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城,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四川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閬中古城“5A”景區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爲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

詩人杜甫曾在這裏寫下了“閬中天下稀”的千古絕唱。“千水成垣,天造地設”。良好的風水,讓閬中自古以來就是宗教活動和人文勝地。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這裏修行,大師袁天罡在這裏隱居。

有2300多年曆史的閬中,是一座文化寶庫,衆多而珍貴的文化遺蹟,構成了閬中旅遊資源的獨特優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燦爛生輝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閣、華光樓,氣勢雄渾的張飛廟、杜工祠、張憲祠,閬環福地的觀音寺、巴巴寺,古樸壯觀的天宮院、河樓廟、五龍廟、清代考棚等數十處人文景觀燦若星羣。

閬中山、水、城如脣齒般相襯相依,人居環境妙趣天成,堪稱典範。自戰國中期,巴國遷都閬中以來,歷代帝王都將其視爲轄治西南的重鎮,競相在此設置郡、州、府、道並苦心經營。三國時期,閬中便是聲名遠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魯王靈夔、滕王元嬰相繼鎮守閬中時,按宮苑格局大興土木、廣建殿堂,使閬中的建築格調驟然上品位、成規模,始有閬苑之稱。

此後歷代王子皇孫,朝廷命官在羈留這塊“風水寶地”期間,紛紛聘請能工巧匠,或興土木以建府第,或擇佳處以修別殿,逐漸使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街巷達61條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堪稱中國“四大古城”之首,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不可多見的一項珍貴文化遺產,專家學者譽之爲“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安徽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歙縣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爲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更是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歙縣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畢昇,明代著名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許國,清朝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等文人名士;制墨大家曹素功;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清代著名畫家和書法家汪士慎、現代國畫大師黃賓虹;近代經學大師吳承仕和經濟學家王茂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皆出於此。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築、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文學及徽戲、徽墨、歙硯、徽菜等都閃耀着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獨樹一幟。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組成部分。

 

山西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 (前827~前782年) ,明代洪武三年 (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爲止,它還較爲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

平遙現存有6座城門、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範圍。

平遙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爲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爲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爲抵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 (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

平遙城牆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千米的平遙縣城一隔爲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爲“土”字形,建築佈局則遵循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佈。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爲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爲“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係數。而院內緊湊的佈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雲南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爲7.279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 (另一個是歙縣)。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 (13世紀後期)。

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南宋寶元年 (1253年) ,木氏先祖阿宗阿良歸附元世祖忽必烈。寶二年 (1254年) ,在“大葉場”設三談管民官,其建制隸屬於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 (1276年) ,茶罕章管民官改爲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元至元十四年 (1277年) ,三跋管民官改爲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 ,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並被封爲世襲知府。明洪武十六年 (1383年) ,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

清順治十七年 (1660年) ,設麗江軍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襲知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 ,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士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爲土通判。雍正二年 (1724年) ,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羣修築城牆。

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 ,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建於古城南門橋旁。

民國二年(1912年) ,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衙內。民國三十年 (1941年) ,在麗江設雲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政府。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政府。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97年,麗江撤地建市。2003年,將大研古鎮設立爲麗江市古城區,束河古鎮也包括在其轄區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淨蓮寺、普賢寺、接風樓、十月文學館、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麗江古城徐霞客紀念館等景點。

麗江爲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