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K50至尊版:小米中杯驍龍8+旗艦替身,最接近小米的紅米至尊

2020年8月11日,小米十週年,雷軍開啓了第一次的年度演講——《一往無前》。

那年,Redmi完成接任小米極致性價比的初心,小米正式開始衝擊高端市場,小米10系列口碑銷量雙豐收。

那場雷軍年度演講上,小米發佈了小米10至尊紀念版,Redmi也發佈了K30至尊紀念版,隨後還將海外的小米10T帶回國,升級爲了Redmi K30S至尊紀念版。

可隨後的2021年,高通驍龍旗艦SoC翻車,原本定位水桶的小米11系列數字旗艦上,最爲核心的處理器卻幾乎成了唯一的短板。

儘管同年的Redmi K40標準版,讓市場紛紛“真香”買單,但小米也只能押注在它身上“保命”。沒有K40至尊版?得了,K40 Pro和K40 Pro+都拜驍龍888所賜,反響反而不如標準版呢,怎麼還會有更好的選擇給Redmi表現呢。

到了小米12上,本承載着走量重任的中杯,卻玩起了相對小衆一些的小屏戰略,甚至12S也延續了下來。

市場一度摸不着頭腦,友商更是狂喜慶祝:三千元檔這個價位,小米不玩了?

那個男人,江湖人稱“盧十瓦”,則躲在雷軍隔壁的辦公室竊喜:一切的答案,就在這部Redmi K50至尊版中。

開箱:實用主義環保,但標配120W大塊頭

拿到快遞時,我對K50至尊的一切瞭解,僅有那些亦真亦假的江湖爆料。

看到包裝盒,我卸下了戒備,甚至還有一絲不屑:

這白色K50宇宙祖傳環保包裝盒,側面還能看到紙痕,也不怎麼至尊啊。

 

雖然我知道K50至尊版英文名是“K50 Ultra”,但盒子正側面上都用中文赫然印着“至尊版”大字,並不如可樂標加持下全英文的小米12S Ultra包裝盒正側面有逼格。

不過,拆去塑封膜拿起盒子時,沉重的分量告訴我,這裏面不簡單。

頂層還是那個印着“吉祥物”——噴火Kino小恐龍的紙盒,裏面是常規的透明清水保護軟殼、最普通的卡針、說明書。

貼好軟膜的Redmi K50至尊版主機就在下方,用硬卡紙固定,環保,環保!

底層便是分量感的源頭:120W電源適配器和USB Type-C數據線。

 

白色電源適配器還是我們的老朋友MDY-12-ED,支持5V 3A/9V 3A/11V 6A/20V 6A輸出,兼容QuickCharge 3.0、PD2.0/3.0,最大輸出功率爲側面標註的120W。

白色數據線爲USB Type-A to Type-C,長約1 m。最大電流爲6A,比起3A線纜略粗,兩個端口內均處理爲橙色。

透明清水保護殼內側有細小凸點處理,攝像頭模組處有凸起保護,頂部聽筒處有收邊,在手機正面也內收一圈,包裹住了整個手機機身。

 

外觀:K50系列顏值天花板,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面是一塊6.67英寸中置挖孔OLED直屏,挖孔大小同主流旗艦機差不多,正常水平。

屏幕黑邊,包括下巴大小在內,和K50幾乎一樣,邊框大小控制的中規中矩,2.4mm的下巴比K40小了不少,基本是四邊等寬了。

 

頂部屏幕上方略凹陷一道細長條,聽筒網狀開孔也比K50更大一些,視覺上更明顯了。黑邊邊框靠右的五分之一位置,藏着光線和距離傳感器。

 

整機邊框則同K50 (Pro)相對直角的邊框打了差異化,還是塑料邊框,迴歸到了類Redmi K40的圓潤風格,四個R角處邊框粗,中間處邊框收窄變細。

正因爲此,再加上直屏原因,邊框和屏幕之間的塑料緩衝層,從左右側看過去,視覺上對比直角邊框機型會顯得更大一些,但其實是圓潤機身設計造成的觀感不同罷了。

 

整圈邊框都是磨砂質感,邊緣做了類拋光的處理。但頂部和底部則是外圈磨砂質感,內圈做了反光處理,和K40、K50一脈相承。

左側邊框無任何開孔,右側分別爲一體的加減音量鍵和細長的電源鍵,側邊凸出式指紋沒了、邊框細了,電源鍵就不用再採用寬大的設計了,因此設計統一感更強了一些,乍一看和小米12S邊框太像了。

 

按鍵手感反饋上和K50相似,略遜色於小米12 Pro。

頂部是紅外遙控開孔、頂部麥克風開孔和5個頂部揚聲器開孔,揚聲器開孔並沒有像K50 (Pro)一樣細長,同樣迴歸了K40那種圓孔。紅外開孔則變成了小米12 Pro那樣略細長的橢圓。

 

底部分別是SIM卡槽開孔、USB 2.0 Type-C接口、底部麥克風開孔和5個底部揚聲器開孔,卡槽開孔和底部麥克風開孔不在一側,不會再“誤傷”捅錯了。

 

我這臺冰藍色,開孔內部也做了淺藍色的處理,三選二與或SIM卡槽,雙面設計,有防水圈保護,卡槽內側塑料爲白色,裝入手機後初看卡槽位置還不太習慣。

 

翻到背面,AG磨砂玻璃。整個背部設計,我既會心一笑,又有點哭笑不得,乾脆用“有趣”二字形容吧。

 

左上角鏡頭模組部分,不用我說了吧,小米12系列混血前代K30S至尊紀念版的全金屬設計,模組邊緣做了金屬拋光,十分精緻。頂部一億像素主攝鏡頭放在了正圓角矩形中,CD紋圓環包裹。

 

左側往下分別是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200萬像素微距鏡頭,模組右下是單色溫閃光燈和後置光線感應器、Flicker傳感器,模組上有熟悉的分割線和108MP(一億像素)的標註。

 

機身背面左下角橫置了Redmi Logo,這塊當然沒有小米12系列的凹凸處理精緻,只做了反光。

 

整機8.6mm的厚度,正和小米12S Pro的素皮版幾乎一樣,202g的重量也幾乎相當了,剛好在200g臨界點上下,不輕不重。

但這直屏會略寬於12S Pro一些——這三圍,叫它直屏青春版12S Pro,或者說是大屏直屏青春版的12S?

K50至尊版的外觀設計,正符合其定位:雖然下放了小米12/12S系列的大體設計,但做工細節比K50有提升,又遜色小米12/12S系列一些,這刀法真可謂高端設計大衆化。

屏幕:1.5K是妥協?更是不妥協!

K50至尊版這塊6.67英寸柔性OLED直屏,分辨率爲1220 x 2712,也就是小米宣傳的1.5K,介於1080p和2K之間,像素密度達到了446 ppi,屏幕比例爲20:9。

 

從官宣1.5K屏幕開始,就起了一定爭議,有一部分朋友認爲2K屏才清晰,但也有許多人還在用1080p屏幕的手機。

據調研顯示,不少2K屏幕手機用戶常設置分辨率爲1080p,畢竟2K還是耗電。但不可否認,2K屏幕確實更清晰,觀感更細膩。

確實,“我可以不用,你不能不給”的想法也有道理,可實際上,2K屏幕的手機設置爲1080p分辨率,仍會比原生的1080p更耗電。

於是,小米在兩者之間折中平衡,重金定製了一塊“1.5K”屏,兼顧清晰度和續航,那實際觀感究竟如何?

此前我日常使用的是2K屏幕的手機,但會日常打開“智能分辨率”的選項。提前拿到K50至尊版之初,還不知道用了1.5K屏,並沒有察覺到明顯異樣。

但將2K、1.5K、1080p的OLED手機放在一起,認真仔細對比之後,我絕對不會否認2K的細膩,發表1.5K=2K這種反智言論,但我還是要說,1080p到1.5K是一個明顯提升,但1.5K到2K是需要仔細看才能察覺的。

因此,於我而言,我是願意取捨2K換1.5K,同時得到更好的功耗和發熱體驗的。

當然,你愣是喜歡2K,爲什麼不買小米12 Pro呢?

華星光電珍珠2.0或天馬風車排列,兩種不同國產供應商最新的類鑽石排列。

 

最高120Hz刷新率,默認智能刷新率,支持手動設置60 Hz/120 Hz兩檔刷新率,測試發現留出了90Hz的檔位。

最高480Hz觸控採樣率,實測達到了462Hz,十分接近,手速實在不能再快了。

 

這是一塊12bit屏幕,屏幕色彩風格可選生動、鮮豔、原色和高級模式自定義,支持真彩顯示。支持杜比視界、HLG、HDR10和HDR10+,支持廣色域,做了色彩管理。

K50 (Pro)上缺失的AI大師畫質引擎迴歸,AI智能場景優化、視頻畫質增強、MEMC動態畫面補償可同開,但超分辨率增強和MEMC不能同開。

 

360度前後雙光感,官方稱全局亮度達500 nits,HBM峯值亮度達900 nits,出門在外暫時沒有專業儀器,大概測了下激發亮度,基本能達到宣傳水準。

對這部機器一無所知的我,找遍設置項,沒看到全程DC調光的防閃爍模式,心涼了半截。但高速拍攝測試了一下,發現了大招驚喜——1920 Hz高頻PWM調光,全體起立!

 

之前科普過,大多手機低亮度下的低頻PWM調光,對於部分眼睛敏感的人羣,會加劇視疲勞,而不少OLED屏幕開啓DC調光後,又會讓屏幕顯示效果打了折扣。高頻PWM調光則可以讓更好的顯示效果共存,官方稱通過了SGS低視覺疲勞認證。

息屏顯示、護眼模式、深色模式,支持抬起亮屏和雙擊亮屏息屏,旗艦一樣的功能設置,就不多說了。

除了不是參數黨喜歡的2K,這確實是一塊國產數一數二的旗艦屏幕。

性能:終於,驍龍8+ Gen1王者歸來

前文提到,天下苦火龍888、火龍8 Gen1久矣,原以爲僅僅加個Plus只是個牙膏版本,卻沒想到——它真的成了、穩了。

驍龍8+ Gen1採用了臺積電4nm製程工藝,由1個3.2GHz X2超大核、3個2.8GHz A710大核、4個2.0GHz A510小核組成。

根據高通官方數據,這代在CPU性能提升10%、GPU頻率提升10%的基礎上,CPU、GPU功耗均降低了30%,SoC整體功耗降低了15%。

 

Geekbench 5單核1327,多核4388。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得分2748,Unlimited下得分2728。GFXBench測試成績如下。

 

6400Mbps LPDDR5內存,支持3 GB內存擴展,默認開啓,如果你是12 GB RAM機型,建議關閉。

UFS 3.1閃存,Androbench閃存測試,順序讀取速度爲1960.19 MB/s,順序寫入爲1494.29 MB/s,隨機讀取爲345.74 MB/s,隨機寫入爲483.61 MB/s。

RaptorMark閃存測試順序讀取速度爲2203 MB/s,順序寫入爲1961 MB/s,隨機讀取爲587 MB/s,隨機寫入爲248 MB/s。

 

安兔兔綜合跑分測試1110502,輕鬆上110w。

 

60Hz + 飛行模式 + 最低亮度,普通模式下空載功耗平均約0.6W,性能模式CPU烤機功耗平均約6.7W,GPU烤機平均約7.2W。

 

這麼猛,愣着幹嘛,上原神啊!25度室溫下特效全開、幀率60、關閉動態模糊。半小時平均幀率59.3,大多都在57~60上下波動,整機平均功耗5W,半個小時下來CPU溫度也纔到40度,能感覺到一定的溫熱,但已經徹底告別了發燙。

 

既然驍龍8+ Gen1這麼猛,王者榮耀也爲其開放了極高幀率+超高分辨率+極致畫質同開。在此設置下,31分鐘開兩局,局內平均幀率118.5,SoC溫度升溫到37攝氏度,平均34.7攝氏度,整機平均功耗3.7W。

 

30分鐘光明山脈,自定義1080p畫質拉滿,平均幀率58.3,最高溫度39攝氏度,平均溫度36攝氏度,整機平均功耗4.8W。

 

3725 mm² VC散熱面積下做到這樣的表現,驍龍8+ Gen1是真的站起來了。

網絡支持上,支持Wi-Fi 6E,支持雙WLAN加速。

藍牙5.2,支持幾乎所有編碼協議。支持n1 / n3 / n5 / n8 / n28a / n38 / n40 / n41 / n77 / n78雙模十個5G頻段。

全功能NFC除了門卡模擬、交通卡和Mi Pay銀聯閃付,這次也支持了幾乎是以往小米旗艦纔有的eID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

 

快充續航:120W澎湃P1和5000mAh大電池一個不少

熟悉的120W、熟悉的澎湃P1、還有前面提到熟悉的MDY-12-ED充電頭——我之前的判斷不斷得到印證:小米正通過自研的澎湃P1電源管理芯片大規模走量,攤薄P1的研發成本,甚至做到平均成本比採購第三方芯片更低,享受到自研紅利。

官方宣傳19分鐘充到100%,實測17分鐘左右便來到了100%,充電過程中有明顯溫升。

 

5000 mAh的電池使得日用續航亮屏來到了約6小時(自動亮度、刷新率、全程5G,拜小龍所賜),正常使用一天有餘。

 

影像:三星一億像素HM6主攝,小米影像大腦下放

Redmi K50至尊版搭載後置三攝像頭,頂部廣角主攝像頭採用了108MP的三星S5KHM6,支持1x~10x數字變焦,支持OIS光學防抖。

下面依次是800萬像素S5K4H7超廣角,負責0.6x~1x。

200萬像素格科微GC02M1微距,在微距模式啓用。

前置攝像頭是K50宇宙標配的2000萬像素索尼IMX596。

我們來對比K50的IMX582看一下。

 

這組樣張中,對比之下,K50整體畫面更暗,“綠水”顏色太深,對岸的房屋細節也藏進了暗部不易看到,可視角度小了一圈,K50至尊銳化強了點,但更貼近肉眼觀感,更討喜眼球。

1.08億像素HM6對比4800萬像素IMX582,在解析力上依然有一定優勢。

 

海報牆上,MIX Fold 2機身上的哈曼卡頓Logo在K50至尊的一億像素下依然能辨認出,右側“小米|徠卡聯合研發”也能清晰可辨,但K50的4800萬像素則喫力了不少。同時,在中間位置的諸多燈光下,K50至尊壓制高光的能力要更好。

 

到了夜間,HM6的1/1.67 英寸大底、0.64 微米像素大小優勢凸顯出來,畫面更加純淨,商場內複雜燈光壓制得更好,能看到更多的室內細節。IMX582的K50則出現了燈光過曝,畫面也更偏紅。

錄像後置支持最高4K @ 60 fps,前置升級到了支持最高1080p @ 60 fps。慢動作後置支持最高1080p @ 960 fps,支持前置慢動作。

這次,小米給Redmi K50至尊版下放了小米影像大腦的部分軟件功能算法,CyberFocus萬物追焦、運動抓拍,還有小米12S上的左滑拍照按鈕連拍,在拍攝動物、孩子等活動的事物會更容易。

 

視頻錄製除了萬物追焦,自動幀率、耳機返聽和HDR10+錄製也一併下放。

 

此外,這次相冊中還支持長按圖片離線AI文字提取,並不會上傳到服務器識別,保護了隱私,雖然還達不到直接複製,但識別速度極快,這背後是一套強大的機器學習模型和識別算法作爲支持。

 

系統細節:短焦屏下指紋能測心率,K50有的都有

出廠搭載基於Android 12的MIUI 13.0.2,本文測試基於該版本,最新的13.0.4加入120Hz全開,優化了系統穩定性、續航、相機成像、調度策略,理論上會有更好的表現。

內置谷歌基礎GMS服務開關,DRM Widevine爲L1級認證。

音量條等處的高斯模糊動畫也完全沒有閹割,日常使用流暢度比驍龍8機型更好一些。

採用1012+1216立體聲雙揚聲器,支持杜比全景聲。沒有3.5mm耳機插孔,Type-C接口支持模擬和數字音頻輸出,通過了Hi-Res Audio、Hi-Res Audio Wireless雙小金標認證。

瑞聲0809 X軸線性馬達,達到5 ms極速啓停。

K40全系缺失的屏幕指紋迴歸K50至尊版,匯頂但是是短焦,位置靠下,實際體驗略遜色些。

不過Redmi還是給了點特殊對待:指紋位置支持心率測量,以及兩個全新的“蝴蝶”指紋識別動畫。

 

MIUI+ Beta版這次也到了正式版“設備互聯”,還加入了小米全新的車機互聯CarWith。

支持微信等應用通話錄音。

無氣壓計,支持紅外遙控。

總結:這,纔是極致性價比的紅米真至尊

Redmi K系列誕生以來,便一直在探索超大杯的版本應該怎麼做:K30 Pro變焦版給了長焦,發現大家喜歡超級微距;K30至尊版被髮哥坑了一下,芯片口碑不好,優化難度也很大;K30S至尊版臨時回國救場,備貨不足;K40 Pro+被火龍坑,又同Pro沒做出太大差異化……

畢竟產品定位就是如此,盧偉冰稱K50至尊版讓團隊放開束縛,不糾結,這話固然誇張了點,但更貼切的說,應該是這次,隨着小米把中杯的12S做出了小屏差異化,K系列便有了上探而不打架的空間:Redmi K50至尊版大屏做工還行,小米12S則小巧精緻;K50至尊版拍照夠用,12S則徠卡影像;K50至尊1.5K直屏,12S則2K曲面……

作爲消費者,K50至尊版給了我想要、需要的,這就足夠了。我期待廠商之間有更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受益,但……K50至尊版,現在不是一個能打的還沒來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