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誤區:理解和識別邏輯謬誤

什麼是邏輯謬誤?

邏輯謬誤是指在推理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這些錯誤會導致得出的結論不可靠或無效。邏輯謬誤可以出現在各種形式的論證、討論和辯論中,識別和避免這些謬誤是進行有效和理性思考的重要組成部分。邏輯謬誤大量體現在互聯網社區中,目前互聯網上的大量爭論與邏輯謬誤有着密切的關係,通過學習這些邏輯謬誤,有助於我們在對線時直擊要害或跳出不必要的爭端。

邏輯謬誤可以大致分爲兩類:形式邏輯謬誤和非形式邏輯謬誤。

形式邏輯謬誤是指在推理的結構或形式上出現的錯誤,這些謬誤違反了邏輯推理的基本規則,即使所有前提都是真的,結論也可能是假的,形式邏輯謬誤通常出現在演繹推理中;非形式邏輯謬誤是指在推理的內容或表達方式上出現的錯誤,即使推理的形式是正確的,這些謬誤仍然會導致結論不可靠,非形式邏輯謬誤通常涉及語言、心理和社會因素。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幾類非形式邏輯謬誤。

非形式邏輯謬誤

1.人身攻擊

人身攻擊指的是在辯論中通過攻擊對方個人的特徵、背景或行爲來試圖駁倒其論點,而不是針對論點本身進行反駁。人身攻擊有以下幾個常見類型:

  • 直接人身攻擊

    • 通過侮辱或貶低對方的人格、外貌、智力等來駁斥其論點。

    • 示例:你怎麼能相信他的意見?他也就是小學肄業學歷。

  • 間接人身攻擊

    • 通過指出對方的背景、動機或利益衝突來駁斥其論點。

    • 示例:你支持這個政策是因爲你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你的話不可信。

  • 訴諸虛僞

    • 指責對方在行爲上與其主張不一致,從而駁斥其論點。

    • 示例:你說吸菸有害健康,但你自己也在吸菸,所以你的話不可信。

  • 關聯謬誤

    • 通過將對方與某個負面羣體或個人聯繫起來,來駁斥其論點。

    • 示例:你支持這個觀點,而某些極端分子也支持這個觀點,所以你的觀點是錯的。

人身攻擊可以說是互聯網爭論的終極形態,在遇到人身攻擊情況時,要避免加入到人身攻擊中,要求對方提供與論點相關的證據,而不是也參與到個人攻擊中,如果對方繼續胡攪蠻纏,應立即停止討論及時止損,首先人身攻擊的那一方已經輸掉了這場辯論

2.稻草人謬誤

稻草人謬誤可以理解爲“虛空索敵”,它指的是在辯論或討論中,故意歪曲、誇大或簡化對方的論點,然後攻擊這個被歪曲、誇大或簡化後的論點,而不是對方的原始論點,通過這種方式,攻擊者試圖使對方的立場顯得荒謬或容易反駁,從而在辯論中佔據上風。

  • 示例 1:

    • A:我們應該減少軍費,把更多的錢用於其他民生建設中去。

    • B:你怎麼能說我們應該完全廢除軍隊?那樣我們就沒有國防了。

B將A的論點(減少軍費)歪曲成了一個極端的版本(完全廢除軍隊),然後攻擊這個被歪曲的論點。

  • 示例 2:

    • A:我們應該在學校裏增加性教育課程。

    • B:你是說我們應該教小孩如何發生性關係嗎?

B將A的論點(增加性教育課程)歪曲爲一個極端的版本(教小孩如何發生性關係),然後攻擊這個被歪曲的論點。

  • 示例 3:

    • A:我覺得我們應該避免參與對外戰爭,專注於國內問題。

    • B:我們絕不能實行孤立主義,對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管不顧。

B將A的論點(避免參與對外戰爭)歪曲爲一個極端的版本(孤立主義),然後攻擊這個被歪曲的論點。

稻草人謬誤是互聯網爭論的典型例子,稻草人謬誤並沒有真正回應對方的實際論點,而是攻擊了一個虛假的、容易反駁的版本。這種做法不僅不公平,而且無法促進真正的理解和有效的討論。通過製造一個稻草人,攻擊者希望通過輕鬆擊敗這個虛假的論點,來給人一種自己在辯論中佔據了上風的假象。在實際討論中,稻草人謬誤可能很難被察覺,在討論中我們需要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論點,並留意對方是否在歪曲、誇大或簡化自己的論點,爲了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也需要了解對方的真實論點,在對方論點不清晰時要求對方闡明。

3.轉移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轉移通常被理解爲“自證陷阱”,它指的是在辯論或討論中,將證明某個論點的責任不合理地轉移給對方,而不是自己提供支持該論點的證據。這種做法試圖通過將舉證責任推給對方,來逃避自己證明論點的責任。這類邏輯謬誤有以下特點:

  • 逃避責任:原本提出論點的一方應該提供證據來支持其論點,但卻試圖將這一責任轉移給反對者。

  • 要求反證:要求對方提供反駁證據,而自己並不提供任何支持論點的證據。

  • 不合理的要求: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讓對方證明某個論點是錯誤的,而不是自己證明它是正確的。

  • 示例 1:

    • A:你剛纔偷拍了我。

    • B:不,我沒有。

    • A:那你把相冊打開給我看來證明你沒偷拍我。

    A聲稱自己被B偷拍,但沒有提供任何證據,反而要求B證明自己沒有偷拍。這是不合理的,因爲提出論點的一方(A)有責任提供證據來支持其論點。

  • 示例 2:

    • A:你是個窮比。

    • B:不,我不窮。

    • A:那你把賬戶餘額給我看看。

    A無理由地聲稱B是窮比,還要求B證明自己不窮,這顯然是不合理行爲,這種行爲也包含了不公平的預設,即默認對方是貧窮的。

  • 示例 3:

    • A:我認爲某項政策是錯誤的。

    • B:你能否提供證據說明這項政策有什麼問題?

    • A:如果你認爲這項政策是對的,那你就應該給我證明它是正確的。

在這個例子中,A試圖將辯論的焦點從自己的主張轉移到B的反駁上。

在法律上,舉證責任通常由提出主張的一方承擔,即“誰質疑誰舉證”。例如,在刑事案件中,控方有責任證明被告的罪行,而被告則不需要證明自己的無罪。若控方未能提供足夠的證據,案件可能會被判決爲無罪。在他人試圖轉移舉證責任給自己時,如果自己爲自己舉證,則很可能掉入對方的“自證陷阱”中,因爲對方已經假定自己是有罪的,無論做任何辯駁都會被對方所無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堅定地指出“誰質疑誰舉證”,自己並沒有責任去反證他人觀點。

4.滑坡謬誤

魚越大,魚刺越大,魚刺越大,魚肉越少,魚肉越少,魚越小,所以魚越大,魚越小。

滑坡謬誤是一種典型的邏輯謬誤,它認爲如果允許事件 A 發生,那麼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系列負面後果(B、C、D……),最終導致一個災難性的結果 Z。 這種論證方式的錯誤在於,它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 A 會導致 B,B 會導致 C,以此類推,最終導致 Z。 它僅僅是基於一系列假設和猜測,而沒有提供任何實際的證據來支持這些假設。這類邏輯謬誤具有以下特點:

  • 因果鏈: 滑坡謬誤的核心是一個由多個步驟組成的因果鏈。 每個步驟都被認爲是前一個步驟的必然結果。

  • 缺乏證據: 滑坡謬誤的關鍵缺陷在於缺乏證據來支持因果鏈中的每一個環節。 它通常基於恐懼、猜測和誇張。

  • 災難性結果: 滑坡謬誤通常以一個極端負面或災難性的結果作爲最終環節,以此來嚇唬人們,阻止事件 A 的發生。

  • 示例 1:

    • “如果我們允許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他們就會不停地玩遊戲,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然後他們的成績會下降,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街頭,最終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個例子展示了一個典型的滑坡謬誤。 它假設了使用手機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後果,但沒有提供任何證據來支持這些假設。

  • 示例 2:

    • “如果我們允許孩子們玩電子遊戲,那他們就會接觸到暴力遊戲,從而就會具有暴力傾向,然後就會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暴力行爲,最終變成罪犯。”

玩電子遊戲和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爲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仍然存在爭議,這個論證沒有考慮到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

這些例子都展示了滑坡謬誤的共同特徵:一系列未經證實的假設,以及一個誇大的災難性結果。滑坡謬誤經常使用恐懼、憤怒或其他強烈的情感來操縱人們的觀點。雖然並非所有諸如“如果……那麼……”的句式都是滑坡謬誤,但這種句式經常被用來構建滑坡謬誤的因果鏈。當我們懷疑一個論證是滑坡謬誤時,不要害怕提出質疑,要求對方提供證據來支持他們的主張。

鑑別滑坡謬誤的關鍵在於對因果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謹慎下判斷: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環節的因果關係?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或者證據很薄弱,那麼這個環節就很可能是滑坡謬誤的起點。此外滑坡謬誤通常依賴於一些不必要的假設。 這些假設可能是未經證實的、不合理的,或者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的,例如,假設A必然導致B,而忽略了A也可能導致C或D的可能性。

5.二元對立

二元對立是一種非形式邏輯謬誤,它錯誤地將一個問題呈現爲只有兩個相互排斥的選項,即“非黑即白”,而實際上卻存在其他可能性。 它限制了思考,讓人誤以爲只能在兩個極端之間做出選擇,而忽略了中間立場、其他選項或更復雜的解決方案,它的關鍵特徵有:

  • 簡化複雜性: 將一個複雜的問題過度簡化爲非黑即白的二元選擇。

  • 排除其他可能性: 忽略或否認存在其他選項、中間立場或灰色地帶。

  • 強迫選擇: 迫使對方在兩個不理想的選項之間做出選擇,即使這兩個選項都不是最佳方案。

  • 示例 1:

    • “你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就是反對我們。”

這忽略了中立的可能性,或者部分支持/部分反對的可能性。

  • 示例 2:

    • “在這個問題上,你只能選擇站在我們這邊,或者站在恐怖分子那邊。”

這是一種利用恐懼製造二元對立的常見策略,它排除了其他立場,並試圖將任何不同意見都等同於對極端主義的支持。

  • 示例3:

    • “如果你不買這個產品,你就會落後於時代。”

這是廣告中經常使用這種策略,製造一種非買不可的緊迫感,而實際上消費者有很多其他選擇。

二元對立限制了思考,迫使人們在兩個通常都不理想的選項中做出選擇,而忽略了其他選項、中間立場或更復雜的解決方案,它歪曲了現實,阻礙了對問題的全面理解和有效解決,通過人爲地限制選項,來操縱、誤導或簡化討論。二元對立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大量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政治、文化領域的討論中,“非黑即白”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當今互聯網不友善的風氣,即“你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我們需要拓展思維,積極探索所有可能的選項,而不是被限制在兩個極端之間,在討論中保持開放心態,樂於接受不同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6.自我封閉論證

自我封閉論證可以理解爲“立體防禦”,它指的是某種觀點或信念被構建成一種可以抵禦反駁的形式,任何對其的質疑或反對都被視爲對該觀點的確認或進一步證明。這種論證方式使得該觀點在邏輯上無法被駁斥,因爲它設定了一個框架,使得任何反對意見都無法有效挑戰其有效性,它的關鍵特徵有:

  • 排他性:該論證通常排斥任何可能的反對證據或觀點,認爲這些反對意見本身就是支持其觀點的證據。

  • 循環性:論證的邏輯結構可能是循環的,結論和前提之間沒有真正的因果關係。

  • 示例1:

    • “人的潛意識裏都具有一種防禦機制,如果你不承認,那就是防禦機制在起效果。”

如果認爲防禦機制存在,則證明了論點,如果認爲防禦機制不存在,則其作爲論據論證了該論點。

  • 示例2:

    • “這個世界是被蜥蜴人統治的,如果你不承認,說明蜥蜴人正在控制你。”

這是典型的陰謀論,它將所有反對它的觀點視爲對其觀點的加強,使其無法被反駁。

  • 示例3:

    • “你們反對我的觀點,那是因爲你們被主流媒體洗腦了。”

任何反對意見都被解釋爲外部影響的結果,而不是對觀點本身的合理反駁。

自我封閉論證通常比較容易識別,當遇到“立體防禦”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一種自我封閉論證。通過注意論證者是否不斷改變他們的定義或添加例外以適應新的證據,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識別出這類謬誤,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有任何證據可以反駁這個論點?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它很可能是一個自我封閉論證。

7.訴諸無知

訴諸無知是指基於缺乏證據證明某個斷言爲假,就斷定該斷言爲真,或者反過來,基於缺乏證據證明某個斷言爲真,就斷定該斷言爲假。它的核心錯誤在於:缺乏證據既不能證明某個斷言爲真,也不能證明它爲假。 無知本身並不能作爲支持任何特定結論的證據

訴諸無知的兩種主要形式:

  1. 缺乏證據證明P爲假,因此P爲真。 示例:“沒有人能證明外星人不存在,因此外星人一定存在。”

  2. 缺乏證據證明P爲真,因此P爲假。 示例:“沒有人能證明這種新的藥物有效,因此它一定是無效的。”

其關鍵特徵包括:

  • 論證的重點是缺乏證據,而不是提供積極的證據。

  • 結論是基於無知得出的,而不是基於邏輯推理或經驗證據。

  • 這種論證常常用於難以證明或證僞的主張,例如超自然現象或陰謀論。

例外情況: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缺乏證據可以作爲一種有效的論證方式。例如,在刑事案件中,控方有責任提供被告有罪的證據。如果控方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那麼被告將被推定無罪。 但這並非訴諸無知,因爲這是一種建立在法律原則和程序正義基礎上的特殊情況,而不是純粹基於缺乏證據得出結論。

8.Whataboutism

那又怎樣?

Whataboutism是一種轉移話題的手法,在中文語境下通常可以理解爲“比爛”或“轉移話題”。它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也被認爲是一種辯論策略),它通過將注意力從一個問題轉移到另一個問題來回避或分散對原始問題的討論。這種策略通常在政治辯論中出現,目的是用另一個問題的例子來回應批評或指控,而不是正面回答或解決原始問題。 Whataboutism 的核心在於指出第三方也存在類似的錯誤或問題,因此對方沒有資格批評自己。

Whataboutism 的關鍵特徵:

  • 轉移話題: 它將討論從原來的問題轉移到另一個通常不相關的問題上。

  • 雙重標準: 它通常暗示批評者持有雙重標準,因爲他們沒有批評類似的行爲或情況。

  • 迴避責任: 它被用來避免對自己的行爲或立場承擔責任。

  • 製造虛假的對等: 它試圖在兩個不相關的事件或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虛假的對等關係。

  • 示例 1:

    • 記者:政府根本沒有解決我們國家的經濟問題。

    • 政客:上屆政府直接導致了國家經濟崩潰,你爲什麼不去問責上屆政府?

政客的回答並沒有回應本屆政府在經濟事務上的失誤,而是試圖把焦點轉移到政敵的錯誤上。

  • 示例 2:

    • 警察:你闖了紅燈,現在要對你進行處罰。

    • 行人:還有這麼多人也闖了紅燈,你爲什麼不罰他們?

行人並沒有對自己的違法行爲進行辯護,而是試圖通過指出他人的違法來轉移警察的注意力。

  • 示例 3:

    • A:某個國家在歷史上的侵略行爲着實可恨。

    • B:其他國家也有侵略歷史,你爲什麼不聲討那些國家?

這種回應沒有關於特定國家侵略行爲的批評,而是試圖通過引入其他國家的歷史行爲來分散注意。

  • 示例 4:

    • 國家A:國家B存在着嚴重的侵犯****。

    • 國家B:國家A曾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他們有什麼資格評價我們?

國家A的行爲確實有可譴責之處,但這並不能阻止對國家B****的討論。

更微妙的例子:

  • 暗示性的 whataboutism: 不直接提出另一個問題,而是暗示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從而淡化當前問題的嚴重性。 例如,在討論某個國家的環境污染問題時,有人說:“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有污染問題。” 這雖然沒有明確轉移話題,但試圖通過指出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來降低對特定國家污染問題的關注。

  • 反向 whataboutism: 用 whataboutism 來回應 whataboutism。 例如,A:“你爲什麼批評這個國家?看看那個國家,他們更糟糕!” B:“那你爲什麼不批評那個國家?” 雖然這指出了A的邏輯矛盾,但並沒有解決最初的問題。

Whataboutism使討論偏離原本的話題,導致人們無法專注於重要的問題,這妨礙了有效的交流和理解,使得原本需要解決的問題被忽視,這種回應發生往往導致討論表面化,缺乏對問題的深入分析,人們可能會陷入無休止的比較和指責中,而不是認真探討問題的核心,它使得辯論變得情緒化,而不是理性化,它導致參與者之間的敵對情緒加劇,使得理性討論變得困難。可以認爲互聯網永無止境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whataboutism的盛行

寫在最後

目前的互聯網環境愈發惡化,網絡社區中總是會出現莫名其妙的爭端,且這些爭端最後都會演變成人身攻擊。文字本應是用來記錄和議論的,而不是用來發泄不滿肆意謾罵的。在互聯網社區中,上述邏輯謬誤其實非常常見,這些謬誤正是是無數爭端的起點。通過了解這些常見謬誤,希望大家可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在遇到這類謬誤時也能正確應對,請記住:當某人犯下這些謬誤時,TA就已經輸掉了這場辯論。希望本文能夠讓互聯網的討論更加理性,有效。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