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回憶裏,都有一包情懷不老的方便麪。
飢餓大作時,只要能在櫃子裏翻出一包方便麪,心裏的大石便可輕輕落下。
撕開塑料碗,噼裏啪啦聲,在一餅乾麪條上擠上醬料包,注入開水,趁着水汽逃逸之前,蓋上泡麪蓋。只要三分鐘,方便麪就能釋放出霸道的香氣,使人必須對它鄭重其事。揭開蓋子時,熱騰騰的霧氣宛如溫暖的擁抱,惹人咬得紅塵筋骨斷。
而你,有多久沒喫這樣一碗方便麪了?
如今,方便麪是我們大多數人眼裏油炸的、沒有營養的食物。
但在半個多世紀前,卻是它陪着中國人,從沒有車、沒有錢的歲月,走到了如今的黃金時代。
1945年,戰敗後的日本食物嚴重緊缺。大阪街頭上,常常有飢餓的人頂着寒風在拉麪店前排起長隊。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由此萌生研發一碗用熱水沖泡即食的方便麪的念頭。
1958年,日清第一號方便麪——雞味泡麪就此誕生。麪粉配肉類,被當時的日本營養學家認爲可以強身,加上政府認證可以“特別營養食品”進行宣傳,日清泡麪從此風靡日本。
10年後,他發明了方便麪2.0版本——出前一丁,並在次年,被香港人周文軒從日本帶回香港,反響極好。
60、70年代的香港,當時的茶餐廳不準開火煮飯,只能賣三明治,方便麪的出現讓香港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周文軒於是創辦永南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本土方便麪“公仔麪”。直到現在,公仔麪和出前一丁仍被稱爲“香港茶餐廳二虎”。
1989年日清向永南提出收購邀約,從此以後,公仔麪與出前一丁同屬一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內地也正摩拳擦掌,引進日本的油炸生產線準備大幹一場。
由江老廠長帶領的上海益民食品廠,在製作出大白兔奶糖、光明冰磚等國民級食物後,也在1970年,成功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包國產方便麪——雞蛋方便麪。
後來,益民的方便麪有了自己的名字——“快樂”方便麪。一包上海人生產的美味肉蓉面,後來竟成了“太原特產”。
距上海不遠的杭州麪粉廠嗅到了商機,很快做起了方便麪,並在全杭州的供銷社鋪貨售賣。一包雙峯牌快餐面,黃色的包裝袋,上面印的好幾只大蝦,是小時候孩子對鮮味的快樂期待。
1986年,時任珠海食品廠服務站站長的熊毅武,拿下了日本引進的生產線,華豐三鮮伊麪,從此橫空出世。
華豐抓住廣東人對鮮的執着,用豬骨、海鮮、雞肉熬出營養配料包。
“食華豐,路路通”,有商業頭腦的熊毅武,還請來了“肥姐”沈殿霞代言廣告,在各大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
華豐不僅以口味俘獲了珠三角孩子,名聲也響徹全國,從此叱吒風雲二十多年。
作爲中國第一大小麥產區,河南更是方便麪大廠集中地,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方便麪第一大省”。
名噪一方的“北京”牌麻辣方便麪,掛的雖是響噹噹的“北京”名頭,卻是在漯河土生土長;
寧願餓死也不接受日資、有災必捐的白象方便麪,來自河南鄭州;
因爲賣熱乾麪、河南燴麪、蘭州拉麪而被當地人以爲是當地特產的國華方便麪,拿的也是鄭州戶口;
用實力深入“麪食大省”,承包山西孩子童年的豫竹牌方便麪,也是來自河南焦作……
小麥管夠、方便麪生產線給力,物流承包低價……
自上世紀70年,中國的“泡麪共和國”版圖上,不斷書寫着國人對溫飽生活的嚮往,也印證着國家綜合實力的飛躍。
但爲什麼到了今日,說起方便麪,很多人的記憶裏只剩統一和康師傅了呢?
這,還得從一列自內蒙開往北京的綠皮火車上,一碗方便麪說起。
80年代,30多歲的臺灣青年魏應州和他的兄弟帶着4000萬啓動資金前往大陸淘金,但食用油生意創業失敗,本金幾乎虧光。
1991年,心灰意冷的他在火車上,泡了一包從臺灣省帶的方便麪。這一泡不得了,香味直覺引來了整個車廂的人圍觀。
那時候綠皮車裏喫泡麪雖然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方便麪裏的料包都是用鹽、辣椒粉、胡椒粉和味精製作,喫起來只能說是清淡充飢。像他這碗這麼香的,還是頭一次見。
這趟旅途後,魏應州決定放棄大陸的食用油行業,轉向方便麪行業。1992年,他在天津設廠,並生產出了至今仍制霸方便麪界的紅燒牛肉麪。
而讓康師傅一“泡”而紅的,正是它的牛肉味醬包。
對於當時一個月也喫不上幾回肉的中國人來說,這個牛肉味醬包,讓其他的方便麪瞬間變得味同嚼蠟。
康師傅自帶高級配置——一次性泡麪桶和塑料叉子,也讓它瞬間秒殺了袋裝方便麪。
電視上,是康師傅鋪天蓋地的廣告。超市裏,則滿貨架都是它的身影。
讓康師傅深得人心的,還是它幾十年如一日的價格。要知道,1992年,全國月平均工資223元,到了202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月平均工資已經到了8900元左右,城鎮私營單位則約爲5233元。足足翻了39.9倍和23.5倍。
而紅燒牛肉麪,歷經30年多年,不過從1992年的1.98元,漲到了現在的2.5元,趕上電商滿減和超市打折,還能薅到1塊多的。
超強的存在感,加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價格,讓康師傅逐步超越老牌方便麪,躍升爲“中國方便麪之王”。
跟康師傅相愛相殺的另一家臺企——統一,爲了搶佔方便麪市場,又不跟康師傅泡麪正面交鋒,推出了一款小浣熊乾脆面。香香脆脆的零食口感,一張張堪稱”創世級盲盒“的水滸卡牌,也承載了獨屬於90後的童年回憶。
而在大陸,能夠跟當時的康師傅、統一方便麪抗衡的國產方便麪,是出身河北的“華夏盤龍”——華龍。
跟康師傅、統一主打高端面不一樣,華龍用低價的打入低端市場,而且賣方便麪的操作還特別接地氣——在一心惦記搞錢的地方,它給自己取名“華龍小康”;
在國際大都市,給自己取了個洋氣的名兒“六丁目”;
到了東北,它就化身“東三福”和“可勁造”,妥妥拿捏東北人民!
後來華龍改名“今麥郎”,名聲仍在江湖傳揚。
而經過一次次的“交戰”,康師傅和統一也逐漸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據2010年的數據顯示,康師傅、今麥郎、統一、白象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55.7%、11.7%、8.5%和7.4%。
2012年,憑藉老壇酸菜牛肉麪,統一的市場佔有率攀升至15.8%,超越今麥郎,位居第二。
歷經數十年,老方便麪們有的順利登頂,成爲了今天的方便麪巨頭;有的則停產、消失,成爲了回憶裏的滋味。
方便麪起起落落,但它們卻共同見證着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當小學生們咔滋咔滋喫着乾脆面,中國着用20萬箱方便麪跟蘇聯換了架蘇27戰鬥機,以一碗方便麪之力,強大我國軍事事實(俄國人一度因爲口味偏辣想要退貨,中國立馬相贈海鮮醬以示友好,這售後簡直一流!)。
“青春沒有售價,硬座直達拉薩”,當時的青年人,只要行囊裏有泡麪,就能餵飽心中的理想;
80年以後,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火車上,從此充滿了泡麪的香味;
在那個GDP增長率逐年攀高的奧運年代,“建築工地上隨處可見的方便麪碗,有如地面上高聳的起重機一樣多。”
一位康師傅經銷商曾說:“放在貨架下層的勁爽和福滿多方便麪,如果突然銷量暴增,往往代表這裏有新的建築工程開工,農民工聚集在附近。
從1958年誕生,到2012年,只用了54年時間,全球方便麪的銷售就突破了1000億包。中國大陸市場佔了440億包,那一年中國人口13.5億,平均每個中國人喫掉32.6包方便麪。
你還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那麼愛喫方便麪了?
2005年,國內營養學家提出“油炸方便麪致癌”的觀點。也是從那時開始,方便麪成了父母眼中“妖魔”般的存在。
我最深切的感受,是2013年。
那一年,外賣傳單席捲了大學宿舍樓,喫一頓外賣只要幾塊錢,比大學飯堂還要豐盛便宜,更別提喫方便麪了。
統計顯示,1993年到2011年,連續增長18年,年均增速達20%。2013年的年銷量更是創下462億包的巔峯戰績;但2013年以來,方便麪銷量卻連續3年下跌。
2017年,一篇名爲文章《方便麪之死》裏寫道:
——2007年,中國鐵路第6次提速,最高運營時速達到300公里;
——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在30年來首次下滑;
——截止2016年底,我國在線訂餐外賣市場用戶規模超過2億人。
列車提速,人們似乎少有去懷念那個嘈雜、簡陋又混雜着各種奇怪味道的綠皮火車;
藍領工人回鄉,白領向城市進軍,比起填飽肚子,他們願意花更多的錢,去享受那些不虧待自己的食物;
家用電腦的普及,曾經開遍全國的網吧消失了,裏面敲着遊戲鍵盤喫着泡麪的少年,也跟農民工一起隱沒於城市……
“即食麪”“速食麪”“快餐面”……因實用主義興起的方便麪,它的名字始終讓我記着它誕生時的宗旨:方便、快食和美味。
方便麪也因它的誠懇,成了那個飛速發展年代裏大衆的共同熱愛。
生活品質的飛躍,方便麪確實不再是時代的王,但這個時代,還是有人需要一碗2塊就能喫飽的泡麪。
直到今日,我國依然是全世界方便麪第一消費大國,2021年共計消耗了439.9億份泡麪。
每一秒鐘就有1395份泡麪被撕開,撫慰着俗世肚腸,治癒着孤獨的靈魂。
2020年,曾經被唱衰的方便麪成了疫情下的“硬通貨”,被恐慌包圍時,市民家裏放着的,身處火神、雷神醫院一線的醫生、工人們手裏捧着的,防疫救助包裏塞着的,不是那些泡麪新貴,而是“老方便麪們”。
正如泡麪“鼻祖”日清的廣告語裏所寫:“各種爆紅的東西,在時代的洪流中來了又去,但一直被愛着的東西,則永遠不變,一直在你身邊。流行,比不上一直被愛着的味道。”
只要燒上一壺熱水,倒入泡麪中等待三分鐘。揭開盒蓋,過往的所有回憶都會從這個108克的紙盒中,跟熟悉的香氣一起,瞬間復生——
那裏,有奮鬥年代裏,在玻璃間飛速喫完午飯投入工作的白領;
有擠在悶罐綠皮車裏踏上漫長旅途,用泡麪聊以慰藉的青年追夢人;
也有成千上萬遠離故土到異鄉拼搏的農民們們,“流動致富”的美好夢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