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買不到原價顯卡?

本文翻譯自Techspot的《The State of the GPU: All Fake MSRPs?》

嗯……此時的GPU市場確實一片混亂。人們真正想購買的顯卡缺貨,當有貨時價格又被大幅抬高,同時還有許多人指責建議零售價(MSRP)虛標。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爲什麼顯卡價格如此之高?RTX 50系列和Radeon RX 9000系列顯卡的建議零售價是否真的無效?目前的情況如何?這正是我們這篇關於GPU漲價的文章中要探討的問題。

快速回顧一下當前市場的現狀:2025年至今,已經發布了六款新顯卡——四款來自英偉達,兩款來自AMD。

Nvidia的新RTX 50系列顯卡發佈時的官方建議零售價從55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但在發佈後,這些顯卡極爲稀缺,通常根本無法以建議零售價買到,實際價格普遍比建議零售價高出至少20%,甚至在這樣的高價下仍然售罄。

AMD發佈了兩款新的Radeon顯卡,價格分別爲550美元和600美元。儘管它們的供應量比Nvidia的更充足,但以建議零售價銷售的型號仍然有限。高端AIB版本的平均價格則顯著更高。一些零售商甚至在補貨時——或者更糟糕的是,在發佈當天——抬高了價格,進一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我們首先要探討的是,爲什麼價格和供應情況如此糟糕,或者至少基於與供應鏈中各方人士的對話提供一些見解。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涉及許多因素,但我們會盡力將這些信息拼湊在一起。

發佈前的情況

影響整個GPU市場的第一個因素是上一代顯卡的提前停產。AMD和英偉達最初都計劃更早發佈新款顯卡。截至2024年年中,RTX 50系列預計在2024年11月左右發佈,而RDNA 4則定於2025年1月發佈。然而,這兩款顯卡的發佈時間都被推遲了——英偉達推遲到1月,AMD推遲到3月。

在發佈時間被推遲時,清理現有庫存的工作已經啓動,以爲原定的發佈時間做準備。2024年末,有報道稱GeForce 40系列顯卡在11月和12月左右被停產並開始清理庫存——這一時間安排與預期的新顯卡發佈時間相吻合。AMD的情況也類似。

隨着發佈時間推遲,這一過程耗盡了市場上的GPU供應。在隨後的幾個月裏,想要購買特定價位顯卡(尤其是中端及以上型號)的消費者幾乎沒有什麼選擇。當新款顯卡最終發佈時,這種情況創造了一種稀缺感,加劇了消費者的“害怕錯失”(FOMO)心理,並進一步推高了需求。雖然這種稀缺性不一定是人爲設計的,但很大程度上是時機不佳的結果。

AMD顯卡的返利是如何進行的?

AMD RDNA 4發佈後的價格並不理想,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根據我們的瞭解,板卡合作伙伴在2024年末開始生產Radeon RX 9070 XT和RX 9070,爲原定於1月的發佈做準備,並將顯卡銷售給囤積在倉庫中的零售商。無論是從AMD購買GPU芯片的AIB廠商,還是從AIB廠商購買成品的零售商,都是以早期目標價格爲基礎進行交易的。雖然付款結構各不相同,但資金的交換是基於某個預期價格點的。

這一系統的運作方式通常是將早期目標價格設定在AMD預期建議零售價(MSRP)範圍的上限。如果最終公佈的價格低於AIB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預期,AMD會向供應鏈提供返利。

這些返利有不同的形式,但最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向零售商報銷。零售商最初以較高的價格囤積顯卡,然後AMD返還差價,使得顯卡能夠以公佈的建議零售價出售。這些返利通常附帶一定條件——例如,只有在售出一定比例的庫存時才能獲得全額返利——從而激勵零售商推廣這些型號。一些零售商以營銷發展基金(MDF)的形式獲得這些返利,但目標是一致的:確保顯卡能夠以公佈的價格銷售。

另一種返利方式涉及直接補償AIB(Add-in-Board合作伙伴)。如果AIB最初以較高價格從AMD購買了GPU芯片,那麼他們會收到返利,這樣當他們將顯卡賣給零售商時,這些型號可以達到廣告宣傳的建議零售價(MSRP),而AIB不會虧損。然而,AMD似乎更傾向於向零售商提供返利,因爲這種方法能帶來額外的營銷效益,而這些效益可能無法通過直接返利給AIB獲得。

隨着RDNA 4的發佈,顯卡的早期目標價格相當高。雖然沒有確切數字,但與我們交談過的零售商預計Radeon 9070 XT的定價約爲700美元。爲了以600美元的MSRP實際銷售這些顯卡,AMD需要爲每張卡提供大約100美元的返利。這一過程在幕後相當標準——零售商報告其庫存水平,AMD則相應地發放一筆返利。

我們所聽到的關於RDNA 4定價波動的主要原因——以及爲什麼某些地區的價格明顯比其他地區更糟糕——據稱是AMD在選擇返利時表現得有所偏好。以下是一個基於假設數字的例子,說明這種情況可能如何運作:

假設某品牌推出了9070 XT的三種變體:一款瞄準MSRP的基礎卡,一款中端型號,以及一款高端超頻型號。這些卡在1月以早期的目標價格(比如700美元)賣給了零售商。這意味着基礎卡價格爲700美元,中端型號爲750美元,高端型號爲800美元——旗艦卡通常會有14%的溢價。

然後AMD宣佈官方價格實際上是600美元。爲了達到MSRP並保持所有型號的合理定價,AMD需要對每張卡提供100美元的返利。這將使基礎卡降至600美元,中端型號降至650美元,高端型號降至700美元。理想情況下,系統應該這樣運作。然而,如果AMD有選擇性且僅對基礎型號進行返利,基礎卡會降至600美元,而中端卡仍爲750美元,高端卡仍爲800美元。由於那些更高端的型號沒有收到返利,零售商——他們在數月前以原價購買並囤積了這些卡——只能以更高的成本銷售它們。

事實上,這正是已經發生的情況。

這就是你可能在發佈當天看到基礎型號和其他變體價格飆升的主要原因。一旦零售商售出了足夠數量的顯卡,以匹配他們從AMD獲得的返利額度,他們就不得不提高價格以避免虧本銷售。

這也可能是某些零售商在訂單生成後取消了訂單的原因——因爲他們進一步明確了返利金額(通常在發佈前是不確定的),無法在原價下完成訂單。

這種情況讓零售商和AIB都感到沮喪。零售商對返利金額以及每批貨中哪些顯卡能夠獲得返利的不確定性感到不滿。AIB則感到沮喪,因爲他們已經生產並將顯卡銷售給零售商,期望AMD能夠提供適當水平的返利。由於AMD沒有直接對AIB購買的GPU芯片提供返利,AIB無法自行降低價格。

當然,這只是部分解釋。當發佈時需求高漲時,各方利益相關者更傾向於抬高價格以最大化利潤,而不是以合理的價格銷售。這種行爲可能出現在供應鏈的各個層面——零售商、分銷商和AIB——並且其程度因公司、零售商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因此,儘管我們從多方渠道瞭解到了一些情況,但這並不排除可能存在有問題的定價策略。一些實體可能已經預先提價以抵消預期的返利,以高需求爲藉口抬高價格,或者迫使零售商接受不利的捆綁銷售協議,諸如此類。選擇性返利在發佈時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將是未來高價的唯一原因。

爲何如今價格依舊糟糕?

那麼,發售後是什麼情況呢?爲什麼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目前正處於一個不確定的時期,現在就說RDNA 4的建議零售價是虛標還爲時過早。這背後有多個原因,主要在於,首批上市的顯卡進入零售商的渠道是按照我們剛纔描述的系統提前安排好的。

顯卡的物流需要時間。由於最初一波的返利補貼已經用完,當這些提前安排的顯卡到貨時,零售商無法以建議零售價出售,因爲這些顯卡並不是以建議零售價採購的。它們可能會獲得返利,但能否獲得返利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大多數零售商不會以建議零售價出售這些顯卡。

這就是爲什麼,現在查看新蛋網(譯註:國外電腦硬件銷售網站),會看到撼訊遊蕩者等基礎款9070 XT型號標價700美元,而非600美元的建議零售價,華擎鋼鐵傳奇則爲670美元。標價上漲是因爲這些價格反映了以更高成本採購的顯卡到貨的情況。

另一個原因是AMD在臨近發售時才公佈價格——僅提前了一週——而最終價格與最初預期有顯著差異。你可能已經注意到AMD發佈視頻中的價格部分有配音處理,這表明AMD在揭曉前幾天仍在敲定價格。如果價格差異只有20到50美元,這種調整對物流產生的連鎖反應會更快。在這種情況下,返利的幅度會更小,影響也會更小。

另請參閱:AMD稱Radeon 9070和9070 XT的需求“空前”,並表示將優先以建議零售價補貨。

AMD的RDNA 4可能有兩種走向……我們希望看到的是,AMD已經在以能讓建議零售價保持在600美元的價格向AIB合作伙伴銷售顯卡。一旦這些顯卡運抵零售商,它們就能以建議零售價出售,而無需額外返利。在顯卡發售到這批到貨的這段時間裏,價格可能不太理想,但會在一到兩個月內趨於穩定。

糟糕的情況是,如果幾乎沒有任何降低價格的努力。例如,如果AMD不以支持建議零售價的價格向AIB合作伙伴銷售顯卡,而是繼續依賴選擇性返利,那麼建議零售價的供貨將仍然有限。或者,如果AIB合作伙伴和零售商以較低價格獲得顯卡,但由於需求旺盛而選擇加價。在這些情況下,有理由認爲建議零售價是虛標。

現階段可能走向任意一種情況。我們接觸到的業內人士也不清楚未來的供貨會不會有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只知道目前到達的顯卡價格高於建議零售價(MSRP)。的確,AMD本可以採取更多措施,以確保顯卡在發售時及之後幾周內的定價更合理。不過,如果價格能在一兩個月內回落到建議零售價,那麼這次的情況與其他顯卡發售時初期供不應求的局面並無太大區別——這意味着並不一定表明建議零售價是虛標。

關於這一點,AMD的官方聲明表示,建議零售價的產品將在發售期過後繼續供貨,並稱他們正在努力維持這一價格。來自Frank Azor的聲明寫道:“‘549/599美元的建議零售價僅爲發售期價格’的說法並不準確。基於我們與AIB合作伙伴的努力,我們預計將有多家供應商以549/599美元(不含關稅/稅)的價格提供顯卡,更多供貨正在路上。與此同時,AIB合作伙伴也會有更高價位的不同高端配置,這些產品也將繼續供應。”

這一說法是否屬實,還需拭目以待。

N卡那邊是什麼情況?

N卡這邊的情況與A卡完全不同。與零售商在官方定價公佈前大量囤積顯卡的發佈方式不同,英偉達在GeForce 50系列發佈之前很久就提前透露了相關信息,公佈了所有型號的定價,甚至在發佈前一週就允許RTX 5090的評測解禁——然而,市場供應的顯卡數量卻遠遠不夠。

目前很難準確判斷顯卡的供應和價格情況,但零售商的反饋是一致的:供應嚴重不足(別忘了,英偉達現在從AI業務中賺取了大量利潤)。這與其官方聲明相矛盾,英偉達聲稱供應充足,並且他們已經發貨了大量顯卡——只是需求異常高。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我們的看法是,英偉達的聲明具有誤導性。

他們聲稱,在50系列發佈後的最初幾周內,其發貨量是40系列同期的兩倍。但這裏的統計有一個明顯的漏洞:在40系列發佈時,英偉達於2022年10月推出了RTX 4090,一個月後發佈了RTX 4080,而RTX 4070 Ti的發佈則推遲到了2023年1月,幾乎晚了三個月。相比之下,50系列在五週內發佈了四款型號。

因此,當我們對比RTX 40系列和50系列發佈後的最初4-5周的銷售情況時,RTX 40系列僅包括RTX 4090,以及大約一週後加入的RTX 4080。而RTX 50系列則涵蓋了RTX 5090、5080、5070 Ti和5070四款型號——英偉達聲稱這四款型號的總髮貨量是RTX 4090的兩倍。但這真的值得稱道嗎?

零售商——至少是澳大利亞的——告訴我們,與RTX 40系列的發佈相比,他們收到的50系列顯卡數量明顯更少,尤其是RTX 5090與RTX 4090的對比。供應量最多的型號是RTX 5080,其供應情況與RTX 4080 Super相近,但其他型號的供應量則遠不及40系列的發佈水平。雖然50系列的總髮貨量可能超過了RTX 4090單獨的發貨量,但這種比較顯然不夠公平。

零售商還報告稱,即便是那些預計反響並不特別突出的型號,需求也高於預期,這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短缺問題。部分需求可能源於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情況——在50系列發佈前的幾個月,許多玩家甚至無法購買到上一代的顯卡。還有一些玩家可能跳過了40系列,一直在等待50系列的到來,以便進行升級。

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認爲,供應量遠遠不足,即使對於一款發佈後需求量不高的顯卡來說也是如此。

其他潛在的(可能是更關鍵的)因素

確實,在半導體供應鏈方面存在一些因素,可能解釋了顯卡發貨量不足的原因。其中包括英偉達優先將臺積電(TSMC)4N工藝的晶圓用於利潤更高的服務器和工作站產品,以及GDDR7內存的供應限制。此外,除了ROP數量缺失的問題外,還有傳言稱RTX 5070在生產方面遇到了困難。

然而,我們目前尚無法確認RTX 5070的初始供應是否直接受到生產問題的影響。至少,英偉達官方的RTX 5070公版要到本月晚些時候才能上市,這一情況着實令人感到疑惑。

特別是對於GeForce RTX 5070 Ti,供應量低可能與它配套的芯片有關。它採用了與RTX 5080相同的GB203芯片,並配備了相同的16GB顯存,基於目前已經成熟的臺積電工藝節點,良品率較高。因此,製造RTX 5070 Ti的成本可能與RTX 5080相差無幾,而且也不太可能有大量缺陷芯片被用於製造更低端的顯卡。

如果英偉達正在等待缺陷芯片,那麼供應將會變得有限,這將令他們優先生產5080而非5070 Ti。我們被告知,5080的供應量遠大於5070 Ti。此外,如果5070 Ti的生產成本與1000美元的5080幾乎相同,那麼以750美元的官方建議零售價出售5070 Ti幾乎沒有什麼動力。

在更爲隱祕的一面,有傳言稱英偉達的GPU通過新加坡直接賣給出口商,可能通過新加坡運往中國——這有時被稱爲“新加坡漏洞”。最近,有三名男子因非法將英偉達的人工智能GPU轉移到中國而在新加坡被指控欺詐,儘管該案件涉及的是服務器級硬件而非遊戲GPU。然而,像RTX 5090這樣的Blackwell顯卡也可以有效運用於AI用途中,且有一些傳聞稱5090的供應正在從遊戲市場轉向AI公司。

我們並不是在暗示英偉達本身參與其中,而是供應鏈中的某些參與者可能在利用這一情況。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什麼RTX 5090如此難以找到,以及爲什麼價格仍然如此虛高。據稱,出口商願意以遠高於標價的價格購買5090,這推高了遊戲市場的價格並減少了供應。然而,這不會影響缺乏AI需求的中低端顯卡的供應。

這些因素主要解釋了供應問題,但它們並沒有完全說明極端定價的原因。我們沒有任何具體證據來解釋爲什麼在供應到位時,價格仍然過高。我們最好的猜測是,這只是由於供應不足而導致的黃牛行爲,英偉達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阻止這種情況。AIB知道供應有限,因此他們將定製型號定價遠高於官方建議零售價,而英偉達也沒有鼓勵生產低端型號。大多數補貨都是昂貴的頂級型號,特別是最高端的Blackwell GPU。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國家,英偉達強制要求AIB以特定價格銷售產品是違法的。英偉達可以設定公版顯卡的價格,但他們不能要求AIB以官方建議零售價銷售其定製型號。然而,這並不意味着英偉達無能爲力——他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鼓勵MSRP定價,例如調整未能滿足基礎定價的AIB的GPU配額,以實際允許MSRP定價的成本出售GPU,或者生產更多的公版顯卡來錨定價格。然而,英偉達似乎對此並不特別感興趣。當然,這裏存在一個微妙的平衡——生產過多的公版顯卡可能會讓承擔大部分GPU生產的AIB合作伙伴感到不滿。

當前定價情況中最令人懷疑且難以解釋的方面之一是,從基礎型號到下一級別型號的價格大幅躍升。以RTX 5070 Ti爲例,基礎型號標價爲750美元,但下一款中端OC型號的價格則高達900美元。RTX 5080的價格從1000美元躍升至1200美元甚至1300美元。而RTX 5090的價格則迅速攀升至2600美元,且基本上無法購得。這些現象不能像AMD產品那樣歸因於選擇性折扣,因爲英偉達在顯卡發貨給零售商之前就宣佈了價格——這意味着營銷中的價格應反映零售商和AIB爲GPU支付的成本。

英偉達是否在控制供應以儘可能長時間地保持高價?這當然是一種可能的解釋。對於高端型號5080和5090來說,這種做法或許有道理,但對於面臨AMD真實競爭的RTX 5070 Ti而言,人爲抬高價格可能會適得其反。

在這些極端價格上漲中,唯一的例外是RTX 5070。其基礎MSRP型號的價格從550美元小幅上漲到下一級的600美元左右——例如,從技嘉風魔升級到技嘉獵鷹。

目前很明顯,RTX 5080和RTX 5090的MSRP是虛標的——你根本無法以1000美元和2000美元的價格買到這些GPU。大多數發貨給零售商的都是高端型號,數量有限且價格虛高。例如,在PC Case Gear最近的RTX 5080補貨中,最便宜的型號是華碩Prime,價格爲2600澳元——比MSRP高出29%,相當於1500美元。其餘型號則更加昂貴的高端版本。

RTX 5070 Ti現在基本上也達到了這一點。在發佈僅三週後,供應已經非常有限,其MSRP實際上已經毫無意義。至於RTX 5070,情況仍然處於觀望階段,不過在澳大利亞,至少有一款MSRP型號可以預購,預計交貨時間爲下週——這比其他50系列顯卡的任何消息都更有希望。

市場的狀態

總的來說,當前的顯卡市場情況相當混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舊型號顯卡的過早停產、新一代顯卡的延遲發佈、RTX 50系列供應不足導致黃牛搶購、Radeon顯卡的返利問題、AI技術對GPU的旺盛需求、暗地裏的出口行爲,甚至關稅的影響都讓市場雪上加霜。

現在想以合理價格購買一塊顯卡極其困難,我們強烈建議各位消費者等待更好的購買時機,而不要在高價時出手。

那麼,情況是否會有所好轉呢?有理由相信會的。市場競爭正在加劇,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場,隨着供應的穩定,最終會導致價格調整。AMD有充分的理由繼續大量推出Radeon 9070 XT,如果這一局面形成,Radeon 9070 XT的價格將難以維持在較高水平。

反過來,這也會讓英偉達及其合作伙伴更難爲售價900美元的5070 Ti找到合理的定價依據,甚至可能會被迫放棄這一市場(這顯然對AMD有利)。高端GPU市場的混亂狀況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但對於那些新近推出的產品來說,我們仍處於早期階段。

如果我們在一兩個月後回顧,發現價格依然高得離譜,那將是一個重大的警示信號。對此,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繼續關注顯卡市場,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繼續對相關公司喊話問責。

此外,TechSpot即將在下週發佈GPU的每幀成本價值比較,分析多個地區的實際售價與遊戲性能之間的關係,這將爲玩家揭示目前哪款GPU最具性價比。我們還有一些更好的跟蹤實際售價趨勢的想法,並將在全年內不斷更新數據。敬請期待!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