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白海景房:華碩B760M重炮手/七彩虹 4070/喬思伯TK-1裝機分享

愉快的假期和朋友見面討論說也想裝一臺電腦,酒局上的討論也從工作、孩子轉到了大學時配電腦的快樂,從當初的AMD 955開核,到後面的GTX 460、560這樣的千元顯卡時代。再到現在感嘆顯卡都來到了40系,處理器都有16核32線程了。

在推杯換盞的過程中裝機預算也從最初的5000左右愣是加到了萬元以內都能接受,機箱也從隨便選個百元機箱,起鬨到了海景房。最終就有了這次的裝機,大部分配件是網上下單的十一假期也不像是過年大部分配件都是隔天就收到了。還有一部分配件是我之前裝機留下的,這次直接都給朋友用了。

成品展示:

配置方面沒有計劃等下一代,目前13代基本就夠用。處理器選擇了13600KF +B760 主板的搭配,考慮性價比與實用性主板確定了華碩 TUF GAMING 系列的B760 重炮手D4版本,顯卡方面從最初預算的3060Ti 加到了4070 戰未來的感覺,確定了主要配置剩下的就是機箱、散熱了。朋友的上一代主機還是和我一起配的,當時還是聯力 Q25 這樣的ITX 機箱,雖然緊湊但是當初並沒有側透整體還是略沉悶一些。所以這次感覺直接安排海景房緊追時代的步伐,老男孩也年輕一把。機箱在一衆百元海景房中最後選擇了雙曲面U型玻璃設計的喬思伯 TK-1 這款,散熱選擇了還支持數顯的九州風神冰立方620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套配置組合。

具體配置可以參考下面配置單,具體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不同的硬件。

配置單:

CPU:i5-13600KF

主板:華碩 TUF GAMING B760M-PLUS WIFI D4重炮手

顯卡: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內存:宏碁掠奪者 Pallas系列32GB DDR4 3600MHz

機箱:喬思伯 TK-1 白色 海景房

電源:追風者 AMP GH金牌 850W

散熱:九州風神 冰立方620 數顯版散熱器+魔影CF120 x4

整體效果我和朋友還是都非常滿意的,都在感嘆追風者 AMP GH系列這個原裝線材,相比當年定製線手感都要好上很多,還有支持背插設計的機箱。朋友現在就靜待後續顯卡也支持免供電或者支持背插供電了,畢竟在緊湊的TK-1 機箱中顯卡走線顯得有些略隨意了。

機箱整體在軟件中挑了一個白色燈光,整體朋友還是非常滿意的。而且運行中也沒什麼噪音,這套配置相比多年前的也是鳥槍換炮了。

頂部九州風神 CF120 WH 風扇光效可玩性還是不錯的,支持5V ARGB 控制可以通過主板之間實現燈光同步。

九州風神這個AK620 數顯版散熱需要下載一個專用軟件纔可以使用這點略麻煩一些,支持顯示CPU溫度或是CPU佔用率。之前也看到有玩家DIY設計了圓形LCD 屏幕版本,期待九州風神後續也能再卷一點。

顯卡方面,根據機箱安裝尺寸選擇了雙風扇的七彩虹 iGam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不論是在顏值還是性能方面,我覺得這套配置都是非常和諧的。

這張七彩虹iGame RTX 4070 Ultra還採用單8Pin 供電設計,對於老玩家升級也沒什麼壓力。顯卡側面的卡通ULTAR 開窗設計還加入RGB 波點燈光元素,雖然不是那麼顯眼,但是細節上還是加分項。

裝機解析:

來說說裝機部分,畢竟是DIY 電腦主機。DIY 的部分還是很有意思的,首先確定了增加預算之後配置上可以在顏值部分更花些心思/預算。在確定主要硬件配置之後,還要考慮硬件兼容性的問題。畢竟如果選擇了相對緊湊的MATX 機箱,一些巨大的像是360mm一體式水冷或者三風扇顯卡大多是裝不下了的。所以在選擇配件的時候需要多關注一下硬件的兼容性問題。

比如這次敲定了配置預算之後,定了喬思伯的TK-1 機箱,就要圍繞它的硬件參數來選擇合適的硬件了,比如是選擇240mm一體式水冷還是風冷,選風冷的話就需要注意風冷的安裝尺寸不能超過165mm的最大安裝高度,不過這點上都問題不大。

整體TK-1 的兼容性我都是很滿意的,支持標準ATX 電源整體前後倉設計理線方面都省事很多。

即便你不想理線,後面板蓋上就行了。

機箱背後一覽,可以看到在機箱I/O 區域一側也都做了不少幫助散熱的圓形開孔。

機箱頂部預裝了兩把CF120 WH 風扇,安裝時注意風扇線材理線方向。

硬件開箱:

華碩 TUF GAMING B760M-PLUS WIFI D4重炮手

主板方面選擇的是B760 芯片主板,畢竟朋友也不折騰但求穩定就行。考慮到未來穩定以及性能釋放選擇了華碩 TUF GAMING B760M-PLUS WIFI D4重炮手這款明星主板,這款B760重炮手也是華碩賣的最好的主板產品之一了,給朋友選擇了D4 Wi-Fi 版本。一方面是D4 內存目前也夠用,而且價格上還要略低一點。但是性能上都夠用了,Wi-Fi版本還有藍牙,未來用起來更方便些。外觀方面相比前代變化不大,一樣提供了兩個M.2接口,不過多了一個M.2 散熱盔甲。

供電方面採用了12+1 DrMos 供電設計,可以爲13代以及未來要更新的下一代處理器提供足夠的電力支持。一體式I/O 散熱盔甲給人一種紮實不花哨的感覺,好像華碩的TUF 系列一直都走沉穩路線。

四條DDR4 內存插槽,搭配華碩的 Optimem II 技術可以優化內存信號佈線和隔離區域,提升內存頻率以及穩定性。實測下來搭配宏碁掠奪者 Pallas系列內存在超頻之後,內存的讀寫分數提升還是十分明顯的。

擴展方面提供了兩個M.2 插槽,且都支持PCIe 4.0x4 模式,可以選擇高速硬盤擴展。目前SSD 產品價格雖然略有回升,不過性價比還是都很不錯的。

兩個M.2 SSD 插槽也都有散熱盔甲,可以有效的降低溫度延長SSD 使用壽命。此外兩個M.2 接口都支持免螺絲固定設計,好評。此外主板一角還提供雷電 4/USB 4 接針可以通過購買華碩擴展卡來現實最高40Gbps 的雙向傳輸速度。

I/O 接口方面也是非常豐富,Wi-Fi 6無線網卡以及2.5G 網卡也都沒有拉下。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顯卡方面綜合了價格、顯卡尺寸以及性能需求最終選擇了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因爲追求小體積的海景房,所以一般會對顯卡尺寸有一定限制。如果像綜合性能和尺寸的話,目前最靠譜的選擇可能就是RTX 4070顯卡了。目前40系顯卡誇張的散熱尺寸影響了很多緊湊玩家的選擇,不過隨着4070、4060Ti以及4060的發佈玩家有了更多選擇,這裏我選擇了尺寸和性能最適合這套配置的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雙風扇設計,顯卡長度只有276mm 這樣兼容更多緊湊機箱。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Ultra W DUO OC 是一張4070系列中不多的DUO雙風扇顯卡,尺寸延續了七彩虹40系列iGame 白色的波譜風格設計語言。兩個100mm 雙環形風扇設計配合內部的四熱管風扇可以良好的幫助顯卡散熱。

顯卡背面採用了大量波點與大膽的字體色彩設計,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感。另外之所以選擇4070 還是因爲它還擁有5888 個CUDA 核心數量,雖然不如4070Ti ,但是至少是4060 的近乎兩倍的表現。建議有預算的用戶還是優先可以選擇4070級別以上的顯卡。

雖然是DUO 雙風扇設計,但是顯卡後面尾部依舊保留了前後通透的進氣格柵設計可以更好的幫助顯卡散熱。

側面可以看到內部大面積的鰭片設計,內部是四根6mm 熱管通過迴流焊工藝與鰭片融爲一體的設計可以實現優異的散熱表現。

顯卡一週設計還融入了不少類似漫畫元素如顯卡側肩上的漫畫風RGB 燈光元素以及顯卡尾部的iGame logo 。

接口部分依舊是熟悉的3DP1.4a+1 HDMI 2.1的組合,七彩虹當家的iGame一鍵超頻安靜也設計在I/O 擋板區域,可以實現一鍵超頻,把核心頻率從默認的2475MHz一鍵提升至2505MHz。

宏碁掠奪者 Pallas系列 32GB DDR4 3600MHz 內存:

因爲主板選擇的是D4 的板子,所以內存方面選擇了宏碁掠奪者 Pallas 系列的 D4 3600MHz 32GB 套條,現在內存價格是真的不錯。32GB 未來很久也都夠用了,雖然沒有RGB 燈光元素,但是厚實的金屬散熱馬甲還是實在的選擇。

外觀方面採用銀灰色金屬散熱馬甲,外觀用料厚實,單根內存重量更是達到了80g。喜歡RGB 燈條的玩家也可以考慮宏碁掠奪者 Vesta II 看看。

3600MHz CL18 時序設計,採用海力士顆粒設計具有一定超頻空間。

安裝方面銀色的金屬馬甲顏值還是非常不錯的。

九州風神 冰立方620 數顯版散熱器:

當年有數顯的散熱大多是高端一體式水冷才能擁有的,現在九州風神的數顯版散熱讓數顯也開始普及化。而且三百出頭的價格就有6熱管雙塔可選,我覺得顏值相比很多一體式水冷顏值更高。剩下的部分搭配九州風神的CF120 WH 風扇來增加海景房燈光,效果剛好。

磁吸頂蓋設計,頂蓋一週還設計了RGB 燈帶支持5V RGB 燈光。搭配的CF120 風扇之前也都用過,運行十分安靜且高效。

拆下頂蓋和風扇後可以看到內部的白色矩陣式鰭片組設計,在兩側內存部分也預留兼容馬甲條高度的開口,提供內存兼容性。

附件方面提供了全平臺扣具支持,滿足多平臺用戶需求。

一起還搭配了CF120 WH ARGB 風扇來提升海景房顏值。

喬思伯 TK-1 星艦艙 白色海景房

機箱方面是朋友自己選的,給了他幾個目前主流的選擇。像是沒有A柱的海景房、傳統海景房還有這次用的「魚缸式」的喬思伯TK-1 星艦艙白色海景房,朋友一眼就相中這款了。畢竟U型的雙曲面玻璃設計的機箱還是非常少見的,前後雙倉設計,也讓機箱整體尺寸僅一步縮小了不少。

黑白兩個顏色可選,這裏整體都選擇了白色。收到TK-1 之前很好奇這個雙曲面玻璃機箱的包裝,收到後發現原來機箱和彎折的雙曲面玻璃側板是分別包裝的,整體保護十分到位。收到之後可以先進行硬件安裝,稍後在安裝機箱側面版就行。

這款機箱最大的亮點就是這個雙曲面玻璃了,玻璃本身就非常脆弱,熱彎的工藝難度一定也非常高。但是正是這樣的高難度設計,也讓這款機箱顯得非常特別。機箱尺寸310*299*345mm,機箱尺寸看參數應該會感覺就是類似一個正方體,但是整體有做了很多圓角處理,使得整體機箱十分圓潤可愛。

機箱內部,目前更是支持背插主板設計,支持背插式主板安裝,走線更清爽。推薦對理線有極強需求的玩家可以嘗試看看。機箱頂部支持安裝240mm一體式水冷,也可以選擇風冷散熱器,最大支持165mm高度的風冷散熱。

背後空間,取下四顆螺絲即可看到背後的空間設計了。支持標準ATX 電源,在電源選擇上沒有過多限制。另外還可以通過支架安裝兩塊3.5寸硬盤或者一塊3.5一塊2.5寸硬盤。

另外作爲一塊價格500+的機箱,喬思伯TK-1 的用料還是非常紮實的。除了對工藝要求極高的雙彎折工藝的玻璃側透之外,機箱外層的鋁合金材質也都十分厚實,開孔部分也增加了風塵網來阻擋灰塵。

追風者 AMP GH金牌 850W

電源方面,我之前裝機沒能用上的追風者 AMP GH系列 850W 金牌電源乾脆給朋友用了。當時我因爲機箱的原因沒能用上這顆堪比手辦做工的白色 850W 金牌全模組電源,這次乾脆貢獻給朋友這套白色海景房了。

這款電源除了在原先的基礎上支持ATX 3.0 規格,原生12V HPWR 接口,單線材可以實現450W 的最大輸出功率。而且它吸引我買單的更是它在線材方面的升級,自帶蟒紋線+理線梳,原裝線材質感要比定製線來的都更好。在線材質感、柔韌度上都非常不錯。這相當於幫你省去一套價格不菲的定製線,而且這個是官方線,可靠性更高!

尺寸方面還是原先140cn長度尺寸,850W 的設計滿足 40 系顯卡的供電需求。內置的風扇支持 Hybrid Silent fan Control 技術控制以及 FDB 風扇技術。可以實現零噪音開關。

接口方面,原生ATX 3.0 規範,另外還提供了多達 6 PCIe/CPU 供電接口滿足高端顯卡、主板的供電需求。而且附件中還提供 4 根 PCI-E (6+2)Pin供電,和 2 根 CPU (4+4)Pin 供電。

基礎性能測試:

基礎性能測試方面在測試時,僅開啓XMP 以及在MCE 設置中選擇了設置了Remove All limits (90℃)選項。

測試可以看到CPU-Z 成績,13600KF 多核成績9754.6,單核 825.9 。

最新的CINEBENCH 2024 測試中,13600KF 多核成績1061pts,單核 118pts;4070顯卡得分17887pts 。

3D Mark 測試中Time Spy 分數17765,顯卡分數17892,CPU 分數 17079。Fire Strike 分數36092,顯卡分數45034,物理分數38661,綜合分數13942。

GPU-Z 查看顯卡信息如圖:

BIOS 版本1:GPU Clock 1920 MHz、 Memory 1313 MHz 、Boost 2475 MHz。TDP 200W;

BIOS 版本2:GPU Clock 1920 MHz、 Memory 1313 MHz 、Boost 2505 MHz。TDP 200W;

3DMark Port Royal 和 Speed Way 測試成績如圖:

PCMark 10 測試總分8951,常用基本功能 12008,生產力 10424,數位內容創作 15549。

V-ray 測試成績如圖,RTX 4070 顯卡 V-ray GPU CUDA 1867、V-ray GPU RTX 2487。

D4 內存超頻測試方面,我這裏也簡單嘗試了內存超頻測試。這方面華碩TUF B760M 還是提供了不錯的支持的,玩家可以自己嘗試看看。當然如果考慮長期穩定,默認開啓XMP 就好。

實測宏碁掠奪者 Pallas 系列D4 內存的超頻性能還是不錯的,慢慢摸索嘗試發現從3600MHz 可以比較輕鬆的超頻至4200MHz。最終最高超頻到4600MHz 時序 22-25-25-46 ,AIDA 64 讀寫測試成績提升也是十分明顯的,測試成績基本可以摸到D5 4800MHz 條子的尾巴了。

另外嘗試做了PerformanceTest 11.0 測試,通過測試可以看到內存得分3736 分。

遊戲測試:

遊戲測試方面,「Cyberpunk 2077」4K 分辨率下開啓光追,DLSS 開啓後平均幀數 54幀,2K 分辨率下平均幀數95幀。

「FORZA HORIZON 5」4K 分辨率測試,平均幀數 124。2K 分辨率測試,平均幀數 186。

「地平線 零之曙光」4K 分辨率測試,平均幀數 111。2K 分辨率測試,平均幀數 169。

以上就是這樣,十一假期之前還和朋友聊想說現在還在自己裝電腦,玩DIY 的是不是隻有我們這樣的80後了?歡迎各位還在玩DIY 的朋友留下你的年齡。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