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抖尻遊戲的粉毛狗Doro,竟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我永遠喜歡桃樂絲

我有一個朋友,她叫Doro。

她會在我落魄時拍拍我的肩膀,帶我一起去夏日海濱旅行;會在我難過時依偎在我的胸口,唱一曲我最愛的《自娛自樂》;會在我被現實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時,從家鄉爲我帶來幾顆“哦潤吉”……當然,這並非什麼我又意淫了的幻想時間,而是又在網上重新翻紅的Doro梗。

相信常在互聯網上衝浪的各位讀者,一定對這頭粉色擬人生物並不陌生——因爲在去年早些時候,它就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各大羣聊和短視頻中,儼然成了一種新的表情包潮流。

一般來說,像Doro這種梗圖熱潮很快就會隱入塵煙,它和之前流行過的衆多表情包類似,並沒什麼特殊。但就在最近,它卻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重新迴歸了我們的視野,那就是與其相關的各種結局二創。

事情的起因,是網上流傳的一張有關Doro的火車結局圖。在這個虛構的文字世界中,不會說話的Doro爲了給你買幾個“哦潤吉”(Orange的音譯,意爲橘子)去水果店偷竊,結果當場就被老闆打成了瘸子,而一瘸一拐的Doro終究還是沒有追上你乘坐的火車。幾年之後你回到家鄉,沒有找到可愛的Doro,只見到了一副蜷縮的枯骨和勉強能辨認出模樣的“哦潤吉”。

不少人因爲這段觸人心絃的故事破防了,沒人知道火車結局是誰創造的,唯一能夠確定的是,Doro這個看起來十分快樂開朗的符號,從這一刻開始變成了悲慘遭遇的象徵。

於是,你能看到有關Doro的結局層出不窮,這些故事大多渲染着一種遺憾和錯過的情緒,其中穿插買“哦潤吉”的元素,最後以悲慘的結局來收尾。比如,沒有你的Doro舉步維艱,在垃圾桶裏翻找着最愛的“哦潤吉”,最終還是在飢寒交迫中孤獨地逝去。

再比如,吵架之後奪門而出的Doro,沒能爲你送上最後的“哦潤吉”,被飛來橫禍奪去了生命,只留下一張紙條和一地雞毛。

Doro在這些故事中被賦予了統一的個性,不再是表情包中一條無憂無慮的粉毛狗,更像是一位以讀者爲中心的懵懂少女。而這件事的有趣之處在於,不少人真的會在Doro的故事中感同身受,在無人的深夜獨自痛哭落淚。

這或許是因爲,Doro結局不是一種純粹的虛構文學,這些故事塑造了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的真實場景,Doro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對讀者有着無條件的信任和愛,而讀者卻因爲各種原因沒有回應Doro的期待,並在最終導向無法挽留的結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Doro結局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是因爲Doro的形象能夠與真實世界中某位具體的人高度重合,讀者在閱讀這些結局的過程中找到了類似“親人、戀人、摯友”等親密象徵的互聯網投射,而悲傷的結局又喚起了讀者那種對錯過的遺憾感和負罪感。

另一方面,Doro結局也暗示着網友渴望得到愛的普遍心理。在朱自清撰寫的《背影》中,橘子這一物品象徵着深沉的父愛,而在Doro結局中,“哦潤吉”則代表着Doro真摯的情感——網友們心疼的不只是Doro,更是那個渴望得到愛的自己。

當然,從Doro吧禁止發佈壞結局的這一事實中,你也能看得出來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看到這種悲劇的流行。在討論Doro結局爆火成因的帖子中,吧友的聲音主要分爲兩派:一派認爲,Doro結局是看不得別人好的陰暗小人所創造的互聯網排泄物;而另一派則推崇存在即合理,二創應該是自由不受限制的,這些結局確實觸動了相關的羣體。

隨着Doro結局的爆火,也有不少人對悲慘的Doro結局感到不滿,開始試圖修改既定的世界線,拯救處於毀滅邊緣的Doro。

除開出現的各種溫馨結局的再次創作外,還有另一種與悲劇對抗的方式,那就是解決產生悲劇的根源——只要將所有二創者全部消滅,Doro自然也就不會落得悲慘的結局。

而所有在互聯網中傳播的二創,都離不開被重新詮釋的命運,Doro結局也是如此——它在傳播中逐漸褪去了其悲劇的外殼,成了網友用來表達生活現狀,消解苦悶的梗圖類型之一。

說到這裏,可能你會好奇,Doro到底是哪裏來的?如果對這個可愛的形象進行追根溯源,會發現這早已不是它第一次火起來。它的形象來源於韓國的一位畫師的即興創作,這位畫師在《NIKKE:勝利女神》手遊中抽取桃樂絲這名角色的時候沉船了,一怒之下創造了這張萬物起源的GIF圖,而Doro的名稱就是取自角色桃樂絲英文名稱Dorothy的前四個字母。

桃樂絲本身就是一個人氣頗高的角色,而Doro這個梗圖因爲魔性洗腦的姿勢和帶着些微抽象的屬性,很快就在《NIKKE:勝利女神》的二創圈火了起來。而隨着傳播力度的擴大,不少更加抽象的二創也加入到玩梗的隊列中來,這條粉毛狗也逐漸爲圈外人所知。而Doro傳播到現在,已經和遊戲本身沒有太大的聯繫,它已經和柴郡、曼波一樣,成了一種另類的吉祥物。

舟友狂喜.JPG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Doro的知名度甚至比遊戲本身還要高。就連官方也在遊戲宣傳中和活動中加入了Doro梗圖,在今年更是宣佈即將推出Doro手辦的消息。

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將目光放長遠些,就能夠發現Doro結局的爆火併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某種互聯網趨勢發展之下的必然。

這種趨勢從最早期的“喪文化”演變而來,在當時以成功學爲主流論調的網絡環境中,年輕羣體在社會壓力等種種困難之下難以取得成功。因此,進一步滋生出的逆反心理,讓反雞湯和反內卷文學大行其道。

而在其基礎之上,這種“喪文化”很快就小步快跑進化爲對自我身份的嘲弄。網友們開始自稱爲鼠鼠人、地精或嗎嘍,這種對自我的矮化逐漸於近年來開始流行,有着同樣癥結的年輕人通過這種自嘲達成一種身份共識,這大抵源於對自我缺點抽絲剝繭後的再解構。

本質上,這是一種對生活缺乏掌控感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焦慮,而導致的。也正是這種焦慮,衍生出了前段時間大火的結局文學,在這種根源於迷惘的文學類型中,你可以看到各種專業的畢業結局,人們用想象構建出各種可能的平行宇宙,在自娛自樂中企圖窺見個體可能置身的未來。

Doro結局則是這種文學的另一種變體,結合或多或少的實際經歷,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全新爲你的可愛形象,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心理化爲具象化的二次元符號,並用強烈的悲劇手段將其摧毀,這種巨大的心理衝擊也使得觀衆產生強烈的共鳴。

順帶一提,原型桃樂絲在劇情中也挺悲慘的

但如果單單將這種趨勢定義爲“時代發展之下個人消極抵抗的悲鳴”,大抵是有失偏頗的。這是因爲我們在參與和消費悲劇的過程中,還在逐漸賦予其一種微妙的正能量,使其不至於淪爲進一步的自甘墮落和對生活的徹底絕望。

你能在很多評論區中找到類似的言論來佐證這一觀點——在反覆咀嚼Doro的悲劇之後,不要忘記世界上還有真正值得我們去愛的人,也有真正愛我們的人。

另外,即便處於困難重重的環境中,這些人依舊沒有放棄對美好的追求。

畢竟每隔一段時間,類似天上掉下一個美少女的奇妙幻想就會重新開始出現在互聯網上。而常看我們公衆號的讀者,對這種幻想文學體一定不會陌生——這正是某種通過用戲謔建構希望、用幻想消解壓力的手段。

或許,這一切在《2016年以來學界關於“喪文化”的研究述評與展望》一文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在青年羣體能夠嚴格區分喪式話語表達和喪式生活態度的前提下,“‘喪’其實具備一種反向賦能的機制,青年人相互之間的調侃、嘲笑反而會令他們真正關注到自己的問題和困境,而後有所改觀”。喪文化是“青少年對社會階層結構和自身難題的‘想象性解決’,其背後湧動着‘喪而不餒’的精神洪流”。

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人在看完這些Doro結局後,能夠和遠在故鄉的父母打上一個電話,也算是這個大糞四溢的網絡環境中少有的溫情時刻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