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對於一些到了適婚、適育年齡,卻不想結婚、不想要孩子的網友來說,一旦長輩拋出這句話,想必是很難應對的。但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句話一開始並不是沒後代就是不孝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原文中的後是繁體字,很明顯,這裏的“後”並非後人的意思,“舜不告而娶,因爲無後人”是讀不通的。那這句話中的“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現代學者認爲“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之“後”當釋爲尊者。周代“後”和“後”可通假,周朝禮制裏“後子”在諸子裏地位獨尊,一般是嫡長子;夏商國王稱後,而周朝禮制稱王爲天子,尊稱其妃爲後。古“後”字是司之反寫,基本語義是主、君,擴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發號施令,《爾雅》訓曰“後者君也”,《說文解字》釋曰“君者尊也”。孟子之“無”有時指目無,如“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因此,“無後”應該通假於“無後”,指無主(無君,無尊),即目無尊長,在家事語境中是目無家主(家君,家尊)。
按照上面的理解,《孟子》原文的這句話意思就是:不孝有三級,目無尊長居首。舜不稟告家長就娶妻,(在禮節上)是目無尊長。(但是)君子認爲(舜在特殊情況下不告而娶)猶如(人們在正常情況下)稟告(而娶一樣合適)。
那麼,爲什麼後來人們都把“無後”理解爲了沒有後代呢?
這是因爲漢代學者趙岐在其《孟子章句》中對《孟子》註釋:“於禮有不孝者三事……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爲大。” 很明顯趙岐把“無後”理解爲沒有後代,並表示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他的說法影響深遠,一直到現在大家都將“無後爲大”理解爲沒有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順。
不過趙岐的這種誤解在中國古代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爲在很重視家族傳承和孝道的傳統文化薰陶之下,理解爲沒有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順,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趙岐還列出了“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是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
“家貧親老,不爲祿仕”是指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喫俸祿來供養父母。當然,這裏應該更多的是指去工作賺錢贍養父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入仕當官的。
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理解還有一種說法,把“無後”解釋爲“不盡後輩的本分”: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爲最。但持這種觀點的文章都不講傳統說法有什麼問題,對自己的觀點又沒做論證,只有一個判斷句。而且,所有的不孝其實都是不盡後輩的本分(責任),這樣的話,“無後爲大”就說不通了,“不盡後輩的本分(責任)是大不孝”,相當於是說“不孝是大不孝”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