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五等候是否嚴格劃分呢?
答案是未必。
至於“勘誤”二字,只是暫時沒想到合適的吸引眼球的詞語啦,忽略就好。
本文內容主要來自楊樹達先生《積微居小學述林》中《古爵名無定稱說》一篇,佐以其他資料,並非本人觀點(主要是沒這個實力……)
當然,在五等前面,還有“王”,秦始皇一統天下前,殷商、周的統治者稱號是“王”,諸侯一般來說是不得稱王的,只有戎狄和楚國不服管教,所以會有“翟王”、“楚X王”這種“非官服之王”的現象。
想寫這個的原因很簡單,在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史圖結合做得不錯的視頻,但當作者言之鑿鑿地說到五等爵位制相關內容時,我又覺得尚有巨大討論空間的內容說得這麼確定不太好,再一想到大家平時接觸到的“常識”便是“公侯伯子男”,所以決定搬運前人觀點,儘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給盒友們。
抱歉,在遊戲社區掀起來不正當的學習之風呢~
這裏還要給不瞭解歷史併發出過“爲什麼我們要用國外的爵位名稱”這一疑惑的朋友簡單說明一下,公侯伯子男自古有之,這個自古,差不多就是周朝時期啦,國外的爵位名稱,只是通過對應的方式,以“公侯伯子男”的方式進行了本土化翻譯,所以以後在華夏曆史相關內容中看到什麼“公爵”“伯爵”什麼的不要覺得出戲了就好……
有記載的古籍中,似乎是《孟子·萬章下》最先整理了五等爵位制,但無論是傅斯年先生的《論所謂五等爵》,還是郭沫若先生的《周代彝銘中無五服五等之制》,包括文章開頭提出的《古爵名無定稱說》。
都認爲包括“王”在內,連帶着公侯伯子男都並非定稱。
接下來是一些舉例,內容包括滅九族級別的古文物以及鐫刻其上的銘文(金文,說起來如果對漢字如何從甲骨文、金文一路演化到今天的楷書感興趣也歡迎留言)。
《豐王斧》違例使用了“王”的字眼,豐國記載很少很少,《史記·秦本紀》中有句“女弟穆嬴爲豐王妻”,大概就是這個豐國。
《呂王之孫鍾》也是,不過它算姜姓戎狄。呂國也是個很小的國家,在周的西北方向,驪山之難,西周覆滅後,平王東遷,後來和申國一起打出GG的就是呂國,被“春秋戰國積分王”之一的楚國幹掉了呢。
除了戎狄與楚國,還有三個“反賊”,徐、吳、越,這幾個國家的國君都自稱爲王。
不過在《春秋》裏,都記載爲“子”,大家可以按照固有的五等爵認知,把包括楚王在內的四位“反賊”當成最低等級的子爵。
人家楚國也有話說的,“我蠻夷也”。
楚國的心路歷程暫且不探討,不過楚國一開始也是沒稱王的,西周初年的宗周之器《令簋》,有“隹王伐楚伯”。
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鐘》、《楚公(上爪下家)鍾》和《楚公(上爪下家)戈》,器主自稱“楚公”,金文資料似可說明,楚國國君爵稱曾發生變化,稱王可能是春秋以後的事。
至於歷史資料稱呼記載……只能說,考古內容和最常接觸到的歷史資料、歷史科普融合、演變、變爲新的主流說法還有着漫長的道路呢。
公侯伯子男也有例子。
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中作“郾”,相關文物:《郾(去邑)侯旨乍父辛鼎》和《郾(去邑)侯旅盂》都記錄爲“侯”,但《郾(去邑)公■》,器銘爲“郾(去邑)公乍姜乘般■”記錄爲“公”。
(黑框框是沒能破譯、確定字或損壞不能辨別的字。說起來,以前那些盜墓賊爲了賣出青銅器會磨掉銘文<有銘文的沒什麼人敢收>,多少文字記錄就這麼徹底消失了,真是罪該萬死啊!)
但是,陳夢家先生以爲也可能是齊國之晏,而不是燕國的燕,所以燕國的不完全是論據。
曾國,比較有名的應該是“曾侯乙墓”了吧。
曾國是楚國鄰居,目前考古成果幾乎可以確定是“姬姓諸侯國”,也就是說,非蠻夷。
作爲侯爵,在《曾侯乍叔姬盙》《曾侯中子游父鼎》以及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基本都是“曾侯某”,但是又有《曾伯欹壺》、《曾伯文簋》,甚至於《曾子原彝盙》、《曾子仲宣鼎》、《曾子■盙》。
從侯爵到伯爵又到子爵了呢……那時候可沒什麼“降職稱”的事兒啊!
薛國,也是個小國,如果對戰國四公子有所瞭解的朋友,大概會想起來薛國是孟嘗君的封地,孟嘗君GG後,後人裏有以薛爲姓的。
不過沒被齊國滅掉之前,薛國也是個侯爵呢。
《春秋》隱公十一年有薛侯朝魯的記載,莊公三十一年又記“薛伯卒”,山東滕縣還曾經出土過一簠,作器者爲“薛子仲安”。
莒國,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齊襄公打出GG後,齊國內亂,小白逃難的國家就是莒國啦。
春秋銅器有《莒侯少子簋》,也就是侯爵,但在《春秋》,莒始終稱“子”。
西周金文的公,主要有兩種情況:
1.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比如周公旦、召公奭(shi4),另外,在鄭武公、鄭莊公還是周王室的卿士時,也是要被尊稱爲公的,《鄭伯克段於鄢》稱呼鄭伯,是因爲當時的社會風氣,史家覺得共叔段造反也有鄭莊公縱容的緣故,共叔段權勢鼎盛時幾乎是鄭國另一個國君,又是兄弟相攻,所以覺得影響不好,就記錄爲“鄭伯”了,並非本篇內容的反例……
2.諸侯國的國君GG後,一般諡號會記錄爲“XX公”,這個大家就比較熟悉,隨便舉例子就有一大把啊!
綜上所述呢,一般情況下,除了戎狄和自認爲戎狄的楚國,以及許、吳、越這三個“南蠻反賊”外,很少有自稱爲王的諸侯。
公爵、侯爵,一般是周天子的卿士、實力強大的諸侯國。
伯爵則範圍較廣,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可能是鄭國這種只在鄭武公、莊公時期支棱過的中小國,也可能是更小的國家。
子爵、男爵記錄非常少,加上本文所說的內容,區分並不夠鮮明。
就連孟子本人,在談到所謂五等爵的時候,曾經慨嘆“其詳不可得聞也”。
所以說,五等爵並沒有嚴格的限制,互相“僭越”是常事,何況不管是古籍還是考古資料,內容都不夠充分,難以作爲嚴格的論據。
不管是五等爵,還是以“名稱記載”與兩週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多有不相符之處爲依據認爲五等爵說法不夠靠譜的大佬們,都有着足夠的道理。
回到初衷,在相關科普視頻中,我認爲言之鑿鑿地使用某些“常識”並不妥,至少也應該說一嘴相關討論內容。
就是這些啦,上篇姓氏起源科普得到一些瀏覽觀看,雖然很多朋友似乎沒看文章內容,直勾勾地衝到評論區追問“沒有X姓”或者並不想百度所以直接問我某姓氏來源讓我有點失望……
如果有空,下篇大概會寫“烽火戲諸侯”與周幽王的內容,之後剛好就能銜接到《鄭伯克段於鄢》的大背景。
不過還是沒弄懂怎麼在文章中間放圖片,這方面要是能像叔叔那邊可以直接粘貼圖片就好了。
感謝觀看,這回點了創作計劃,應該能電我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