直做得不錯。
通過磁吸設計,可以選擇磁吸RGB 信仰燈光銘牌,或者LCD屏幕。磁吸設計即使通電時也可以更換。LCD 屏幕更可以支持自定義效果,比如可以顯示硬件實況信息,時間、日期顯示或是自定義圖片內容。
PCIe 5.0 SSD進入大家視野有兩年時間了,雖然早在Z690 時期都開始提出對PCIe 5.0 的支持,但是也就是最近才採用PCIe 5.0 SSD 進入大家視野。這次測試Intel 第14 代桌面端處理器我也是首次選擇了支持PCIe 5.0 的SSD 產品來做測試,我選擇的是希捷酷玩540 1TB 版本。這也是希捷首款消費級的PCIe 5.0 SSD 產品,包裝方面延續了之前規格設計。目前版本都是不帶散熱的版本,不知道後期是否會推出自帶散熱版本供大家選擇,畢竟PCIe 5.0 SSD 目前發熱情況還是需要一款不錯的SSD 散熱馬甲來提供支持的。
希捷酷玩540 SSD 附件與之前也都類似,提供了FireCuda 系列貼紙,產品採用雙面顆粒設計。
在包裝正面可以看到產品型號信息,以及PCIe Gen5 SSD 標識。
爲了更好導熱,我是推薦安裝的時候可以撕下SSD 外的貼紙。撕下貼紙後可以看到希捷認證的羣聯PS5026-E26 主控,來自海力士的DRAM 緩存設計。以及鎂光232層3D TLC NAND 存儲顆粒。
羣聯PS5026-E26 主控應該是目前最主流的PCIe 5.0 SSD 主控方案了,它採用TSMC 12nm 工藝設計,FCCSP 567 封裝,支持DDR4/LPDDR4 緩存設計,最大可以支持32TB 的容量。理論順序讀取速度可達14GB/s 順序寫入速度 11.8GB/s,4K隨機讀取 150萬IOPS、4K隨機寫入200萬IOPS。1TB 版本的酷玩540 壽命爲1000TBW,2TB 版本爲2000 TBW。質保都爲5年,而且希捷提供了3年內一次免費的原廠數據恢復服務,這是在其他SSD 產品中很少會見到的。
爲了搭配PCIe 5.0 SSD 測試這裏我還專門入手了自帶風扇的利民 HR-10 2280 PRO BLACK 散熱器,來幫助希捷酷玩540 日常可以更穩定的運行。實際從上面的測試也可以看到在搭配HR-10 Pro SSD 散熱後希捷酷玩 540 在讀寫測試時的溫度不過60℃,可見整體溫度控制還是十分不錯的。要知道很多PCIe 4.0 SSD 在日常做讀寫測試的時候搭配一般SSD 散熱片或者裸測的話溫度甚至會來到80℃。
這款散熱有銀色和黑色兩個版本可選,豪華的四根5mm 直徑逆重力熱管和大面積鰭片設計也讓看上去就顯得十分不一樣。雖然它體積並不大,但是整體還採用了全電鍍迴流焊工藝,做工精細。3010的小風扇可以幫助其主動散熱,重要的是它還支持PWM 調速。
使用時最好把SSD 表面貼紙截掉,讓SSD 表面主控、顆粒直接接觸導熱貼來提升散熱接觸面積。
實際安裝效果如圖,做工精緻的HR-10 Pro 堪比手辦的質感也爲主板增色不少。
電源方面是華碩 ROG Strix 雷鷹AURA系列金牌全模組電源,這還是一款原生ATX 3.0 原生支持PCIe 5.0 的750W 金牌電源。10年質保服務,售後無憂。最重要的是信仰logo 還支持ARGB 神光同步。規格方面除了我這次裝機使用的750W 之外還有850W、1000W以及1200W 三個版本可選,另外對於喜歡白色裝機風格的還有一個1000W 的雷鷹 Aura 吹雪版本可選。
附件方面,採用壓紋線設計相比普通線材更軟,更方便理線。提供了豐富的線材選擇,滿足玩家的裝機需求。
接口一覽,可能你會覺得除了支持原生16Pin PCIe 5.0 顯卡供電接口之外,8Pin 的供電接口只有三個是不是有點少? 在附件中會看到除了一根12VHPWR——12VHPWR線之外,一根電源12VHPWR口轉成雙GPU 8PIN線來實現更多的8Pin 供電需求。一樣是實現最多5個8Pin 供電輸出。
這款雷鷹AURA 電源尺寸爲180*150*86mm,採用鋁製外殼設計,內部可以看到是一款採用了雙滾珠軸承的軸流風扇,這款風扇可以更高的下壓風壓,能以更低的轉速維持低溫,實現減少噪音的作用。
支持OdB 無聲技術,可以進一步降低運行噪音。PWM 風扇可以實現在電源負載低於60%時自動停轉。
之前黑色版本的安鈦克 Performance1 FT 初星雙面側透全塔機箱就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提前自帶了四把風扇讓這款機箱天生就具備不錯的風道,特別是機箱正面預裝的三把140mm 風扇。最近這款機箱更是推出了白色版本,出色的顏值讓它在一衆海景房機箱中脫穎而出。
白色版本Performance1 FT 初星雙面側透全塔機箱,正面的進氣格柵換成了銀色。雙側透鋼化玻璃設計。
機箱前側板採用磁吸安裝設計,打開後可以看到內部三把 140mm 風扇設計。這三把風扇厚度也達到了30mm,可以幫助機箱加大進風量。
機箱內部最大支持E-ATX 主板安裝,顯卡支持 400mm尺寸顯卡安裝。安裝方面可拆卸頂蓋設計好評,拆卸後顯卡安裝、頂部一體式水冷冷排安裝都非常方便。
雙側透設計的機箱還是比較少見的,雙側透設計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機箱背面理線不理想就會容易影響美觀度。所以在側面也可以看到遮線蓋來幫助理線。
裝機效果展示:
裝機展示部分放在文章最後了,這篇內容還是爲了Intel 第14代桌面酷睿處理器測試而準備的。而且相比在開放平臺測試,這裏我選擇搭建整機進行測試所以也做了裝機效果展示。
白色的安鈦克 Performance1 FT 初星機箱整體顏值頗高,整體搭配白色的華碩 ROG 龍神 III 代一體式散熱在白色主機搭建細節上深深的拿捏了。此外這款七彩虹 RTX 4080 火神也是有限量的白色版本可選,對於追求白色主機搭建的玩家可以嘗試看看。
ROG RYUJIN III 龍神三代 360 冷頭燈效,配備一個 3.5 英寸的 LCD 顯示屏,LCD 顯示屏的分辨率是 320 x 240,屏幕幀率也從上一代的 30 幀升級到 60 幀(後期如果支持視頻格式內容播放就更好了)。
玩家可以通過華碩 ARMOURY CRATE 軟件對水冷的顯示屏進行自定義畫面設置,例如定製動畫/圖片、旋轉顯示屏屏幕等,還可以實時監控頻率、電壓、溫度、風扇轉速以及水流。
七彩虹 iGame RTX 4080 火神的顏值還是非常在線的,側面的自帶磁吸RGB信仰燈和磁吸LCD屏幕可玩性還是不錯的。
可自定義的LCD屏幕帶來了更多自定義功能,與華碩 ROG 龍神 III 代的屏幕可謂相得益彰。
搭配USB 磁吸底座更可以實現LCD 屏幕外置使用,當作桌面擺件監控主機信息效果也是極佳的。
華碩 ROG Strix 雷鷹AURA 電源的信仰Logo支持ARGB神光同步,可以通過Addressable RGB 線實現與主板的燈光同步功能。
另外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的燈光效果顏值也是十分在線的,而且支持主流廠商的神光同步下效果。
好了以上就是這樣,希望這篇關於intel 14代i9 14900K 處理器的裝機評測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