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加速推進一項能源領域的超級工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造一座規模遠超三峽大壩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站。這一被命名爲“太空三峽”的項目,計劃於2028年完成在軌組裝,2035年實現商業化供電,其年發電量預計將達三峽大壩的15倍以上,甚至可滿足人類十萬年的能源需求。
該工程的核心技術包括模塊化太空建造、高效微波無線傳能和超材料光伏技術。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段寶巖院士團隊的研究,我國已成功研發微波無線傳能系統,其地面驗證能量轉化效率達65%,遠超美國NASA同類實驗的23%。此外,重慶璧山實驗基地研發的砷化鎵-鈣鈦礦疊層電池,在太空環境中光電轉化效率達42%,發電量爲地面產品的8倍。
爲解決萬噸級結構的太空組裝難題,我國借鑑天宮空間站經驗,將電站分解爲2.5萬塊標準化組件,通過可重複使用的長征九號火箭分批運送,成本較傳統方案降低80%。
優勢
無間斷供電:位於3.6萬公里地球同步軌道的電站,可24小時接收太陽輻射,年發電時間達8760小時(地面電站僅約2000小時)。
清潔高效:太空太陽能輻射強度爲地表的10倍,且傳輸過程零碳排放。
全球能源調配:通過微波或激光技術,電能可精準傳輸至地面接收站,功率密度僅相當於正午陽光的1/5,安全性已通過民航電磁兼容性測試。
-
我國已在超重型火箭、空間機器人等18項關鍵技術中佔據全球37%的專利量。若按計劃於2035年實現商業化運營,全球光伏電價或降至0.2人民幣/千瓦時,推動電解制氫、數據中心等高耗能產業變革。
-
儘管工程面臨太空垃圾管理、軌道資源協調等挑戰,我國已通過“逐日工程”完成全鏈路地面驗證,並計劃分三階段推進:2028年建成兆瓦級驗證系統,2035年實現10萬千瓦級供電,2050年擴展至吉瓦級。我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表示:“當第一縷太空能量抵達地球時,人類將真正突破化石能源桎梏,擁抱星辰大海。”
這一工程不僅是能源技術的飛躍,更可能成爲“戴森球”理論的實踐起點:通過包裹恆星獲取近乎無限的能源,爲人類文明開啓全新的可能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