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下自己的耳機發燒史

“音樂不需要思考其概念與意義,當你聽到音樂時,其意義就已經注入你的靈魂。”

Magnificat,個人最愛的古典

文學、舞蹈、繪畫、雕塑…在所有已經被人類創造出來的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或許是能讓大腦以最快速度獲得美感與興奮的那個。衆所周知,音樂發燒友是一羣有些偏執的人,爲了追求夢想中“極致的聲音”,他們不惜在各種眼花繚亂的音頻器材上耗費巨資,他們的討論中穿插着諸如“解析度”“採樣深度”“比特率”“高中低頻”之類對常人來說深奧艱澀的專業詞彙。或許你也聽說過什麼“早知道,還是原道”之類的梗,也聽說過42w天價的森海塞爾大奧耳機。可能手中拿着用各種電纜線材連接起來的播放器耳放,頭上夾着傻大黑粗的頭戴式耳機,還有一臉嚴肅的表情已經成爲了你腦海中他們的刻板印象。只是入坑入迷的程度不同,但我也確確實實曾是他們中的一員。

少年,你可曾聽說過索六萬?

2017-2022,從初中到大學,回首這五年以來的“發燒之路”,不由得感慨萬千。我接觸過各種音樂平臺,用過有線無線,也玩過平衡線播放器,後來又開始入坑實體CD…雖然大多都停留在千元檔的入門級別,但回想起來我這五年來所接觸過的,相比於同齡人,已經算得上是優越豐富。五年來,在這方面敗家掉了數萬塊,消費主義陷阱的罪惡已經初露端倪,想起來真是後悔莫及。在下面這篇文章裏,就讓我回顧一下這五年的發燒歷程。

上面的東西年輕人千萬不要碰

與音樂結緣

我不知道同齡人是什麼時候,是怎麼開始真正意義上地接觸並喜歡流行音樂的。對於我自己,最早關於流行音樂的深刻印象來自於2016年初二,一個陰雨天的體育課下課後,某個同學在黑板上的一體機上放蕾哈娜與姆爺合唱的《Love The Way You Lie》還有Kelly Clarkson的《Because Of You》。因爲成長環境的原因,我從小就是一個有些與世隔絕,身心發展有些落後於其他孩子的人。小時候陪我長大的,都是爺爺奶奶輩的什麼《讓我們蕩起雙槳》之類的“落伍”歌曲。第一次聽到歐美流行,那種流行感、旋律節奏感、青春叛逆感,對初中青春期性意識、叛逆意識覺醒的我來說如同天籟,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流行音樂的魅力。

Recovery-Eminem

但讓我開始對音樂無比癡迷,奉爲自己內心世界不可或缺一部分的,還是初三的一些經歷。這些原因在這裏還是不明說了吧,畢竟有些私人因素。總之2016年下半年初三開始到2018年初高一寒假,雖然表面一切如常,但我內心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存在主義危機,我發現我是如此的孤獨,如此的無依無靠。這時候音樂開始成爲我心靈彷彿唯一的解藥。2017年的那個初中畢業後的暑假,我靠着手裏唯一的一個蘋果EarPods,連着手裏的iPhone 6s,用QQ音樂熬過一個個孤獨的夜晚(現在聽上去是不是很中二,哈哈)。這是我第一個有着深刻情感寄託的耳機,對我來說它的意義特別重大。它給我的印象很清楚,透明的耳機盒上有幾道劃痕,用的還是3.5mm接口。雖然按照現在的標準它的音質如同白水,但那個時候它給我的聲音如同天籟。那時的我每天帶着它聽Alan Walker,《Faded》《Tired》《Alone》——我知道你們也許會噴阿蘭走路電音做的垃圾,但是他的早期作品還有人設難道不是很符合孤獨患者的氣質?除了歐美電音流行,我也喜歡林俊杰、鄧紫棋之類的華語流行(那個時候聽的還都是口水歌,不像現在我網易雲Lv.8)。

曾經的電音教主

第一次嘗試

咳咳,可能有些扯遠了,上面一段參雜了太多個人的感情因素,還是回到正題上來。2017年的12月,我賣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樂高玩具,花了758大洋在某寶上買了人生中第一個昂貴的耳機——Beats X,白色。確實,對Beats耳機音質垃圾的嘲諷一直爲音樂發燒友所津津樂道,那時候你可以在百度耳機吧中找到各種嘲諷Beats的梗圖,比如說關於森海、拜亞和Beats音效的對比圖,還有什麼“兩個B在兩耳掛,說明這個人是2B”之類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認蘋果公司的廣告和營銷做的非常不錯,Beats耳機成爲了一種流行文化現象,一種潮品;Beats的顏值還有它對蘋果系統的適配也是數一數二的。Beats X在當時可以說是與蘋果自家的AirPods一代互爲競品,各有千秋。那時Beats X的購入對我來說確實很有價值,方便了我的日常外出時emo的需要,也可以當作運動耳機來用。平心而論,經過蘋果公司的調音後,它的音質也沒有那麼不堪,體驗甚至非常好。Beats X陪了我大概兩年多的時光吧,它最後被我賣給了高中同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就是這貨的白色款

真正讓我走上發燒之路的,嚴格來說不是因爲這個Beats X,而是買了Beats X後不久,家裏人給我買的索尼A35HN播放器,意思是平時少玩點手機,對眼睛不好。(要是我媽預見到後來的我逐漸成爲一個發燒友,她纔不會異想天開給我買這個玩意兒)我記得很清楚,那個A35播放器是藍色的,16GB內部存儲空間,搭配有一條原配耳機,有降噪功能,定位是索尼的播放器系列入門產品。在2010年代也許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認不清MP3播放器是什麼東西了,手機流媒體服務的出現讓下載歌曲到本地變得沒有必要,但我不這麼認爲,現在也是。雖然我也用網易雲和QQ音樂,但是我還是寧願2元一首購買下載到本地,而不是每月8塊錢充vip——數字作品的版權如今都在大公司手裏,你充vip只代表你有使用權,只有儲存在自己硬盤裏的東西纔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A35的購入只能說聊勝於無,沒有什麼真正改善音質的地方,同時它原配的耳機也由於一次意外進水而徹底報廢,於是我腦海裏又冒出了買新耳機的念頭——

就像小島秀夫說的那樣

少年,這是一條不歸路啊。他們說的沒錯,玩Hi-Fi和玩單反、玩顯卡一樣,都是如同吸du一般的敗家愛好,根本停不下來。現在如果身邊有人想買好一點的耳機,我一定好說歹說勸ta早點滿足早日止步。

步入深坑

圖片來源於網絡,Momentum in-ear

我買的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發燒耳機是這條森海塞爾的Momentum in-ear,應該是2018上半年500軟妹幣左右購入,忘記了。森海塞爾是德國的耳機老牌子,口碑好,世界上最貴的耳機之一大奧奧菲斯就是他們家的,初入坑的燒友也多半會選擇他們家的IE80。Momentum in-ear有手機用的線控,嚴格來說不是專業的發燒耳機,只是我給連在了A35上。現在想起來,Momentum in-ear確實很好聽,很耐聽,比我那個Beats X好聽多了,就是戴久了耳朵痛(脫坑太久了,都不知道怎麼評價一條耳機的好壞了)。你們可曾聽說過剛買回來的耳機要“煲機”的玄學?就是讓新耳機長時間播放特定的音頻,來完全發揮耳機的實力。剛入坑的我也傻了吧唧的,下了一個專門的“煲機”App煲了一個晚上,後來瞭解多了,我個人也不太信“煲機”的玄學了。這條Momentum in-ear用了幾個月後借給某位可以算同是發燒友的同學A了,這位同學A的iPod shuffle高一時被班主任無情沒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我關注了百度耳機吧,對比了顏值性能之後,好說歹說讓我爸給我買了新的發燒耳機——國產Qdc家的入門產品海王星Neptune,價值1k+軟妹幣。

圖片來源於網絡,海王星Neptune

這時候的我開始有意識地關注“音質”這個充滿了個人主觀感受的概念。QQ音樂下載的MP3格式也好像滿足不了我的需求了。我開始嘗試在索尼精選App上購買音樂,一首好幾十軟妹幣呢。我關注了百度Hi-Res吧和無損音樂吧,裏面吧友無私分享的各種無損音樂資源讓我感到找到了新世界,DSD、DSF、FLAC…那時候我就有一個標準,非FLAC格式不聽。我記得很清楚,我第一次白piao吧友資源,白piao的是24Bit/192Khz的《星際穿越 原聲帶》。話說回到這條Qdc的Neptune,這是我擁有的第一條,也是最後一條動鐵耳機,我其他有過的耳機都是動圈的。相比於動圈,動鐵貌似也許好像……在一些人聲的細節方面表現要好?不太記得了。Nepture單動鐵單元,耳機腔體藍色透明,很好看,也很好推,配上我的A35顏色也很搭配…但是動鐵耳機爲什麼聽電音這麼軟綿綿的啊!我又想換耳機了。有了專業的發燒耳機了,藍牙耳機怎麼可能不跟上。於是2018年11月我的生日禮物就是一臺索尼的Wh-H900N頭戴降噪耳機,價值900左右軟妹幣。從那時開始,我的敗家程度便開始逐漸加深。

圖片來源於網絡,Wh-H900N

走火入魔

有這麼一個說法,女人很容易陷入消費主義陷阱。事實上,男人也會,並且某種程度上會比女人陷得更深。男人喜歡的耳機、顯卡、手辦、汽車、手錶、球鞋就相當於女人喜歡的香水、包包、衣服。資本最擅長的就是製造僞需求,並用消費品劃分社會層級結構,然後設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在陷入消費主義陷阱這方面,我在耳機圈體會得刻骨銘心。對我個人來說,耳機吧真的害人不淺啊。自從入了Hi-Fi耳機坑,我就關注了耳機吧,簽到到了9級。在耳機吧裏,你會越逛越中du,越會想着買新的耳機——難道你不羨慕大佬手裏的艾利和Sp2000+VE13大魔王,或者索尼金磚+64Audio Tia?那個時候,我最想要一套艾利和SR15+Campfire Audio仙女座的“退燒搭配”。吧裏每天都有人發耳機測評,或者分享使用心得,我那些諸如什麼低中高三頻、解析聲場結像、2.5 4.4平衡輸出的知識也都是耳機吧裏學來的。在這裏,還形成了獨特的耳機Hi-Fi文化——幾乎每天你可以在這裏看到新入坑的萌新問他們手裏的IE80s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對Beats音質的嘲諷;可以看到對威索尼克這個牌子的老總各種騷操作的討論…

圖片來源於貼吧,當年發燒大佬的裝備

於是我對Hi-Fi開始真正地瘋狂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就感覺當時的自己確實有些不對勁,也好奇爲什麼當時會有那麼多閒錢來去滿足自己這些如今看來奇怪的愛好。2018年中到2019年中,我漸漸地深陷於Hi-Fi的消費主義陷阱。賣掉Qdc之後,我又購入了Final E4000、森海IE40Pro、艾巴索it01s…這些都是千元檔,這個價位的入門級別Hi-Fi耳機確實是廠家競爭內卷十分嚴重的一塊領域,因爲大部分入門級別的玩家都會選擇千元檔的耳機。耳機跟上了,播放器自然也不能落下。我賣掉了手中的A35,購入了艾利和的AK70一代——2.5k軟妹幣;播放器有額外的2.5平衡接口自然也不能閒着。我又購入了Effect Audio的單晶銅鍍銀線——600軟妹幣;我還去杭州的耳機實體店裏試聽過Shure Se846、拜亞Xelento……有時候你就會發現,做Hi-Fi的廠家真的可以在各個方面給你營造你也許根本不需要的僞需求,壓榨儘可能多的消費者剩餘——耳機、播放器、線材、轉接器、電源、耳放,甚至是入耳式耳機的一對硅膠耳機套……回想起來我買的這些加起來確實已經超過了2w。我到底買這些來做什麼呢?我到底是在追尋着什麼?也許手中的播放設備越來越好,但是那個遙遠暑假的EarPods給我帶來的最初的感動卻根本找不回來了,彷彿是Hi-Fi設備在玩我,而不是我在玩它們。我躺在牀上用AK70和E4000聽歌,想象手裏攥着的是碇真嗣的DAT-DT1,但耳朵裏聽到的卻是低中高頻、解析聲場結像…可能當一些美好的東西被數學和物理精確嚴格地剖析後,它們就喪失了一些原有的朦朧美感,就好像對大多數人來說,人體標本不會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美一樣。

當年我手裏的AK70+E4000

或者簡單來說,可能我只是缺少一個聲音符合我口味的耳機罷了?2019年11月我的生日禮物是水月語Moondrop家的Kxxs,-990軟妹幣。到目前爲止,這應該是我買過的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保留到現在的入耳式Hi-Fi耳機(也許這就是二次元的魔力?)。Kxxs據測評說很適合用來聽Acg流行歌曲,但是我也拿它來聽電音。它的聲音對我個人來說十分完美,彷彿找回了那種最初讓我感動的聲音。如果說EarPods陪伴我度過了那一整個暑假,那麼Kxxs就陪我度過了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一直到現在。現在的它,經過了三年的風吹雨打,早已經失去了最初光潔明亮的鏡面,耳機腔體變得滿是劃痕,濾網和線材也已經更換了兩三次有餘。但我是不會賣掉它的,絕對不會。

Kxxs,水月姬賽高!

領悟

後來的我,好像在Hi-Fi上完全佛繫了,享受着如同《愛死機》中《齊馬藍》一樣的那種,音樂給我帶來的最初的快樂。我在海鮮市場上出掉了我的絕大多數器材,還用我的Wh-H900N交換了同學A的Wf-1000Xm3(最後也被我賣掉了);我甚至又重新購入了Beats——Beats Flex,和它的前身Beats X相差無幾的發聲單元,成爲了我現在唯一的藍牙耳機。我明白了,我喜歡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外表酷炫音質吊炸天的Hi-Fi耳機,我喜歡的只是音樂,喜歡各種流派各種類型的音樂,喜歡它們給我大腦帶來的多巴胺快感衝擊,以及給我疲憊受傷心靈帶來的慰藉與救贖感。實際上,我後來還拿賣掉耳機的錢重新購入了一臺索尼的A55播放器,但它的最終歸宿也只能是某海鮮市場。我與Hi-Fi坑唯一的聯繫,可能也只是時不時從音樂論壇上收集大佬在Mora、Qobuz、Tidal等等平臺上購買,或者是他們自己CD抓軌的高解析度音源——我的C盤有200多GB的音樂。

脫坑

但人或多或少總有些收藏癖,這是不可避免的,總要有些實體的,能握在手中的存在來寄託他們的感情。2021年底,我又入了實體CD的坑——一種比MP3播放器更加“遠古”的音樂儲存形式,原始而笨重,卻又富有情懷。如果說以0和1的形式儲存在硬盤中的數字音樂價值在於播放便捷和音質出色,那麼實體CD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音樂這種虛幻的美給實體化了,讓你能夠將那些形而上的“存在”握在手心。我爲這種獲得感和安全感而着迷,我收集了整整一箱的CD:陳綺貞、田馥甄、宇多田光、Pink Floyd、Porter Robinson…(我聽的是真的雜)我還在海鮮市場上購入了一臺產自上個世紀的索尼D-147 CD播放器。我越來越感到,收集CD纔是我真正的收集方面的愛好,而不是那些各式各樣花裏胡哨的Hi-Fi耳機(最近買的唯一一個耳機是拜亞的DT 240 Pro,大耳就是耐聽)。

《華麗的冒險》《時間的歌》

林俊杰、鄧紫棋and so on

周董的《十一月的肖邦》

尾聲

說了這麼多,也許你們中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鞋坑、CSGO皮膚坑、模型手辦坑……可能都或多或少和耳機坑一樣,是消費主義佈下的陷阱。用有些文藝青年的話來說,聽音樂是一種追求心靈慰藉與寧靜的儀式,重點是音樂本身,而不是用什麼耳機,不應該讓這一神聖的儀式受到現代商業的過多幹涉。好吧,最後稍稍感性一下:在這個日漸浮躁講求效率的時代,祝願你們都能夠找到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愛好,找到那種也許永遠也回不來的快樂,找到最初的那個單純的自己。

#盒友日常#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