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小小的也很可愛捏!之蛇蛇篇

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一種無毒盲蛇物種,又名入耳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之一。

屬於盲蛇科,鉤盲蛇屬,目前並無亞種。

該屬包括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和白頭鉤盲蛇Ramphotyphlops albiceps兩種。

而人們經常說的鉤盲蛇,通常是單指的鉤盲蛇。 

名稱相關:

有一個名叫“花盆蛇”的綽號,該綽號源於:鉤盲蛇大多是通過植物(有植物,就有花盆)貿易,而偶然引入世界各地的。

鉤盲蛇的學名,是由印度教名詞“Brahmin”,也就是婆羅門的意思,拉丁化而來的。

也有人提議,要將該物種轉移到一個新的屬作爲:Virgotyphlops braminus 。

分佈:

可能原產於非洲和亞洲。

但如今在世界範圍內,爲了更好的控制白蟻傳播,已是很常見的引入物種。

包括澳大利亞、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在斯里蘭卡,分佈於海拔1200m左右,在危地馬拉分佈可高達1500m。

通常,鉤盲蛇棲息於城市和農業地區,固定的生息地帶主要取決於溼度及溫度。

潮溼的森林、乾燥的叢林、廢棄的建築物甚至城市花園中,都有機會可以發現它們。

相比之下,這些蛇蛇們,更喜歡生活在地下的螞蟻或白蟻巢中。但它們也存在於原木、潮溼的樹葉和石頭下。

外貌:

通常體長爲5.1~10.2cm,15cm就是“蛇中姚明”,顏色多爲炭灰色、銀灰色、淺黃米色、紫色或罕見的白化。

體小,呈圓筒狀,頭部和尾部表面上相似,因爲頭部和頸部十分不明顯。

尾巴末端有一枚很細小的尖鱗。與其他蛇不同,頭鱗與體鱗相似。

眼睛是幾乎看不見的小點點,小眼睛上覆蓋着半透明的鱗片,這些蛇幾乎完全失明。

眼睛不能形成圖像,但可以區分明暗。

生活習性:

鉤盲蛇是羣居動物,有時可能會有幾條個體一起躲在岩石或原木下。

它們在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躍,但大多是夜間活動。

是棲息於地洞的蛇種,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習性和外觀都與蚯蚓相似,因此經常被誤認爲蚯蚓。

唯一分別,就是鉤盲蛇身上遍佈微小的鱗片,以及其身體沒有分成明顯的段節。

穴居生活,大部分時間在土壤中挖洞,在有外界因素(例如人類)挖掘附近的土壤、翻動原木或岩石,或者下起傾盆大雨時,纔會被迫到地表活動。

這些蛇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度過,如果暴露在地面上,它們會迅速尋找土壤或落葉等覆蓋物,以避免光照直射。

這羣鉤盲蛇的分佈和生存情況,也直接反映了該地土壤的溼度和溫度。

鉤盲蛇是無害的,它們一般不會主動咬人。但受到威脅時,會發出難聞的氣味,劇烈蠕動或用尾刺戳刺來保護自己。如果被戳中了,會有一些輕微的刺痛感。

幼體的顏色與成體相似。

覓食方面:

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爲食,主要喫螞蟻和白蟻,以及它們的卵。

也喫其他昆蟲、蟲卵、蛹、幼蟲和蚯蚓(我喫我自己)。

上文說過↑

鉤盲蛇經常在市區及農地出沒,它們生活於地下,並居於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所以鉤盲蛇小時候喫螞蟻蛋,大了喫螞蟻。

所以,它們無疑對農作物是有益無害的蛇類,畢竟小蚯蚓能有什麼壞心思呢~

繁殖:

該物種是孤雌生殖,也是唯一已知的孤雌生殖蛇。

即所有標本均爲雌性且無性繁殖。繁殖不需要交配,成年了會自動懷孕產卵。

也稱單性生殖,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

卵生,每次產卵2~7枚,最多8枚,全部爲雌性且基因完全相同。一年可產卵兩三次,卵大小爲13mm×4mm。

鉤盲蛇的壽命大多爲1~3年,幼蛇生長速度快,不需要母親照料。

保護狀態: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爲數據缺乏。

估計是太小了...實在是不好發現。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這下不害怕蛇了吧,瞅瞅瞅瞅,多可愛~

本文爲補檔,感謝觀看。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