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形翼鉗形腿完全體鎮樓,文末有種子
第一部分:開篇引入 — 從爭議到實踐
1. 社區之謎:一場持續兩年的星際懸案
在無人深空中文社區的深夜討論中,總有一個問題像幽靈般縈繞不散 ——“完全體攔截機是否真實存在?”
有人堅信這是程序生成的 “薛定諤陷阱”:“遊戲里根本沒有完全體!我找了一萬多個,部件完整的全都是滅噴!”
有人翻出兩年前的考古帖:“外網大佬算過概率,1 億個星系纔出一個,找到的人都是 PS 截圖!”
但也總有幸運兒在貼吧曬出截圖:“我只刷了 1000 多個星系,座標奉上!”
這些矛盾的結論,讓攔截機獵人們陷入兩難:
是相信玄學般的 “運氣論”,繼續在星海中碰運氣?
還是接受 “不存在論”,放棄這場沒有終點的追逐?
又或者,真相藏在數學與代碼的夾縫中?
2. 研究動機:從樂土到攔截機的科學遠征
去年完成《關於樂土你想知道的一切》後,我意識到一個殘酷事實:無人深空的浪漫,本質上是一套嚴密的概率方程。
當看到無數玩家因完全體攔截機的爭議浪費時間甚至棄遊時,我決定啓動一項 “不可能任務”:
用逆向工程破解遊戲文件,hook內存中的飛船部件
構建自動化種子掃描工具,製作攔截機數據庫
以 524 萬個種子爲樣本,暴力驗證所有猜想
這場持續四個月的孤艦遠征,最終揭開了三個真相:
完全體攔截機確實存在—— 我的數據庫裏有 487 個完全體樣本
概率並非遙不可及—— 最容易出的槍翼型實際概率約五萬分之一
宇宙最殘酷的玩笑—— 24%完全體可能已經被你隨手丟棄
第二部分:核心定義 — 什麼是完全體?
要理解完全體的本質,必須先理解遊戲代碼的生成邏輯。通過逆向工程提取的部件庫顯示,攔截機構造大體上遵循「三段式模塊化」原則:
主體框架
上翼系統
下翼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上下翼存在組合限制機制,由此形成四大基礎構型:
橫噴(Wings V)
豎噴(Wings H)
大X翼(Wings B,Carriage B)
固定翼(Wings B,Carriage A)
下面分別介紹完全體攔截機主體系統和上下翼系統判別方法。
1.主體框架:各類型通用結構
完整部件的主體部分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完全體攔截機主體部分判別方法
必要且唯一部件(藍色標註)
必要但可替換部件(綠色標註)
主體部分可替換部件分析
*頭眼結構有效變體數推導
當頭部類型擴展至 Pit B(寬頭)與 Pit C(窄頭)時:
寬頭無眼概率:1/12 → 有效係數 11/12
窄頭無眼概率:1/11 → 有效係數 10/11
有效變體數公式:1(生化頭)+11/12(寬頭)+10/11(窄頭)≈2.826
2.上下翼部分:各類型特色結構
四種類型的完全體上下翼結構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必要且唯一部件(藍色標註)
必要但可替換部件(綠色標註)
可替換部分:各種邊緣小翼和麪包車側壁,通常有三種顏色類型,白色,黑色以及攔截機自定義色
另外,我總結了完全體獵人的三大易錯點:
1.豎噴M翼和槍翼混合拼接
不會生成尾噴,容易誤認成缺尾噴的豎噴M翼
2.槍翼上翼和豎噴下翼拼接
不會生成天線,易錯過
3.半面包車悖論
由固定翼(Carriage A)生成的完全體“半面包車”與由大X翼(Carriage B)生成缺上下前翼的“半面包車”在遊戲中無法區分,可以通過定製網站分析攔截機種子獲得部件的方式判斷
第三部分:雙重驗證 — 理論與實踐的閉環
1. 理論分析:從代碼到公式的精確拆解
關於生成概率的理論概率,其實我們可以參考外網Mjstral大佬的定製網站。讓我們以部件最少的完全體「槍翼型完全體」爲例,揭開概率計算的黑箱:
通過定製網站選擇全部必須部件後,系統顯示概率爲1/23,224,320,即2322萬分之一,看上去是即使是最簡單的槍翼完全體,也是遙不可及的任務......嗎?
定製網站中選擇出一種槍翼完全體
當然不是,別忘了,根據第二部分的介紹,攔截機有很多配件相互替換仍然可以稱得上是完全體,還是以上圖的完全體槍翼爲例,推導實際完全體概率爲:
定製網站給出的概率 (1/23,224,320)
× 裙翼種類和顏色 (×8)
× 襟翼顏色 (×2)
× 牙類變體 (×5)
× 全包/半包固定翼 (×2)
× 去掉無眼的頭眼結構有效變體數 (×2.826)
≈ 1/51,367
即平均5萬個攔截機中有一個完全體槍翼攔截機,而遠非 2322 萬的天文數字。
2. 實踐驗證:524 萬顆種子的暴力驗證
大數定律:
當實驗次數足夠多時,事件發生的頻率將接近其概率。
當理論模型建立後,我們需要用足夠巨大的數據量來檢驗其可靠性。在花費四個月掃描 了5242880 個攔截機種子後,數據庫最終捕獲了109 個嚴格定義的槍翼完全體。
數據對比表
僅考慮嚴格定義的槍翼完全體時,109 次成功事件與理論預測的 102 次(5242880/51367)僅有 7 次偏差。這種程度的波動完全符合統計學預期。
當允許其他6種滅噴引擎變體時,716 次成功事件與理論預測的 714.5 次(5242880/7338)僅差 1.5 次。這種近乎完美的吻合,同時也證明了部件生成算法完全獨立,無隱藏互斥機制。
第四部分:最終結論 — 數學詛咒與星際奇蹟
通過前三章的理論推演與524萬次實驗驗證,我們得以穿透程序隨機生成的迷霧,揭曉完全體攔截機的終極真相,得到下圖:
攔截機完全體概率大全
圖中所有的完全體攔截機都來自於攔截機種子庫,所有的數據都進行了類似第三章的理論和實踐數據的雙重驗證。
現在,我想可以對這場持續兩年的星系懸案做一個最終總結了:
當採用最寬泛的完全體判定標準時(包含所有可接受的部件替換變體),平均每11,693個攔截機中存在1個完全體
其中11.4%的是槍翼和豎噴的拼接體,12.7%的是遊戲中無法區分的半面包車(半面包車底座/固定翼底座)。
若以完美主義者的標準排除上述爭議案例,完全體的概率將降至1/15392
若進一步剔除所有槍翼完全體,那麼剩下的概率僅有1/21977
完全體概率最低的三種類型分別是鉗形翼鉗形腿,M翼燈鰭和鉗形翼獨角腿,概率都接近兩百萬分之一
完全體攔截機中各種類型所佔比例
我想這也解釋了爲何社區長期存在認知撕裂。那些聲稱 "完全體不存在" 的玩家,往往倒在了幾萬分之一數量級的概率面前。而"億分之一"的認知,實則源於對定製網站概率的誤解:當勾選全部限定條件時,系統給出的億分之一概率僅代表某種特定構型,卻未計入可替換部件的疊加效應。
這場持續兩年的爭議,本質上是程序生成邏輯與人類認知慣性碰撞的必然結果。算法用簡單規則創造組合爆炸,而人類總試圖用有限經驗歸納規律。那些被稱作"玄學"的運氣論、"不存在"的悲觀論,實則是人類對混沌系統的兩種極端回應。這種設計既是對程序生成技術的極限測試,也是對玩家心理的終極理解:真正的奇蹟永遠誕生在"幾乎不可能"與"原來如此"的狹縫之間。
當我們凝視這些概率數據,看到的不僅是代碼的冰冷法則,更是星際探險的本質。那些被嘲笑的執念,那些被稱作徒勞的遠征,此刻已被證明其意義:
真正完全體的從來不是攔截機,而是探索永不停歇的旅行者。
(完)
—————————————————
【下期預告】
下篇文章將分享各種熱門類型的完全體攔截機種子,預計每種類型分享3個,敬請期待。
最後是鎮樓圖種子號,歡迎加入種子號前9位一起交流。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