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歌到連俳——俳句的前世今生

俳句,隨着日本流行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可能是日本古典文學中最出名的詩體形式。

“五七五”和“季語”,想必盒友們都知道俳句的這兩大核心規則,甚至都能寫出一手“漢俳”,本文就不班門弄斧,而是嘗試從俳句的韻律本身說開去,仔細梳理其背後日本古典詩歌的發展脈絡。

注:只想看俳句相關的請跳轉到下面第四節哦~

閒寂古池旁

青蛙躍入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松尾芭蕉/葉渭渠譯)

松尾芭蕉的這首《蛙合》(作於1686年,又名“古池蛙躍濺水聲”)是所謂“芭蕉風”的代表性俳句作品,開創了“蛙”的季語,可能是古今俳句的標誌性作品。

但事實上,松尾芭蕉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所謂“俳諧連歌”的一部分,芭蕉本人雖以“俳聖”著稱,但她其實是個“俳諧詩人”,而不是“俳句詩人”。

那麼“俳句”和“俳諧”之間有什麼關係,又是如何演變的呢?不妨先從平安時期的漢詩說起。

① 從“樂府詩”到“漢詩”——飛鳥時代的漢詩潮流

628年推古天皇去世,聖德太子一脈(山背大兄王)與權臣蘇我蝦夷之間發生皇位繼嗣之爭。最終蘇我蝦夷一派笑到最後,敏達天皇之孫田村皇子即位,是爲舒明天皇,而聖德太子絕嗣。

舒明天皇即位第二年,就派遣犬上御田鍬擔任遣唐使,於唐太宗貞觀四年入唐。隨着與唐朝文化交流的深人,日本留唐學者與日俱增,“漢詩”這一文學體裁也進入大和宮廷,並在當時日本的貴族社會生根發芽

《懷風藻》註釋本

在這一文學氛圍下,《懷風藻》應運而生。《懷風藻》是日本現存最古的漢詩選集,以六朝的樂府五言詩爲規範,五言詩數量佔據壓倒多數(此時正值初唐,七言詩數量本就不多)。《懷風藻》是日本漢詩文學的開山之作

② 從《萬葉集》到“百人一首”——和歌的演進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第一部和歌總集,與《懷風藻》幾乎在同一時期誕生。

《萬葉集》

此前的大和民間歌謠,句數和音數都不固定,在這一時期“五言”乃至“七言”漢詩的影響下,宮廷貴族將和歌逐漸定型爲“五七言交錯”的形式。而《萬葉集》又進一步將和歌統一爲“長歌”、“短歌”以及“旋頭歌”等形式,其中“短歌”遵循“五七五七七”的音拍格式(術語稱作“五七調”),是後世和歌乃至俳句的格律基礎。此後平安時代的《古今和歌集》(又稱《古今集》)則進一步將和歌規範爲“短歌”爲主的形態。

和歌的音拍格式可簡單地表示爲(5+7)N+7(N爲任意自然數)的形式,N=1時稱爲片歌,N=2時稱爲短歌,N≧3時稱爲長歌

《古今和歌集》

和歌是日本古典文學中最早完成的一種獨立形態,《萬葉集》和《古今集》是日本和歌文學的集大成者

“尊萬貶古”風潮

明治時期的文學家正岡子規(下文會提到)曾在《再論和歌創作》一文中寫道:“紀貫之(《古今集》編者)拙劣的和歌創作,古今集卻把它毫不客氣地收集起來。”,對《古今集》“無病呻吟”的文風進行了一番痛斥。因此在近代,《古今集》的文學地位一度一落千丈,當時的日本人更願意去欣賞文風“俊朗粗獷”的《萬葉集》。

鎌倉時代,歌人藤原定家遴選從古至今100位歌人每人各一首代表作品,彙編成集,即著名的和歌集《百人一首》(今多稱作《小倉百人一首》)。

《小倉百人一首》001(天智天皇)

如第一首:

秋日田野間

庵屋初搭就

覆蓋草蓆疏

冷露溼衫袖

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麿)的下面這首《天の原》後來也被收錄於《小倉百人一首》中,堪稱日本的《靜夜思》,在日本可謂婦孺皆知。

翹首望長天

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

想又皎月圓

阿倍仲麻呂與和歌007《天の原》

不難發現,《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都是“短歌”形式,嚴格遵循“五七五七七”的音拍規則。

③ 從連歌到俳諧——俳句誕生的前夜

平安末年到鎌倉初年,一種名爲“連歌”的對歌形式在貴族之間流行起來——以古代和歌的“575”上句做引子(稱作“發句”),參與者依次對上“77”下句(稱作“脅句”),此後再以“575”上句接上(稱作“付句”),以此規律不斷連綴。安土桃山(戰國末期)時代,連歌逐漸式微。

“連歌”文化

而進入江戶時代以來,社會相對穩定,百姓識字率上升,出現了以松尾芭蕉爲代表的民間“俳諧師”。松尾芭蕉出身士族,將原本“專屬於貴族階層”的對歌文化融入了平民階層的俗世生活中,而此時的連歌常被加入一些庸俗的流行段子,因此又被稱作“俳諧之連歌”,即“滑稽可笑的對歌遊戲”,俳諧連歌(又被稱作“連俳”)因而在平民階層迅速普及。

芭蕉去世之後,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俳諧師不斷湧現。

明治時代,又是這位大文學家正岡子規曾寫道:“俳諧的發句纔是文學,連俳可不是文學”。在此之後,俳諧的發句(即“575”上句)被稱作“俳句”,被請上文學殿堂,而傳統的連俳則被“降級”爲“連句”,難登大雅之堂。至此,“俳句”這一詞才登上歷史舞臺,這也是爲什麼“俳句”的格式爲固定的“575”。

“俳句”的演進史

正岡子規

介紹一下上面這位叱吒風雲的正岡子規。

他是明治時代日本文學巨擘,於俳句、短歌、新體詩、小說、評論、隨筆等多個方面都有涉獵。1902年患結核病去世,享年34歲。

特別大河劇《坂上之雲》

在2009年被搬上熒幕的《坂上之雲》中,正岡子規就是主角之一。

《坂上之雲》中香川照之飾演的正岡子規,相傳他一直學不好英語

④ 俳句的一些語言細節

注:閱讀本節需要有一定的日語基礎。

除大家熟知的“五七五”音拍和季語外,“切字”也是俳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拍/定型

上文反覆提到的“五七調”中的“五”和“七”指的都是日語音拍,對於日語中的一些特殊音節,音拍劃分規則如下:

拗音:整體看作一個音拍

促音:促音符號(っ)本身看作一個音拍

撥音:整體看作一個音拍

長音:看作兩個音拍

季語

季語能夠反映寫作的時間或心理狀態,也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俳句的整體基調。

季語舉例

切字

在傳統的連歌中,發句最先吟出,有了發句纔能有後面的付句。因此在語義上發句需要具備一定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以便在能讓人比較自由地對出下一句的同時,又能有獨立的文學與美學價值,因而“切字”應運而生。

在傳統俳句中,可使用多達18種助動詞或助詞充當切字。但現代俳句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三種:

:位於上句句末,表示簡單的的詠歎(如100:ももしき ふるきのきばの しのぶにも|順徳天皇)

かな:位於句末,表示詠歎,並對與話者進行確認(如095:おほけなく うきよのたみに おほふかな|前大僧正慈円)

けり:位於句末:表示對過去事物的詠歎(如040:しのぶれど いろにいでにけり わがこひは|平兼盛)

“川柳”與俳句的區別

不是這個川柳。

川柳與俳句同源,都是直接起源於俳諧。與俳句不同的是,川柳繼承自付句,重點將付句與前句隔離開來進行獨立的美學鑑賞。因此,俳句中的一些特點,諸如季語和切字等,在川柳中一般都不存在。

注:“川柳”得名於江戶時代的點者柄井川柳。

“俳句”與“川柳”的由來

如上圖,“俳句”起源於俳諧連歌中的“575”發句,而除發句之外的“575”付句獨立出來就形成了“川柳”

因此換個角度來看,不講究季語和切字的“僞俳句”,其實都可以看作“川柳”(簡單版)

辭世詩中的俳句

辭世詩,又名“辭世句”、“絕命詩”,在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詩歌體裁。在日本,辭世詩的具體形式有多種,如漢詩、和歌、俳句甚至偈語等,這裏試舉幾個辭世俳句:

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的辭世詩

旅に病んで

夢は枯野を

かけ廻る

(我於羈旅中身患重疾,但我的夢想依然徘徊於荒野之中。)

葛飾北齋

北齋老師(bushi

葛飾北齋的辭世詩

人魂で

行く気散じや

夏野原

(我死後,去夏日的原野上散心吧。)

沖田總司

沖田總司(bushi

沖田總司的辭世詩

動かねば

暗にへだつや

花と水

常譯作“那些隔過黑暗的花和水”,解析可參考(【花と水】沖田總司辭世之詩【動かねば 暗にへだつや花と水】_沖田總司吧_百度貼吧

⑤ 最上川?現代流行文化中的俳句

隨着日漫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歌和俳句也在當代流行文化中煥發了新生。

歌牌

正式名稱爲“歌留多”,常被誤稱爲“花牌”,是日本人正月過年時通常會玩的一種紙牌遊戲。常見的歌留多有花札以及和印有《小倉百人一首》的百人一首歌牌。“歌牌”這一名稱一般也專指百人一首歌牌,其中“競技歌牌”是歌牌裏最爲出名的遊玩形式。

競技歌牌

遊玩時,從100張的字牌(獲取牌)中取50張洗亂並平分成各25張,兩方相對而坐並各自將歌牌分左右排成三排(三層),排好後有15分鐘的背誦時間,須背己陣及敵陣的牌位。背誦結束後比賽開始,詠唱者會先唱序歌,待序歌唱畢才唱隨機抽出的詠唱牌,玩家依聽到的和歌搶相對應的牌(和歌的下半部),己陣牌最快用完者爲贏家。

《名偵探柯南·唐紅的戀歌》歌牌周邊

最XX

“最XX”這個梗出自《搞笑漫畫日和》以及《日常》,主人公寫俳句時因想不出季語而索性直接使用“最上川”作爲季語。

松尾芭蕉原作中的“最上川”

注:“最上川”本身也並不是季語。

當代川柳

由於川柳韻律格式的開放性,川柳在當代日本社會也爆發出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從所謂的“打工人川柳”、“銀髮川柳”到“JK川柳”到“肥宅川柳”,人們藉助“川柳”這一文學載體,盡情吐槽着身邊的一切。

每年5月,日本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都會揭曉“打工人川柳”(簡稱サラ川)評選結果,由於2024年結果未出,先來看看2023年的評選結果:

2023年“打工人川柳”評選結果

日語水平有限,嘗試翻譯一下前三名,如有錯漏請在評論區指正。

第一位:啥也沒長進 / 除了稅金和贅肉 / 已累覺不愛(Mifa·30代)

第二位:物價比天高 / 不願逛街也不買 / 商店懶得去(貓媽媽·60代)

第三位:不用戴口罩 / 認識兩年的同事 / 才知長啥樣(咖喱飯·40代)

⑥ 回到遊戲——《對馬島之魂》中的俳句其實是“和歌”

上面較爲詳細地介紹了俳句的發展脈絡,那麼不難發現,在《對馬島之魂》所在的鎌倉時代,“俳句”,甚至它的前身“俳諧”都還是不存在的。

該作的日文版本較好地處理了這一“史實錯誤”,將原文的“Haiku(俳句)”改爲了“和歌”。

遊戲裏的第一段和歌——日吉之歌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是傳統的“短歌”格式,遵循“五七五七七”的音拍格式。


————完————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